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認真聽老師講故事。
情景劇表演。 本組攝影 梁闖
「故事開始前,哪位小朋友可以告訴我,蛤蟆和青蛙有什麼不同?」「青蛙的皮膚是光滑的,蛤蟆的皮膚上有疙瘩。」「它們的舌頭不一樣,而且青蛙叫起來的時候,腮幫會鼓起來。」11月24日,長春圖書館多功能廳內傳來孩子們的一片歡聲笑語。為進一步激發孩子們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從小培養兒童閱讀習慣的養成,由長春晚報社和長春圖書館共同打造的「小樹苗·繪閱」親子故事會邀請了小朋友們超級喜歡的兒童文學作家竇晶老師,為大家帶來《蛤蟆爺爺有秘訣》的故事。30組家庭走進圖書館,領略親子閱讀無窮趣味的同時,還讓孩子們過了一把做小演員的「癮」。
層層深入
激發孩子們無窮想像
日前,為了讓小朋友們共同分享閱讀帶來的快樂,從小培養兒童閱讀習慣的養成,長春晚報社和長春圖書館共同啟動了小樹苗「繪閱」故事會活動,聘請了電視臺的主持人、幼兒老師、作家等組成專業的講讀團隊,以特別的閱讀方式,幫助低齡兒童選取符合他們的閱讀圖書,指導家長與孩子共讀,聽老師是怎樣給孩子講故事從而產生閱讀興趣。
當日一早,隨著大朋友和小朋友的相繼到來,竇晶老師講起了兒童繪本《蛤蟆爺爺有秘訣》的故事。「蛤蟆的一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還有各種各樣想要吃掉他們的敵人,他們是如何避開這重重天敵化險為夷的呢?故事是這樣的……」故事會活動剛一開始,竇晶老師立刻調動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根據繪本畫面蘊含的神秘情節,富有一定驚險性的特點,層層深入,以逐圖閱讀、親子閱讀、集體閱讀等多種閱讀方法,激發孩子們無窮的想像力,使他們對閱讀產生興趣。
在故事情節推進的過程中,竇晶老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引發幼兒猜想,激發幼兒自由講述欲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下,孩子們在積極思考、大膽猜想、輕鬆快樂的閱讀氛圍中理解了故事,同時獲得了相應的生活啟示。「每個孩子讀同一本繪本,理解的內容是不一樣,所以就會有不同的解讀。我的解讀就是告訴孩子們,什麼樣是勇敢,怎麼做又是機智,另外一個就是關鍵時刻要有值得信賴的朋友。」竇晶介紹說:「繪本中孩子們可以獲取到許多的成長元素,故事中,蛤蟆爺爺和小蛤蟆遇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危險,就像孩子們生活中碰到的各種困難,蛤蟆爺爺和小蛤蟆處理事情方法會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們,教會他們勇敢、機智、從容、冷靜地去處理問題。」
上臺表演
孩子們從靦腆到踴躍登臺
精彩的故事講完了,但活動僅僅過去一半,接下來的時間,主角們終於要上場了。竇晶老師組織孩子們走上舞臺,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還原《蛤蟆爺爺有秘訣》的故事情節。活動現場頓時「炸了鍋」,「高大的小朋友應該去演怪獸,看著就兇惡。」「膽子小的小朋友應該去演小蛤蟆,和劇中的小蛤蟆的性格一樣。」孩子們瞬時間想像力爆棚,有的小朋友在書包中找出了演出時所用的道具,還有的小朋友張羅起來要把故事進行改編。但當竇晶老師問道誰想上臺演出時,孩子們突然地變得靦腆起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太好意思走上舞臺。「小朋友們,剛才《蛤蟆爺爺有秘訣》的故事大家記住了嗎?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小朋友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道:「勇敢、機智,關鍵時刻還要有一個可以依賴的朋友。」小朋友們突然意識到,站在舞臺上就是勇敢、機智的表現,幾名小朋友立刻舉起手來,告訴老師想要上臺表演。
「小蛤蟆學會了勇敢,我也要像它一樣,關鍵的時候勇敢地站出來。」今年6歲的張恩澤小朋友告訴記者:「我覺得演書中的故事特別有意思,故事我都記住了,我回家還能講給爺爺奶奶聽。」 舞臺上,小朋友的表情隨著劇情的深入不斷地變換,看著小夥伴的表演,臺下的小朋友聽得可認真了,當有小朋友忘記了臺詞,臺下立刻就會傳來提醒的聲音。不一會兒,一臺兒童繪本情景劇就圓滿地完成了。
本以為活動結束了,但孩子們表演欲望高漲起來,都想參與到演出中來,就這樣一臺大型兒童繪本情景劇再度起航。與之前的那次不同,這次表演更具專業範,燈光、音樂、旁白一應俱全,就連森林中的花草樹木都是由真人扮演。「在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過程中,閱讀形式也重要,經常變化閱讀形式,孩子們會對閱讀更感興趣。」竇晶告訴記者,「除了講還可以演,把繪本演『活』,就是現在比較流行的立體式閱讀。這樣可以更好地增強孩子們對閱讀的興趣,以此來提高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動作表現能力,更進一步加深了孩子們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與掌握。」
親子閱讀 家長要講究方法
生活中,一些家長會發現孩子們從小就不喜歡閱讀,對於圖書更是沒興趣,僅有的一點閱讀時間還需要家長在一旁反覆督促。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需要如何引導孩子愛上閱讀呢? 無論採用什麼閱讀方法,都要以引導、激發孩子們的興趣為起點,引導孩子們閱讀時的自主性、創造性,把親子共讀看做是孩子的個性化行為,不能過分要求孩子要達到某一程度,而是要在閱讀、孩子、家長之間構建「零距離」。在竇晶老師看來,孩子們從小閱讀習慣的養成,關鍵在於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但不能盲目地激發,一定要講究方法。在家中,家長與孩子可在共讀一本書後,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角色,以增加閱讀趣味,同時提高孩子對文本的理解。特別是在睡前讀一些輕鬆溫馨的繪本小故事,再配合音樂,有助於增加親子感情,也可以幫助孩子睡眠。也可以根據故事提問孩子,如果你是其中的角色,會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嗎?啟迪孩子從小獨立思考。
「親子閱讀就是個不錯的方法,但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每天找一個固定的時間,進行20分鐘的閱讀,孩子就會養成一個習慣。」竇晶表示,「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選書很重要,一定要選擇符合孩子年齡段的圖書,這樣才能保證書中內容足夠的吸引他,否則還會適得其反。對於學齡前兒童,最好的讀物就是兒童繪本,繪本中的故事情節角色的設定以及圖片色彩的運用對於孩子閱讀興趣的培養和教育意義都是個不錯的選擇。」 一個兒童繪本故事,對於孩子們來說,信息量非常大,可以提高孩子們的想像力、觀察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
親子閱讀時,家長還存在不少誤區,閱讀中往往追求一本書是否「有用」,或者急於求成,陪伴孩子閱讀一段時間後,覺得孩子可以進行獨立閱讀,但忽視了習慣的養成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其實讓孩子感受閱讀的快樂是最重要的。「有的家長陪伴了十幾天就開始抱怨,怎麼還沒培養出興趣。親子閱讀不是立竿見影的,孩子小的時候注意力不是很長,每個孩子都要有一個熱愛閱讀的過程。」竇晶告訴記者,「家長工作忙,可以爸爸、媽媽輪流地陪伴孩子進行閱讀,這個過程會比較漫長,甚至1年左右的時間,家長們一定要有耐心。養成閱讀習慣後,慢慢地就會進入到孩子給家長講故事的階段,再大一點的孩子就可以獨立閱讀。」
走出家門 分享閱讀更精彩
現如今,家長和孩子一起走出家門,參與各種形式的親子讀書會,通過集體活動豐富對親子閱讀的認識,是不少年輕家長的選擇。親子閱讀固然是家長與孩子的互動,但活動的範圍不一定局限在家庭,在親子讀書會上,其他小朋友分享的書更容易激發孩子們對書的興趣。兒童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集體閱讀的氛圍以及角色扮演、做手工、做遊戲等延伸活動,可以讓孩子更好融入其中。
「在圖書館參與閱讀活動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閱讀氛圍,和夥伴們一同閱讀,孩子的收穫會更多。」參與活動的家長趙女士覺得,「小樹苗·繪閱」親子故事會,塑造了一個繪本、孩子、家長共同的感情交流空間,趙女士表示:「現在社會上的閱讀活動比較多,家長們要找到最適合孩子們最適宜的閱讀活動。活動幫助孩子們觀察、認識圖書,將繪本、孩子和家長聯繫到一起讓孩子們在浩瀚無邊的書籍中學會了合作、感恩、堅持、自信……以後我會經常帶孩子來這裡。」
老師支招 和孩子討論問題要學會示弱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孩子小的時候,就像一本《十萬個為什麼》,對於生活中大事小情,他們都有著超強的好奇心和無窮的想像力,跟在家長後邊不斷地問著為什麼。記者了解到,年齡小的孩子聽覺理解能力高於視覺,同樣的文字由父母講出來,孩子更加容易理解。這也就要求家長也要保持一顆童心,和孩子一同去探索,並且充分認識早期閱讀的重要性。「每個孩子都是小問號,家長要學會示弱,更不能不耐煩,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用示弱的方式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竇晶說,「孩子們的問題五花八門,有的時候家長也很難解釋,千萬不要礙於面子隨便說一個答案。一句『那我們就一起去探討一下吧』,可以帶著孩子去圖書館、書店去查閱資料,也可以在網絡上查找,並告訴他,『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有很多很多,可以通過閱讀去探索,去獲得答案』。」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陪伴是最好的親子時光,大自然是最好的百科全書。孩子紛紛發言,分享交流各自的閱讀心得;家長踴躍交流,放下手機,陪伴孩子,一起閱讀,共享親子活動的感想。本次親子閱讀活動,以書籍為媒,以閱讀為紐帶。通過親子共讀,讓父母與孩子一同成長,為父母與孩子創造了有效溝通的機會,分享了讀書的感動和樂趣,共讀體驗帶給孩子歡喜、智慧、勇氣、熱情和信心。(梁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