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百事中國」官方微博發布緊急聲明:「百事可樂沒事!」之後,「百事的樂事薯片會不會有問題呢?」又成了新的輿論導火索。
事情的起因,皆因為北京新冠通報的疫情個案,涉及百事食品公司位於北京大興區磁魏路1號的一個分廠。
儘管,百事食品公司在第一時間,6月21號晚間21時再度發布緊急聲明強調:
「樂事薯片產品安全,病毒在整個產品供應鏈過程存活的可能性為零」。
但就危機公關的效果,以及我們一向的經驗來看,這並不能緩解我們的焦慮,以及自覺的「抵制」行為。
從三文魚到百事可樂和薯片,只要和「新冠」沾上邊的,接下來面料的必然是慘澹,叫囂了那麼久的「快樂肥宅套餐」之快樂肥宅水和快樂肥宅事,眼見就要折戟在「新冠」的威脅之下,不得不讓人在無奈中感覺到一種「歪打正著」的療效。
可樂薯條之我所愛:肥宅的快樂,你不懂!
有人覺得小題大做,不就是碳酸飲料和膨化食品嘛,吃了發胖還不健康,就此戒了吧。
可是不同於人們對於三文魚的普遍決絕的態度,下架、封存、銷毀……一氣呵成,人們對於可樂和薯片和態度,是帶著三分我見猶憐地不甘問道:樂事薯片還能吃嗎?
被視為垃圾食品的可樂和薯條,畢竟是不同的。雖然,高糖、高熱量、高含鹽量(薯片含鹽量普遍嚴重超標,高鹽同樣是肥胖的誘因之一)一直被詬病,也被視為不健康食品的典型,但是它們依然擁有龐大的「肥宅快樂套餐」的擁躉們。
據網友考證,快樂肥宅水,最初源於微博端的一句段子:
「既然喝水都胖,那我幹嘛不喝可樂?」
於是,網友們在群策群力的不懈努力之下,把「肥仔」升級了成了「肥宅」,更多的感同身受的真假「肥宅」們,開始對號入座,並把「快樂肥宅套餐」不斷地發揚光大,具體包括並不僅限於:
1、肥宅快樂水-可樂2、肥宅快樂茶-奶茶3、肥宅快樂事-薯片4、肥宅快樂花-零食套餐5、肥宅快樂獸-貓6、肥宅快樂網-嗶哩嗶哩網站7、肥宅快樂膠-手辦
其實,隱藏在自黑和自我調侃的快樂之下的,也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可樂薯條的廉價、高性價比和容易獲得。
從裝X指數、營養角度、口味偏好和飲食文化角度,也許我們,或者當下的青年人,確實有更多元、更好的選擇,但試問如果加入了價格因素之後,綜合評判哪家強呢?
「肥宅快樂」標籤下的宅文化
肥宅快樂,四個字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最終要落在「宅」字上。
我們基本上都認同,「宅」源於日本,日語中的「宅」是御宅族(英文為Otaku)的縮寫,據說這是有日本著名漫畫家中森明夫在1983年提出的,用來描述熱衷且精通於動漫及電腦遊戲的一群人。
隨後,伴隨著日本「御宅族」群體的壯大,這個原本飽受歧視帶有貶義的標籤,也延伸出更多的含義
後來,即使在日本「御宅族」也衍生出更多的含義,「偶像宅」、「動漫宅」、「汽車宅」、「科技宅」、「料理宅」、「電影宅」、「攝影宅」……比比皆是,最終「御宅族」就成了泛指熱衷某種文化並對其有深入研究的人。
及至90年代初,「御宅族」的概念傳入我國臺灣,而後逐漸又在大陸地區廣為流傳,進一步延伸出「宅文化」、「宅男」、「宅男」、「宅神」還有如今的「肥宅快樂套餐」等等。
到了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事件,又將「宅文化」進行了一次全國範圍內的徹底推廣,還催生出了更為影響深遠的「宅經濟」——網上購物、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線上影音娛樂等等都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
雖然,我們被「宅」在家的日子裡,也曾對我們的過度社交和沒有私人空間的生活進行過反思,但是畢竟拗不過習慣使然。
雖然,種種原因我們沒能等來專家、商家所預言的「報復性消費」,但是,一呼百應且一夜之間「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地攤復興」已經說明了很多問題。
儘管,最初,中森明夫發明「御宅族」一詞時有掩飾不住的貶義和嘲諷,可能往往負面的強烈情緒才能引起人的極大興趣:
運動完全不行、下課休息的時候總是窩在教室裡、躲在陰暗的角落裡玩著將棋的那些傢伙;不是營養不良、瘦不拉幾的瘦子,就是胖到臉上的眼鏡鏡架都陷到肉裡的胖子;帶著猥瑣的笑容買著蘿莉控同人誌的、漫無目的的四處亂晃的……
但不管初衷如何,「宅文化」自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顯然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已有了一席之地:
每天家→辦公室→家,能不出門就不出門,沒有人打擾,也不用看人臉色,打開電腦,一切都有了……
這就是「宅一族」的最基本的模樣,電腦、手機、可樂、薯條……似乎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我們印象中「宅一族」的標配。
今天的「宅文化」被更多地挖掘出積極、正能量的一面,比如私人空間、專注精神和獨立自由的追求,比如個人化消費時代的崛起,甚至還能被視為一種超越血緣、地域、家庭等傳統社會組織結構的新興社會關係的表現。
「宅文化」的另一面:對於社交的普遍性焦慮
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宅文化」多麼地富有浪漫意味和私人志趣,它多多少少都成為一部分人迴避社交,或者掩飾自己不善於社交的完美籍口。
嚴格意義上的社交恐懼症,已經成為了一種精神疾病,並會影響正常的生活。我們常用「社交恐懼症」這種誇張的說辭,來描述我們的狀態,也就是對現代社交持有普遍的焦慮和不適應。因此,退而宅家,就成為了一種安全而又合情合理的選擇。
快節奏的社會,誕生了碎片化的時代,「宅文化」卻可以在一定程度避免我們進一步成為「碎片人」。
畢竟,借有網絡可以實現的一切生活需求,為「宅」這一行為提供的龐大而堅實的物質保障,而節省下來的種種碎片化的時間,均可以成為個人可以完整利用的寶貴資源。
只是,當人們越來越「宅」的時候,往往也就意味著很多能力的進一步退化,如果原本就不擅長現實生活的社交生活的人,估計就越難在社交這件事上找到自信。
說到此處,是不是得喝一口可樂、吃一片薯片壓壓驚呢?
所以,凡事二分法,我們既要「宅」又不可「死宅」,我們享受「肥宅快樂套餐」,但不能被其綁架。
如果說,新冠給可樂和薯條添了一條新「罪」,還不如,藉此機會,管住自己對於它們的依賴和崇拜,真正的「宅快樂」是心靈上的富足,而無需藉助於任何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