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資料圖)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廣泛好評,除了其盛大的規模、恢弘的氣勢、微妙的格式、神奇的色彩、嚴整的序列、有機的運行等外在形式之外,還在於它集中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不但在文化類型上涵蓋儒、佛、道三大家,而且在表現方式上作到了形神兼備,古今貫通,內外融合。這場具有豐富內涵和很高文化品位的開幕式表演,值得我們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細細回味。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是由儒、佛、道三家構成的統一整體。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儒家文化的展現方面內容豐富,形式突出,道家文化的展現也比較明顯,而在佛教文化方面,則是或隱或顯,忽明忽暗,但依然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筆者認為,奧運會開幕式表演中所包含的佛教因素通過不同的方式滲透在很多不同環節和不同層面之中,但主要體現為以下五個方面。
首先是飛天藝術。本次奧運會開幕式表演中的飛天特別引人注目。這些飛天不但美麗輕柔,而且舞動優雅,靚麗燦爛,實在是美不勝收。飛天屬於中國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是佛教經典中常見的正面角色,也是中國佛教壁畫、佛教雕塑、佛教小說、佛教詩詞中常見的一種題材。飛天為佛教的用語,原意指「飛行空中之天人」。在佛教藝術中,多指以歌舞香花等供養諸佛菩薩的飛行天人。在佛經裡,飛天的出現與作為多半是對諸佛的成道、諸佛誓願,或諸佛弘法事跡的讚嘆與供養。譬如阿閦如來成佛時,無量天人在虛空中,以天華、天旃檀香等散在阿閦佛身上,以表示對如來成道的讚嘆。此外,在淨土世界裡也常有天女散花的故事,以表示淨土世界的莊嚴美麗。飛天來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在印度山崎大塔的東門、犍陀羅及摩突羅等地都曾發現佛教飛天的浮雕。其姿勢多為兩足自膝以下輕曲,雕於本尊的上方,以表示飛行於虛空之中。在阿富汗的巴米揚以及中亞一些地方的壁畫裡也有同樣的飛天藝術形象。中國敦煌、雲岡、響堂山等佛教石窟中有大量飛天雕畫,尤其是敦煌壁畫,更可稱之為飛天藝術的寶庫。如敦煌第320窟中的飛天,色彩豐富,氣韻生動。圖中的兩對飛天,以對稱的布局繪於說法圖的上端,技巧純熟,刻畫謹細,裝飾美麗,是敦煌唐代壁畫的代表作。另外,在329窟的窟頂中央,有用花瓣圍成之圓形作中心,四周繪以飛天,在雲際之中騰翔,宛若追逐一般。所繪的飛天像皆為半裸體,唯在頸項間飾以美麗的金屬飾物,並以彩帶環繞手臂和上身,繪製的手法精巧細緻,工藝嚴謹縝密。另如浙江普陀落山法雨寺玉佛殿的三尊像,於舟形後光之中也有數尊飛天的雕刻,其飄動之天衣,宛如火焰。這次奧運會開幕式表演中的飛天和佛教的飛天在形制、面相、服飾、色彩、動作、功能等方面均基本一致,體現了濃鬱的佛教文化氣息。
其次是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本次奧運會開幕式中有一個由897人組成的方陣,表現中國古代的印刷技術。當每個演員保持統一平面時,就像是一塊雕版,當演員採取不同的上下配合動作時,就體現了活字印刷技術。印刷術作為四大文明之一,通過這個節目別具一格地呈現在全世界的面前。這種技術其實直接來源於佛教文化。自漢代以後的六七百年間,大量佛教經典翻譯成漢語,其數量比儒道兩家超出數百倍,這不但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的文化資源,而且改變了中國的文化風氣。佛教認為抄寫傳播經本功德無量,果報無極,不斷激發信徒的抄經熱情,加上隋文帝、武則天等皇帝的大力提倡,佛教經典的大規模抄寫流布成為當時文化領域的一大奇觀。佛教經典的大量傳抄導致印刷佛教經典的強烈需求,而這種需求直接促成了雕版印刷術的產生。世界上現存的幾種最早的印刷作品均為佛教經典,如西安唐墓出土的7世紀印刷的《梵文陀羅尼經》,發現於韓國慶州佛國寺釋迦佛塔、8世紀中期以前印刷的漢文《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發現於成都東門外望江樓附近一座唐墓的單頁《陀羅尼經咒》,發現於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現藏英國大英圖書館的唐鹹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刷的
《金剛經》,發現於新疆吐魯番、保存在日本的一卷《妙法蓮華經》等,這都證明了佛教文化在印刷術誕生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可以說,印刷術是佛教文化發展的直接產物,佛教文化和印刷術密切地融會在一起,這已是學術界公認的歷史事實。雕版印刷術經過宋朝畢昇的進一步完善又產生了活字印刷技術。這種印刷方法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從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第三是絲綢之路。本次奧運會開幕式中的絲綢之路表演很具感染力。一般認為,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我認為在此之前絲綢之路肯定已經存在,很多考古實物證明在張騫之前,中國境內已經存在來自印度的物品。起源於中國西部的秦人始終在西部地區開拓經營,同處一個時代的南亞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孔雀帝國和雄居西部地區的秦國已經近距離接觸,很多人認為西方稱中國為「支那」來自早期印度人對中國「秦」的稱呼,這種稱呼直到玄奘去印度時依然保留著。可見在那個時候,中國內地和西域乃至南亞之間已經存在經貿與文化的交流,中國內地的一些阿育王塔很可能就是那個時候在中國建造的。所以說,以佛教為主體的宗教文化與政治、經貿同等重要,可視為開通絲綢之路的三大主要動力,而在這三者之中,佛教不但具有先導性,而且具有持久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影響的深刻性,因為佛教是絲綢之路上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深刻的文化交往活動。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歲月中,無數南亞和中亞各地來華的僧人穿梭於海陸兩條絲綢之路上,無數中國和東亞其他國家的僧人沿著兩條絲綢之路前去西天佛國求法,大量的佛教經典和佛教造像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請到中國,蘊涵著無窮智慧的思想也由此傳入中國。絲綢之路成為佛教傳入中國的大通道,佛教成為絲綢之路上的最大亮點,而佛教的傳入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徹底改變了中國乃至整個東方的文化結構,這可能是絲綢之路留給人類最大的歷史遺產,也是絲綢之路最具魅力的所在。
第四是盛唐樂舞。本屆奧運會開幕式中的樂舞令人難忘,在不同的環節出現不同的古代樂舞,有個人的,也有集體的,突出顯示了盛唐樂舞雍容華麗、嫵媚柔美的特點。中國古代舞蹈非常發達,成為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而一般認為,古代舞蹈均起源於宗教,並發展於宗教。中國古代舞蹈也是這樣,始終與宗教文化密切聯繫在一起。就佛教而言,佛教既是中國舞蹈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中國古代樂舞的重要題材來源。佛教的法事儀軌中包含大量樂舞性內容,民間樂舞中也包含大量佛教的內容,世俗的宮廷樂舞也難以拒絕佛教的強大影響。這其中既有中國內地佛教發展的促成因素,也有西域佛教樂舞傳入內地之後的深刻影響。尤其是唐代舞蹈,在南北朝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薈萃歷代歌舞所長,兼收西域眾多少數民族及國外各種文化之精粹,充分體現了盛唐王朝百國朝賀、民族交融、文化會集的鼎盛景象。那時佛教在國家文化事業發展中處於強勢地位,開放的氛圍也促成了佛教文化的空前包容,佛教音樂在這種情況下伴隨著西域樂舞的刺激而盛行起來。宮廷燕樂中的天竺樂就包含「天曲」,「天曲」就是佛教音樂。當時的寺院既是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民間娛樂的場所,有很多僧人成為藝僧,參與樂舞表演活動。佛教樂舞在敦煌等地的壁畫以及各種歷史文獻中均可找到有力的證據。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就有33幅世俗樂舞的圖像,這裡還發現了唐代的樂譜、舞譜、曲子詞、變文等,都是由寺院保存的樂舞資訊,有些作品就是出自僧人之手,可以看出當時佛教音樂和世俗音樂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景象。從龍門石窟的樂舞圖演變來看,從北魏到唐朝,傳統雅樂樂隊使用的鐘鼓磬鉦等打擊樂器逐漸減少,而琵琶、箜篌、篳篥、腰鼓等外來樂器和民間樂器大大增加,這反映了音樂由雅樂向俗樂轉變的一種趨勢,這也反映了西域和佛教的重要影響。融合大量佛教因素的唐代樂舞集詩、辭、歌、賦於吹奏彈唱之中,融鍾、鼓、琴、瑟於輕歌曼舞之內,終於走向古代樂舞之極致。
第五是和的理念。本屆奧運會開幕式表演中通過各種形式展現一個巨大的漢字「和」,為所有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個「和」的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不但是儒、道兩家的核心學說,也是佛教的重要理念。儒家講「以和為貴」,「和而不同」,表達了對不同人
群、不同階層、不同個人之間相互關係的看法,體現了儒家的理想人際關係狀態,代表了儒家對社會人倫的關注,這種思想對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道家講的「和」則側重自然之和,強調自然各要素各領域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這種「和」的實質是順應自然的法則,追求一種自然而然的美好境界。而佛教所講的「和」則是和合,是把「和」作為萬事萬物生成與存在發展的基本機制。沒有「和」,就沒有事物的產生;沒有「和」,也就沒有事物的存在;沒有和,更沒有事物的發展與變化。事物在和中形成,在和中發展,也在和中走向消亡。和合成為世間一切存在的根本前提和一切事物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眾生相處也是以和為基礎,所以,佛教也特別強調和順、和善、和諧、柔和等,如《大般涅槃經》中所說的「歡悅和諧,猶如水乳」,《無量壽經》中所說的「天下和順,日月清明」。特別是佛教僧團的相處,其基本原則就是「六和」,即所謂即身和同住,語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涉及到處事行為、言論表述、心裡狀態、法規制度、思想見解、經濟利益等六個方面,每個方面都要達到「和」的狀態。佛教如此地強調和,所以有人更解釋「和尚」就是以和為尚的意思。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被設定為「和諧世界,眾緣和合」,以和為核心,這的確是抓住了佛教文化的核心理念。
總而言之,本屆奧運會開幕式表演在恢弘的氣勢中展現著精巧的構思,在盛大的場面裡隱含著細膩的意趣,在現代科技包裝中蘊藏著厚重的傳統。悠久的歷史積澱,眾多的文化元素,燦爛的智慧火花,均令人陶醉,令人讚嘆,可謂韻味十足,文脈浩蕩,儘管也有一些缺憾,但依然不失為一次圓滿成功的演出。在這副色彩斑斕的流動畫卷中,佛教文化的因素若隱若現地閃動在很多方面。以上所說只是其中比較明顯和主要的部分,而其他方面的聯繫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如繪畫、書法、戲曲、捲軸、茶等,都與佛教文化有密切的關聯,而所有這些佛教文化的因素也都和儒、道兩家密切聯繫,彼此會通,共同展現了圓融統一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