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胃腸道
最容易發生癌腫的器官是胃和結直腸
小腸相對少見
結直腸癌
又叫大腸癌
顧名思義是發生於結腸和/或直腸的癌腫
是大腸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
隨著國家城市化進程,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高熱量、高脂肪食物攝入增多,作為貧窮病而高發的胃癌發生率總體有下降趨勢,而結直腸癌發生率確節節攀升,顯示出富貴病的特質。
全球統計顯示,結直腸癌患者分布廣泛,其中尤以經濟較為發達區域嚴重,比如歐洲、北美、澳洲、日本等。而日本在90年代初遭遇了經濟危機,導致其從1995年至2005年進入長達十年的「經濟迷失期」,與此同時,這期間日本結直腸癌發生率呈顯著下降,不難看出其發生很有可能與經濟程度有關。
擁有眾多人口的中國隨著這些年經濟的快速增長,結腸癌患者人數也呈現顯著上升趨勢,已進入結直腸癌高發地區的行列,城市的大腸癌的發病率第2-3位,有望取代肺癌而成為新的癌症之王!
此外,結直腸癌的年輕化趨勢也很突出,40歲以下的年輕人患結直腸癌的比例約佔結直腸癌總人數的20%,而且又進一步上升的趨勢,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視!
一、結直腸癌發生的基本概況
結直腸癌多發生在中年以上的男性,男女兩性發病比例約為2:1。以40~70歲最為多見,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
可以發生在結腸或直腸的任何部位,甚至結腸和直腸同時發生癌腫,但以直腸、乙狀結腸最為多見,佔70%以上,其餘依次見於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
癌瘤大多數為腺癌,少數為鱗狀上皮癌及粘液癌。
二、 結直腸癌發生後有些啥子表現呢?
結直腸癌沒有特異的臨床表現,發生後早期幾乎沒有任何不適,所以早期發現它十分困難,臨床上診斷的早期患者基本上是體檢行腸鏡檢查中發現的。一旦出現症狀,多數已處於中晚期階段。
主要症狀有:
1.排便習慣變化,如近期出現排便次數增多,達到幾次甚至數十次;或排便次數減少,出現排便困難而表現為便秘。
便血,這個症狀非常非常重要,
須知正常人是不會出現便血的,所以出恭舒爽後一定回頭看看,一旦出現血性便(包括黑大便)要及時就醫,千萬不要自認為痔瘡出血而置之不理啊!
2.一般來說,痔瘡出血往往是便後滴血,是鮮血居多,血在大便表面而沒有與大便混合(便心無血);而結直腸癌的出血往往是暗淡的汙血,混有膿性粘液,與便便混合在一起,難解難分。
3.出現莫名其妙的貧血時需警惕。
4.出現腹痛,往往是腫瘤長得較大或部分堵塞腸管後的表現了,伴隨出現腹部包塊、腸梗阻、乏力等晚期徵象。
三:哪些人屬於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呢?
家族史:結直腸癌的遺傳傾向比較明顯,因此,凡是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患過結直腸癌,你就屬於高危人群,尤其時家族中有人患大腸息肉病(妥妥的遺傳性疾病,患者不治療會100%轉變為癌)者,就屬於高危中的戰鬥機了。
本人患大腸息肉,尤其是腫瘤性息肉(腺瘤),結直腸癌發生過程中約50%患者經過此階段,因此,及時切除之可以阻斷其發生,屬於一級預防。
本人自己曾經患過結直腸癌或其他部位的腫瘤。
有慢性炎症性腸病者,尤其是潰瘍性結腸炎,可以轉變為結腸癌,患此病者應該定期腸鏡檢查。
其他:諸如長期缺乏運動、肥胖者、進食高脂肪低纖維飲食(精細、醃炸、煙燻食物的攝入)
四:如何較早期發現?
早期結直腸癌是可以治癒的,單純手術就足夠達到治癒的標準,不需要其他放化療等;而中晚期的腸癌即使醫學快速發展,多種手段綜合運用其治療效果也不滿意。
很遺憾,我們臨床上發現的大多數是進展期或是中晚期患者,所以要爭取儘可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臨床症兆
便血
便血是非常常見的一個症狀,根據出血的部位不同、出血量不同、出血的速度不同,所便出的血的顏色就會不同。糞便出現了鮮紅色,或者是暗紅色,或者是黑色,都是便血。
其實,便血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很多疾病都可能出現的一種臨床症狀。比較常見的要數痔瘡、結直腸癌、腸息肉這三種情況。要命的是,90%以上的結直腸癌病例在初期會被誤診為痔瘡而耽誤病情。不過,痔瘡出血和腸癌出血也確實有一些區別:
痔瘡患者的大便有血,是因排便時擦傷患處,血液多數是隨著大便排出後滴落下來,因此血液不會與糞便混合,它的血液是鮮紅色的,而且不會有黏液存在。
而腸癌患者的大便則常混有血液、黏液和濃液,而且一般顏色也要比痔瘡的血液的顏色要深一點(汙血)。
記住!
大便次數多,混帶膿血、黏液的大便
患腸癌的機會很大!
總之
凡是出現便血
宜早期去胃腸/肛腸專科就診
大便習慣是否有所改變
比如大便次數或者是便意增多,直腸癌患者的大便習慣會明顯改變,大便的次數會增多,而痔瘡並不會有排便習慣的改變。
此外,腹瀉的患者,每天都會排便很多次,如果用藥後腹瀉仍不能減輕,也應該特別留意。而且總有排不淨的感覺。
由於大腸癌腫潰瘍產生的分泌物,可產生腸道刺激症狀,導致患者出現便意頻繁、排便不盡感、裡急後重等症狀,但排出物多是粘液膿血狀物。
近期持續、進行性加重的腹痛和/或腹塊
腫瘤長到一定程度,腸腔狹窄,導致不同程度的梗阻或腫瘤局部潰瘍感染後可以產生腹。
不明原因的貧血
不明原因的貧血消瘦、乏力、食慾減退,有相當一部分可能是胃腸道腫瘤所致,患者一定要及時注意及時到專業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
結腸鏡檢查是目前發現腸道腫瘤及癌前病變最簡便、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但畢竟內鏡檢查是一種侵入性檢查方式,有一定的不適和併發症,因此,有不少人畏懼這種檢查,致使一些大腸病變甚至腫瘤不能早期確診,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現在較大的醫療機構開展無痛結腸鏡,其實質就是在檢查前經靜脈注射一種起效快、作用確切的麻醉藥物,使患者在數秒鐘內入睡,完成全部檢查後即能甦醒,檢查過程中不會有任何的不適和痛苦感覺,因此越來越受到患者的喜愛。
有臨床徵象者應該做結腸鏡檢查,同時建議40歲以上人群,尤其是有高危人群每1-2年檢查一次。
五、結直腸癌的治療
1.對於確診結直腸腫瘤的病人,外科手術切除依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也是目前唯一能治癒腫瘤的手段。手術入路有傳統的開腹手術和目前已經普及的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手術,即所謂的微創手術。
結直腸外科的微創手術已經普遍開展,大量的患者從中獲益,手術變得更加微創化,痛苦小,恢復快。但還是有很多患者及家屬疑問,包括以下非結直腸外科專業的醫生同行也有困惑:
結直腸癌切除手術
到底「微創手術」好 還是「開放手術」好?
不開腹的腹腔鏡微創手術能切乾淨麼?
遠期效果如何??
其實大家所關心的「切乾淨」就是我們專業所強調的「根治性」,而遠期效果就是我們所關係的患者預後。胃腸道惡性腫瘤的要「切乾淨」分為兩個部分:病灶切除+區域淋巴結清掃的整塊切除。
腹腔鏡微創手術和傳統的開腹手術手術切除範圍和根治程度的要求是一致的,某種程度上講,腹腔鏡微創手術不僅能「切乾淨」,而且許多方面較開放而言能做得更好:
視野放大,如放大鏡下顯微外科手術,手術更加精細,出血量少,甚至零失血,手術中血管根部的離斷,淋巴結的清掃更加清晰徹底。
所以從淋巴清掃的角度,腹腔鏡微創手術比傳統開放手術根治度更好,由器械代替手的操作,避免觸碰、擠壓腫瘤,更加符合無瘤操作的腫瘤外科手術的基本原則。
現在多項國內外臨床研究及實踐已經證實,腹腔鏡胃腸道腫瘤根治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在遠期效果——總生存率、無瘤生存率、局部與遠處復發率均無差異,但患者恢復更快,痛苦更小,住院時間明顯縮短,併發症少。
其實正是由於腹腔鏡技術的出現,胃腸外科進入了精準解剖的時代、微創時代,顯微外科時代。
2.輔助治療
包括化療,放療,生物靶向治療等。採用多學科協作治療模式,有望減低復發轉移的機會!
積極治療癌前病變:積極防治大腸息肉、潰瘍性大腸炎。對多發性息肉、腺瘤息肉,尤其是大腸息肉病,一旦診斷明確應早期手術切除,以減少癌變機會。
高危人群,定期健康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