石家莊這座城市的形成,最直接的原因並不是人口的自然聚集,而是在京漢和正太這兩條鐵路路線的刺激之下,這兩條鐵路的交匯處——石家莊這一帶開始出現了人口聚集的現象。經過一些年的發展之後,這片區域的人口數量已經初具規模,也就開始出現了石門市。當時的取名的時候,石門市的「石」來自於石家莊,而「門」便來自於休門村,也就是現代石家莊市的最初模型。
大家不知道的是,石門市剛剛成立的時候其實並未屬於市一級的行政單位,1925年的8月份才脫離了市鎮管理機構的模式,正式成為市一級的行政單位。雖然在那個時候,石門市已經初具規模,並且在動蕩不安的民國社會之下艱難的發展。正由於社會條件的限制,石門市的發展速度其實並不樂觀,人口和經濟也只是以一種非常緩慢的速度在增加。
更讓人感到心酸的是,石門市在1937年的秋天成為了日本侵略者的板上肉,生活在這一代的普通百姓也不得不開始了被壓迫被剝削的黑暗生活。直到十年之後的十一月份,我國解放軍在曾思玉和鄭維山等優秀將領的指揮之下,勢如破竹地攻克了敵人的層層防禦,這才把水深火熱的石門市人民給解救出來。不過,這座城市的管理在解放之後卻出現了一些問題,因為大家非常容易把石家莊、石門市和石家莊市這些地方混為一談。在那些非常重要的文件之中,石門市和石家莊市的指代不明,也給一些工作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
為了統一名稱,一旁的石家莊市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並給出了理由。我們也得以知道,其實當時的石門市被民國政府控制之後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建市流程,所有的工作也都還處在籌備階段。而批准石門市建立的也是日偽政府,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日偽政府明顯沒有任何的公信力。最重要的是,改成「石門」的時候是處於當時的日寇時期,如果要把這個名字沿用下去的話,顯然並不妥當。
為了改變這樣的歷史原因,同樣也為了方便管理不出現不必要的麻煩,把石門市和周圍相關的地方統稱為石家莊市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而至此之後,現代意義上真正的石家莊市就此成立,而當時距石家莊正式解放也不過才短短的一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