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碩:高效有趣的講歷史,用故事和細節來打動人

2020-12-17 騰訊網

[摘要]河森堡不想陷入匱乏,所以在體能和知識含量上武裝自己:「機會隨時都會出現,但需要在關鍵時刻能一把抓住。」

「北京猿人和我們沒有任何關係,他們不是我們的祖先;食人族生存的地方不能圈養動物,人的屍體是他們獲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所以他們必須吃掉;島上的象是小矮象,小到我一手能推它一跟頭……」在社交平臺、知識分享型網站或者綜藝節目上,如果你聽到這些新鮮而實在的言論,應該不會吝嗇那一點注意力吧。

在每年有700多萬人次參觀量的「國博」同樣如此:一群不分長幼的參觀者圍著一個年輕人,有序地隨著他的手勢注意那些文物的細節,或皺眉疑惑,或長出一口氣而釋然——總之不論「走神」或「走人」都不容易。

在網絡空間,他是致敬量子力學家海森堡的「河森堡」。這是他的理想狀態。河森堡在微博、知乎等平臺上圈粉的法寶是他龐大的閱讀量,不論是學術論文還是典章古籍,只要和他的好奇相關,他都會仔細閱讀甄別,最終呈現給讀者、參觀者、觀眾一份知識大餐。所以在知識類節目《一站到底》上,他借用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名稱告訴對手:你不知道我什麼時候會打敗你,這是河森堡測不準原理。

在國家博物館,他是專職講解員袁碩。這是他生存的現實狀態。作為「武力最強的講解員」,走出不被認可的曾經,接受對自己的宣戰,直到與現實和解,這些都標記了一個年輕人真實的成長軌跡。

袁碩在做《進擊的智人》演講

1. 就這麼算了?

從地鐵站出來,袁碩以講解員的身份看了看他即將工作的地方——位於長安街畔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挺起胸膛,以一種戰鬥打響的雄姿從北門進入了男講解員們不算寬敞的辦公室。

這是2011年7月,剛從首都師範大學軟體工程專業畢業的袁碩選擇了這裡作為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報到的這天,他領到一枚寫有數字1997的方形徽章——這說明他是國博第1997號員工。

即便被業內簡稱為「國博」,其「國字頭」的莊重也依然不可忽視——這裡被譽為中華文化的祠堂和祖廟,收藏著130多萬件先輩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

「我們在裡面工作是很有榮耀感的。這是所有人想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即便是工作了6年,袁碩的這種榮耀感也只增不減。

但現實並非如想像的「榮耀」,無論是體現在工資單上,還是體現在地下室辦公加更衣的辦公環境上。

國博的職業講解員第一項要訓練的基本功就是講解復興之路展覽,其後才開始準備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等。「說是準備,其實一開始就是背講解詞。」袁碩告訴記者,復興之路展覽主要介紹新中國歷史,講解詞總共約4萬字,16開大小,5號字印刷,整本厚1釐米多。「我們的語速要控制在每分鐘200字左右,按這個速度從頭到尾念一次,耗費3個多小時。我大概花了一個月才背下來。」

復興之路是國博的常設展覽,展廳位於西北角,一層和二層連通。「我們有自己的紀律。由於近現代歷史的特殊性,這一部分只能由職業講解員講解,且不能有自己的發揮和觀點闡釋,必須按照講解稿一字不差地背出來。」

另一個常設展覽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也需要講解員們背誦。這部分內容較多,總計8萬字。為了方便記憶,袁碩常帶著講詞本到展廳裡,邊看文物邊背。這個展館面積達1.7萬平方米,陳列了包括人面魚紋彩陶盆、四羊方尊、擊鼓說唱陶俑等在內的2500多件展品。「光是走一趟下來,就累得腰酸腿疼了。」

然而,再熟練的準備也無法挽回第一次的尷尬,這似乎成了國博講解員的「宿命」。袁碩認為,排練的目的是訓練內容與實物匹配,但在實際講解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如何回答觀眾的臨時提問?參觀隊伍亂了怎麼辦?「各種問題都會出現,所以我們最開始的講解一定是不盡如人意的。」

因此,入職一個多月後的現場考核,袁碩用了「一塌糊塗」來評價。他靠死記硬背來的知識點撐過了整場講解,但磕磕絆絆,講到朱元璋貨幣改革的時候乾脆忘了詞。「估計我是參加考核的新講解員裡最緊張的一個,所以說話時習慣性地在雙腳之間不停轉換重心。剛開始時好多觀眾跟著我,後來有人悄悄說『這個講解員講得不行啊』。最後只有一對情侶,出於禮貌聽完了我的講解。」

在不斷摸索中,袁碩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但卻引起了同行們的分歧。這樣的分歧集中爆發在2013年的一次業務考核中。考核要求30多名講解員自由選擇一件文物,完成寫詞並講解。袁碩選擇了明朝抗倭援朝戰爭結束後,朝鮮官員給明朝政府寫的一份歌頌明朝的捲軸。通過這份文物,他講了壬辰倭亂的故事。

那是一次國博的定期考核,請來的評委有史學專家,也有講解員專家。考核時,評委對袁碩的講解產生不同意見:有些人指出袁碩的講解形式不適合於展廳講解,認為講解員是國家博物館的形象窗口,希望還是按照規範來;有些喜歡袁碩的評委則給他打出高分。

最終評出的10個優秀講解員中並沒有袁碩,評委會認為他「沒有搞清楚講解和講故事之間的差別」。

「那天回來我就在辦公室寫辭職信了。」就像是要將屋裡的垃圾一掃而光的決絕,那一刻,袁碩要把所有的落寞了結。

他邊寫邊想,200字的辭職信打了10分鐘。

健身訓練時的袁碩

2. 「武力最強的講解員」

「咔咔、咔咔咔……」好在辦公室沒有人問他在做什麼,好在舊式的印表機逐行列印,要不這個講解員的故事將無從談起。

「我打完字後聽著印表機的聲音,腦子好像也發熱了,心裡更是掙扎。」袁碩說,他在盡力找理由心安理得地承認自己並不適合做講解員,「但忽然跳出當時的境況問自己:『就這麼認輸了?』」

印表機的速度足夠慢,在袁碩下定決心留下來戰鬥時還沒完工,於是袁碩利落地起身,從印表機上搶出了辭職信,揉作一團扔進了垃圾桶——「敗而退場不如勝而離席。」

這個年輕人對勝利的嚮往早已有之。坐在這個「武力最強的講解員」對面,會有種壓迫感——袁碩身高1米83,雖然膚色白淨戴黑框眼鏡,但他有12年的拳擊、空手道和摔跤經驗,因此握手時很容易感知他的力度。

「我喜歡能很明顯判斷勝負的事情。比如跳舞和畫畫,不同的人評判會有不同的觀點。但搏擊不一樣——我把你摔在地上,你起不來了,那你就是顯而易見地輸了。」袁碩說話時習慣雙手抱拳,從對面看上去緊實而有力。

但剛開始練搏擊時,袁碩也很容易就被人摔倒。在一次次被虐後,他終於總結出經驗:「搏擊對所有要素要求都很嚴格,即便你技術很強,但只要你心裡膽怯,或者有一瞬間的判斷失誤,都會被對手抓住機會,一把就摔倒了。」在充分總結戰術戰略之後,袁碩開始無往不勝,在搏擊館裡很難遇到對手。

堅持不懈的搏擊訓練讓這個年輕人將生活中的一切都看作是訓練場,要理所當然地奪取勝利。「我不習慣打敗仗。」

但接下來該怎麼辦?袁碩開始反思。「知識本身是有趣的,只是被以不同的面貌呈現出來時有了差距。」從小表達能力就很強的袁碩舉例: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大量發行法幣,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講解詞很概括地說:「國民黨反動派通過發行法幣的方式,造成通貨膨脹,掠奪民間財富,造成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這樣的表達很難讓聽眾有直觀的感受。後來在《沈醉回憶錄》裡,袁碩找到了一個現實的註解:你去餐廳吃飯,點了碗麵條,必須吃得特別快。因為物價變化太快,你可能吃之前是一個價錢,吃完就是另一個價錢了。

雖然這個故事不能應用到復興之路的講解中,但卻給袁碩尋找有效有趣的講解方式開拓了思路:「能打動人的永遠是故事和細節。」

袁碩在講解中

3. 「河森堡」誕生記

袁碩所謂故事和細節,就是信息含量。他隨手拿起個杯子,「假如這是個青銅器的杯子,我說它造型優美、線條流暢、氣質端莊,展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這是標準的解說詞,你沒法說它錯。但它沒有太多信息含量,說了等於沒說。當我們只是按照標準模板背下來講,那就是人肉背詞機。」

「但如果我告訴你這些,」袁碩舉起「青銅器」說,「『青銅是銅、錫、鉛三種金屬的合金,殷商時的貴族會用它來喝米酒。但米酒和含鉛的青銅器接觸後,會產生一種甜味的醋酸鉛,這可能導致中毒。而在殷商的甲骨文中,也確實記載了不少貴族出現過頭疼、體弱、視力下降、無法生育等問題。所以有專家據此推測,殷商貴族可能和羅馬貴族一樣也出現過嚴重的鉛中毒問題。』如果你遇到這樣的講解員,恐怕你很難離開。」

袁碩把講解員比作一個博物學者,帶領參觀者打開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大門,對動物、植物、礦物、生態系統等做細緻的觀察和描述。「這樣就可以把有趣和豐富結合,從而留住參觀者。」

說來簡單,對講解員來說意味著巨大的閱讀量,尤其是要閱讀國際期刊、學術論文等十分晦澀難懂的內容。「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挑戰。」

在不斷的知識獲取中,袁碩就變成了「河森堡」。

「我發現自然世界和計算機世界有相通的地方。」袁碩說,所有的軟體都不可能脫離計算機的硬體獨立運行,而它們的最本質,無非就是不同排列組合的代碼。「自然世界也同樣如此。物理是最基本的層面,所有的生物、化學,及建立在此之上的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披露到最後都是物理的原因。」

袁碩以北方遊牧民族曾經特有的收繼婚制舉例。這個婚制規定,父親死後,兒子可以繼承父親的妻子;兄弟死後,其他兄弟可以娶嫂或弟媳為妻。「社會文化學者會從風俗習慣、倫理等多個方面進行解讀,但在最本質上,其實是物理的原因。」

袁碩在這裡援引了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高凱老師的研究成果。學者們通過對遊牧民族生存的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變化、傳世文獻與大量考古資料的研究考察來看,匈奴、鮮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婚俗,是因其居住地區地處高緯度、乾旱、乾燥的內陸寒冷地帶,土壤微量元素中鋅的含量極低。這就造成了匈奴、鮮卑族育齡婦女在妊娠過程中的大量死亡,嬰兒許多也都有先天性疾病。因此,匈奴與鮮卑族中育齡男女比例產生失調。「一邊是種族滅絕,一邊是打破倫理,人們別無選擇,只能在一定範圍內突破倫理。這種制度也為漢魏時期匈奴、鮮卑與漢族的大融合提供了契機。」

類似的例子俯拾皆是。在印尼的巴布亞省紐幾內亞島,直到上世紀還有食人的風俗,當地人的解釋是分享亡者的靈魂,但這種說法是文化層面的,無法證偽。「也有分析認為是由於地理條件限制,島嶼環境無法規模飼養牲畜,當地人自然不會白白浪費人體中豐富的蛋白質。所以會有這樣的事:調研人員聘請的當地嚮導突然有一天要請假,理由就是『女婿死了,要回去吃肉』。」

「從表面看是一種文化現象,但深層次卻是一種物理現象。」袁碩因此而崇拜物理學家海森堡,「他把人類的認知水平推到了量子力學層面,所以在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他名列第43位。」

「他的知識如大海一般,我只是學者們知識的搬運工,傳遞給大家,比他小得多,所以就把河森堡作為自己的名字。」

有了這些知識儲備,袁碩申請了國博的課程開發項目,對一些問題進行專題匯總,便於知識傳播。「當我在做這些事情時,我覺得我是在戰鬥,並且不斷地提升戰鬥指數。」

4.「知識網紅」不避諱現實處境

當河森堡為他的「秘籍」課程奮戰時,逐漸有人注意到了他。彼時的他,開始在網上以國博講解員的名義開微博、寫文章,並在知乎上舉辦了3場「Live」知識分享。尤其是在知乎網站上做了一些問答,粉絲量已經初見規模,因其知識含量而被網友評為「不可不知的網紅」。但他始終無法證明在現實中的自己會得到什麼評價。

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機會來自於一次偶然的客串。去年9月,博物館裡的一位領導要去給北京十二中的學生講課,但上課時間跟一個重要的會議衝突。於是領導找到袁碩說:「你不是開發過一些專題課程嗎?要不你替我去講吧!」

就這樣,袁碩帶著他開發的第一期課程——《進擊的智人》走進了北京十二中。面對著200多名初中學生,袁碩用他獨特的方式,將人類的發展和演變層次清晰明了地展現,獲得了學生們的喜愛。下課後,老師同學都問他後面還有沒有別的課程。

「我覺得要抓住這個機會,於是就答應了後面的課程。」就這樣,他去講了第二節課、第三節課,形成了之後的系列課程——《命運之路》《天啟四騎士》。這些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反饋也為之後在網際網路及電視媒體上的大眾傳播打下了基礎。

直到今年3月,袁碩以河森堡的身份出現在知識分享型網站「一席」上,並帶來了他的《進擊的智人》。袁碩作為「一席」的第449位講述者,用一口略帶北京腔的普通話,將人類祖先徵服自然的故事娓娓道來,全程有笑料也有思考,一經傳播立刻刷屏。

這場講座是去年12月22日錄製的。當天,在位於大望路附近一處小劇場裡,擠了200多名觀眾。這也是當年「一席」的最後一站公開演講,袁碩被安排在最後出場。

當話筒遞到袁碩手裡時,已將近晚上9點。趁著換場的空當,有現場觀眾悄悄躬身退場,但這並沒有影響到袁碩。他緩步上臺,在紅色圓形地毯中間站定,雙手交疊放在身前,從左到右在觀眾席裡掃視一圈,之後開口:「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袁碩。」

這招「目光巡視」的動作要領是臉像電風扇一樣慢慢地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確保不留死角,這樣會引起注意。」這是袁碩工作6年的習慣。

接著,他用北京男孩特有不惹人厭煩的貧嘴給出了結論:北京猿人和現代人「半毛錢關係都沒有」,由此展開了他收集的知識匣子。

有人說袁碩像是在說相聲,袁碩也認為這和生活習慣密不可分。「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孩子,又生長在上世紀90年代,讀王朔的小說,看《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這種東西進入血液和你一起生長,並在講解和表達上成為天賦。」

3月初的幾天,河森堡與《進擊的智人》成為搜索熱詞。此後在保證日常工作的同時,袁碩額外的工作越來越多。有時候連續幾天晚上都要去各個平臺上演講,包括騰訊視頻的《演說家》、第四屆知乎「鹽Club」等。直到此時,一個理想中的河森堡和現實中的袁碩才達成和解。

「不習慣敗陣」的河森堡有沒有恐懼?

「有。我害怕匱乏,無論是在知識、體能還是在生活上。」河森堡十分肯定地對我說:「我要掙錢,掙好多錢。」沒有任何難為情或羞澀。「這就是正常的生活,你聽著好像庸俗,但生活就是這麼直接。」

他用「邪惡」來評價匱乏。「剛果河是非洲最大的生物地理屏障之一,隔離出了黑猩猩和倭黑猩猩。雖然名字很像,但兩者的天性有著巨大的差異。」剛果河以北的黑猩猩性格暴戾殘忍,等級制森嚴,習慣用打鬥來解決衝突;而以南的倭黑猩猩則愛好和平,善於用協調來處理問題。「兩者的生長環境不同,黑猩猩生長的地方食物匱乏,要通過暴力來取得,而倭黑猩猩則不是。長此以往則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結果。這都是匱乏這種邪惡的狀態所導致的。」

河森堡不想陷入匱乏,所以在體能和知識含量上武裝自己:「機會隨時都會出現,但需要在關鍵時刻能一把抓住。」(文/李祥)

相關焦點

  • 袁碩:「知識型網紅」是怎樣煉成的—新聞—科學網
    風靡網絡的博物館講解員 「智人在徵服世界的過程中,遭遇過強有力的勁敵——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有多強壯?他們居住的山洞經常是從熊那裡搶來的。」聽到這樣的講解,現場觀眾忍不住笑起來。3月24日晚7點,北京的氣溫很低,外面下著小雨,但觀眾還是將「博物旅行」平臺的場地坐得滿滿當當。他們來到這裡是為了聽袁碩講《進擊的智人》。
  • 怎樣才能把平淡的故事講得生動有趣?
    多數人的生活都不是小說也不是電影,生活是平淡的,情節也是緩慢的,但是平淡的故事也是故事,我們仍需要把故事講好。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也經常面臨這樣的情況,需要將自己的或者身邊的平淡的故事講得生動有趣。假如你的故事很平淡,沒有什麼吸引力,這個時候,怎樣化平淡為有趣呢?有沒有什麼實用的故事變身大法呢?化平淡為有趣的故事變身方法——放大困難,細化困境哪怕再平淡的故事,過程中也會有困難的,那些挫折和困境,就是故事可以變得好看的切入點。
  • 申請文書探秘:我們如何才能講出打動人的好故事?
    但是表述者卻不能指望其他的審閱人也能做到這一點:如果你描述的故事只有30%的深度,那麼我感知的就只有30%,沒有辦法想像出你經歷過但沒有表述出的70%。後來在和她的溝通中,我和她講,你的文書太優秀、太高大上了,但是缺少能夠打動其他國家人心的細節。好的故事都在細節裡,在人物的一顰一笑、說過的話、心中掠過的感覺上。
  • 小說必修課:虛構有趣的故事,讓你的作品打動人心
    小說必修課:虛構有趣的故事,讓你的作品打動人心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較快,即是閱讀也呈現快閱讀的趨勢,沒有人希望自己看的小說是沉悶的、枯燥的,反映出的都是世態炎涼,讓人喘不上氣的作品。那麼希望自己成為作家的我們,如何虛構出有趣的故事,這是我們的必修課之一。我們知道小說要想有趣,那麼小說本身就有著強烈的代入感,讓讀者感到這樣的故事情節就是自己生活中的事情,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做呢?第一:我們注意生活中的細節,讓它們成為你小說中有趣人物和情節的源泉。
  • 《看不見的客人》:以小見大,比懸念更打動人的,是故事的細節
    大部分人都會對劇中跌宕起伏的劇情,反轉不斷的懸念以及震撼高燃的配樂所打動,而最能夠打動我的,便是裡面的巧妙布局,穿針引線般的細節—— 從頭到尾,大到一座建築,小到一支筆一張紙都支撐起了劇情的整體走向,是這部電影藝術生命的點睛之筆
  • 《凱叔講歷史》一部讓孩子一聽就上癮的歷史故事
    於是故事大王凱叔+觀復博物館長馬未都攜手創作《凱叔講歷史》《凱叔講歷史》是一部超好玩、超輕鬆、超有趣,超級精彩絕倫歷史故事。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不是將重大的歷史事件銘記在心,而是深卷歷史事件中的,與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感同身受。仔細想想啊,歷史上每一個人物的出場都在上演著一幕大戲,每一個歷史人物在面對抉擇時做出的決定,都影響和推動著歷史的進程。誰不愛聽故事呢?那就用故事打開歷史的大門,把歷史有趣的一面呈現出來,把故事講精彩,把人物講活,讓你身臨其境。
  • 如何和女生講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
    提到給女生講故事,第一步就是要有個好的開場白。好奇開場白我以往的好多學員都有相同的問題:「聊天時總是不痛不癢來那麼一句,別人覺得好無聊,自己也覺得好無聊。」為什麼?因為沒有話題啊。先準備一個有趣的開場白,用來開啟話題是很保險的。
  • 師者|把枯燥史料講成有趣故事:人大80後教師歷史課成爆款
    不管是紀傳體的正史還是編年體如《資治通鑑》,本質都是在講故事,能把一個故事講好,就是歷史授課的大本事了。」選修過《清代疑案概述》的佟欣雨稱,看到這個課程名稱就覺得很有趣,而課上宋老師把課程內容與《步步驚心》等熱門影視劇結合,更是讓她記憶猶新。
  • 中學歷史教與學︱怎樣的歷史課能打動「見多識廣」的中學生
    歷史是由無數精彩鮮活的細節組成的,然而,教科書受篇幅等因素的影響,往往言簡意賅,提綱挈領,使學生無法感受歷史鮮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靈的魅力。因此,歷史教學中要有實實在在的人物和事件,有細節,才能讓學生信服,才能打動他們。我上課喜歡講故事,一直認為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故事是人人愛聽的,尤其在中學的歷史課堂中。克羅齊說,沒有敘事就沒有歷史。敘事就是講故事。
  • 畢業生專訪 | 袁碩:「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對於這段充滿興趣的求學之路,袁碩表示:「我覺得,對於本科生大學四年最重要的事情,可能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最想要的東西,可能是保研,可能是出國,可能是獎學金,可能是學生工作、學生活動等等。對於我來說,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開心。保持一個好的心情,能讓你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能讓你有足夠的熱情投入到學習、學生工作、實驗室等等一系列事物中去。」
  • 600多個歷史故事,豐富有趣通俗易懂,讓孩子一口氣讀懂中國史
    就是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來說歷史,很多人是看過這套書之後,才對明史產生了興趣。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套《一口氣讀懂中國史》,和《明朝那些事兒》有異曲同工之妙。好讀好懂好記這套歷史書的寫作初衷,就是要讓歷史像《故事會》一樣好看,讓讀者用「一口氣」的世界接收豐富的信息,用輕鬆的方式了解最有趣的歷史
  • 600多個歷史故事,豐富有趣,通俗易懂,讓孩子一口氣讀懂中國史
    孩子天生就喜歡聽故事,真正適合孩子讀的歷史書,應該是由一個個的富有延展性的故事串起來的,孩子讀起來輕鬆,才能對歷史產生興趣,有讀下去的欲望和動力。還記得前幾年大熱的《明朝那些事兒》嗎?就是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來說歷史,很多人是看過這套書之後,才對明史產生了興趣。
  • 初創公司如何用故事打動投資人?
    初創公司如何打動投資人?一個生動的故事必不可少。就像小說有不同的風格一樣,不同類型的投資人容易被不同類型的故事打動。以下一張圖將告訴你,你屬於哪種類型的初創企業,並該用哪個類型的創業故事去俘獲投資者的芳心。
  • 意外x河森堡:500分鐘講完人類70萬年歷史,他是「行走的百科全書」
    那麼海德堡人、弗洛裡斯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智人,被劃分為了「人屬」。 正如大家所見到的這樣,豹屬的故事,可以從距今640萬年的某個共同祖先身上開始講起。 那麼我們人屬的故事又當從何開始講起呢? 這張圖有一個細節意味深長,就是有兩個古人類,他們在時間軸上和智人是有個交集的。換句話說,這兩種人類曾經和我們一起生活在一個世界上。
  • 《我們的故事--講給孩子的人類歷史》致家長
    關於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習一點歷史知識,我不想多說,因為能看到這篇文章的人肯定已經從很多渠道了解了讓孩子知道一點歷史知識有什麼好處。坦白地講,目前市面上的一些負責任的出版社和良心作者所創作的兒童歷史讀物已經把歷史講得很好了,但是一套面向孩子的歷史書就僅僅只能講史實嗎?
  • 四年級《口語交際:講歷史人物故事》優秀教案
    1、同學們,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一直深受大家的喜愛。誰來說說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指名發言)2、是呀,惹人喜愛的歷史人物實在是太多了!今天這節口語交際課,我們就一起走進歷史,親近一批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二、創設情境,明確任務。1、課件出示眾多歷史人物。如:西門豹、扁鵲、紀昌、王戎、匡衡、劉備、諸葛亮等等。
  • 陝西歷史博物館給你講故事
    三彩載樂駱駝俑  來源:陝歷博官方微信「這件獸首瑪瑙杯1970年出土於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唐代窖藏中,它自從出土以來便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你看它由一整塊珍貴的紅瑪瑙雕琢成一支號角的形狀,遠遠看上去好像穿了一身玫瑰色的外衣。」
  • 如何把難懂的歷史繪本講得有趣?2個技巧,讓孩子讀100遍也不厭
    培根曾闡述讀歷史的重要性。他說——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我一向倡導孩子要唱讀經典。對幼兒來說,經典歷史讀物可以明智、明理。
  • 《故事力法則》:每個人都會講故事,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講好故事
    美國知名演說家安妮特·西蒙斯曾經說過,「一個好故事總是充滿溫情的,不像數據那樣冷冰冰,所以總是能打動人心裡最柔軟的部分,不管一個人多麼有心機,多麼強硬,都會被好故事影響。用講故事的方法去與別人溝通,這就是故事思維的核心。」誠然,我們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女(男)同學,或是來自親眼所見,或是親耳所聞,或是親身經歷......
  • 「講」故事而不是「讀」故事,無字書這樣讀才有趣
    圖片是沒有國界的語言,無字繪本善用「圖像語言」來講故事,通過巧妙的分鏡技巧來實現場景的變化和情節的銜接,仿如紙上王國中上演的一場場精彩默劇。 去年在國際童書展期間的來到愛麗絲繪本館的紐約時報十佳童書作者郭婧時隔3年帶來的新作《暴風雨》就是本優秀的無字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