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把時間的輪盤撥回到1991年,那是個意味深長的年份。
那一年斯洛維尼亞宣布獨立,點燃了南斯拉夫的戰火;那一年的蘇聯搖搖欲墜,終於在聖誕節那天轟然崩塌。同樣是在那一年,歐洲的另一端,皇后樂隊(Queen)主唱佛萊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在倫敦撒手人寰。噢,上帝又想聽歌了。
這一切發生得太突然,直接把日本東京一個遊戲策劃搞懵圈了。這個人叫松野泰己,瘋狂迷戀著皇后樂隊,在一家叫Quest Software的公司工作。主唱的逝世顯然對他產生了不小影響,於是懵圈的松野君萌生了「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念頭。
在松野泰己等人的努力下,戰棋遊戲《皇家騎士團:黑女王的進軍》(Ogre Battle: The March of the Black Queen)於1993年順利發行,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幫助Quest度過了一段困難時期。遊戲完成後,松野君如願踏上了長達數月的東歐之旅。
那時的東歐正處於劇烈動蕩之中,政權更迭、戰爭不斷,不時還傳來屠殺的新聞,民眾生活困苦,見證了這一切的松野不禁思考關於戰爭的一切。思考過後,他放棄了原定的《皇家騎士團2》的劇本,選擇了一個更加悲壯而深沉的故事展開續作。
這一次,松野依然沒有讓公司失望。《皇家騎士團2:攜手共進》(Tactics Ogre: Let Us Cling Together)於1995年發行,遊戲大受好評,被一代玩家奉為經典神作,更重要的是,它的銷售量比前作翻了一倍,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利潤。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補充介紹一下「皇家騎士團」系列的另一個譯名——「奧迦戰爭」。在我看來,比起「騎士團」,「奧迦戰爭」少了一點嚴肅的意味,也更符合這個系列恢宏龐大的史詩氣質。
松野泰己本身就很講究遊戲的命名。兩部遊戲的名字中,「Ogre Battle」「The March of the Black Queen」以及「Let Us Cling Together」全都取自皇后樂隊的單曲名字。如果大家聽一聽上面提到的3首歌,能很明顯感覺出它們之間的異同,而這種差異也體現在遊戲的整體基調中。
「皇家騎士團」系列的第一部《黑女王的進軍》已經基本具備了後面幾部應有的元素:半即時戰略、非單線劇情、多結局模式、受天氣和地形影響的戰鬥系統、職業和轉職系統等等。
通過主角的魅力值、民眾的支持度,以及某個角色是否加入隊伍或者特定物品的收集,遊戲會呈現出不同的結局。
遊戲裡還有一個比較新穎的設計:ALI屬性(Alignment,直譯為「協同」)。ALI屬性高的部隊白天戰鬥力較強,ALI低的則在夜晚戰鬥力較強,所以,平衡好部隊的ALI對於玩家來說也十分重要。
總的來說,《黑女王的進軍》有著相對輕鬆的氛圍,除去偶爾需要擰緊眉頭調配部隊應付難度較高的戰鬥,以及為自己的支持度精打細算之外,玩家基本上是在一路歡聲笑語之中殺怪清版打出GG。
或者說,比起《攜手共進》的寫實,《黑女王的進軍》更像一部神話小說,正如兩首同名歌曲中,佛萊迪華麗的唱腔,配合羅傑•泰勒濃密的鼓點,爆發出熱情狂躁的旋律那樣,玩著這款遊戲,我們似乎能看到一個20歲出頭的松野泰己熱情洋溢地給你安利著自己引以為傲的文學創作——這個系列的故事與世界觀就來自大學時松野君自己寫的原創小說。
「Let Us Cling Together」同樣取自皇后樂隊的歌名,遊戲最早在1995年發售,先後登錄SFC、SS、PS等平臺(下面的遊戲截圖均來自2010年PSP上的復刻版)。
與1代不同,遊戲的戰鬥系統變成了「走格子」式的戰棋策略型,而且在劇情上,它呈現的更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
瓦雷利亞島幾十年來戰亂不斷,後來一個叫多爾加拉亞的大帝成功統一了這片大陸,人民休養生息,享受著難得的和平。然而沒過多久這個大帝就掛了,瓦雷利亞再度陷入混亂。
混亂之中派生出3股勢力:北方的巴庫拉姆•瓦雷利亞王國,南方的加爾加斯坦王國,和活躍在東南方主要由瓦利斯塔人組成的的解放軍。
巴庫拉姆王國的首領是布蘭塔•摩恩,原為大帝的內臣,大帝去世後迅速上位,打著「正統王室」的名義,自封攝政王,並秘密與羅迪斯結盟。北方的大國羅迪斯也看準了這個時機,派出蘭斯洛特•塔爾塔羅斯等人率領的黑暗騎士團,打著和平的旗號登陸瓦雷利亞,實際上卻有著自己的目的。
在黑暗騎士團的掣肘之下,巴庫拉姆王國不得不停止擴張,暫時保持了中立。
在瓦雷利亞南方,巴爾巴託斯帶領佔瓦雷利亞總人口70%的加爾加斯坦人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國。為了爭奪瓦雷利亞的霸權,他們實行「民族淨化」的滅絕政策,向小數民族瓦爾斯塔人宣戰。
在這種情況下,隆威公爵成立了解放軍,帶領著瓦爾斯塔人頑強抵抗,但終究難以逆轉人數上的絕對劣勢,隨著隆威公爵遭叛被俘,瓦雷利亞進入了短暫的和平。
視線轉移到瓦雷利亞最南方的一個小鎮,這裡是瓦爾斯塔人的聚居地,主角德尼姆和他的姐姐、父親一起生活在這裡。但某個晚上,黑暗騎士對這個小鎮發動襲擊,擄走了德尼姆的父親。
隨後德尼姆接受了好友維斯的提議,打算靠自己的力量與黑暗騎士對抗,救出父親,機緣巧合遇上了來自澤諾比亞的流浪者(包括了前作的聖騎士蘭斯洛特、佔星師華倫等人),並在他們的幫助下救出了隆威公爵,他們重新組建起解放軍,隨著劇情深入,德尼姆一行人先後擊敗了加爾加斯坦和巴庫拉姆,統一了瓦雷利亞。
從上面的內容來看,這似乎又是一個英雄打倒惡人然後接受萬人敬仰的大團圓結局,但實際玩下來卻是另一回事。
和前作一樣,遊戲也採用了多結局的形式,結局只有3個,但每一條線路的分歧都更加明顯,儘管故事最終都會以瓦雷利亞重新統一為結局,但擺在德尼姆面前的將是3種截然不同的命運:他可能失去至親,孑然一身;也可能死於叛亂,被自己的子民殘忍殺害;最好的結果,也是拋棄一切,永遠離開家園。
除了德尼姆自己,其他角色的命運也會被玩家的選擇影響。和前作不同,遊戲的整體氛圍十分沉重,充滿壓抑,其中不少劇情似乎都反映了松野泰己對戰爭的思考和對現實的無奈。
《攜手共進》進行到第一章末尾,一個選擇直接決定了主角在3條故事線中的走向。
根據隆威公爵的要求,玩家要前往巴爾瑪姆薩小村,擊敗當地的加爾加斯坦士兵,然後鼓動當地的瓦爾斯塔人民進行武裝暴動。戰鬥進行得很順利,加爾加斯坦士兵一個接一個地倒在了德尼姆的腳下,然而,村民們對此並不領情。
當然,面對這種情況隆威伯爵顯然早有準備,當主角們窘得下不了臺的時候,伯爵的心腹萊昂納爾鬼使神差地閃了進來,然後要求主角假扮成加爾加斯坦的士兵屠城。
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用不上的棋子乾脆棄掉,「加爾加斯坦士兵屠殺無辜村民」的消息一旦傳出去,就能激發瓦爾斯塔人的民族情緒,壯大解放軍的實力,也能激化加爾加斯坦的內部矛盾,還給了解放軍出兵討伐加爾加斯坦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不得不說身為解放軍的領袖,隆威公爵果然老奸巨猾。
但這裡的精髓,在於你可以選擇殺還是不殺。是堅持相信一個人的性命和一群人的性命同樣重要?還是為了更多人的幸福而犧牲少數人?
這就是有名的「有軌電車難題」:假如你看到一輛剎車失靈的有軌電車,即將撞上前方軌道上的5個人,而旁邊的備用軌道上也有一個人。如果你什麼都不做,5個人會被撞死,如果駛入備用軌道,只撞死一個人。你是否應該犧牲這一個人的生命而拯救另外5個人?
當我們站在道德高地,自然可以對別人指手畫腳。有什麼所謂呢?反正站著說話又不腰疼。但遊戲通過這種方式,強制玩家站在德尼姆的角度思考問題。當你第一次在遊戲裡面臨這個選擇,腦袋中難免會出現種種可能性,你不僅要考慮自己的命運,還要考慮別人的命運,甚至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的命運,想得越多,越不敢作出選擇。
沒有人喜歡選擇,因為人是貪婪的,永遠想著更好的東西,所以「小孩子才選擇,我全都要。」而且在學生時期大家都喜歡開一個玩笑,四選一的選擇題不會做?乾脆嬉皮笑臉地往答題卡填上E吧。這個E反映了答題者的玩世不恭,也代表了他「除了ABCD外還有更好的答案」的希望。也許有一天我們能找到這個E選項,也許有一天德尼姆可以不殺任何人,但眼下,當命運之輪把僅有的兩個選項旋轉到你面前,你除了選擇,還能怎樣呢?
也許這時候我們眼前會浮現出《魔獸爭霸3》裡面那個洛丹倫王子的形象。圓月升起,斯坦索姆的夜晚靜得瘮人。城鎮的居民不久前飽餐了一頓,此刻正在沉沉睡去,他們不知道吃下去的糧食已經被天災瘟疫汙染,但你十分清楚讓瘟疫繼續傳播的後果。你下令屠城。從此你的人生來了個180°轉折。你錯了嗎?很多事物都難以單純用對錯來衡量,更何況是更為複雜的倫理問題。只能說可能不合情,但合理得令人毛骨悚然。
至少德尼姆比阿爾薩斯幸運多了。當他同樣選擇屠城,強忍悲痛向手無寸鐵的同胞揮砍著手中的利刃,當他跌撞著走在混沌的邊界,他有姐姐卡秋婭陪在身邊,好朋友維斯最終也理解了他所做的一切。
在遊戲中,如果玩家選擇屠城,故事會向L路線發展,也就是相對來說比較圓滿的結局。那麼,這裡松野是不是在通過遊戲給出自己對電車難題的答案呢?並不盡然。在我看來,這裡更突出的是被捲入命運之輪,不得不做出選擇的無奈。
場景跳到第三章末尾,聖騎士蘭斯洛特在與黑暗騎士團的戰鬥中被俘,在獄中飽受折磨。在這個場景裡,聖騎士蘭斯洛特和黑暗騎士蘭斯洛特發生了一場激烈的「哲學辯論」。接下來為了省事,乾脆分別管這倆叫「白蘭」「黑蘭」吧。
通過前面的劇情,我們了解到一些白蘭的故事。在第一代故事發生前,他受神聖西迪基尼亞帝國的追捕而流浪於各地,他的妻子在此期間染病身亡。這段經歷讓他更加重視生命,他希望自己的遭遇不會發生在別人身上,希望人民的生活能更加幸福,並以此為自己的理想不斷戰鬥。
但他的理想,被黑蘭狠狠地批判了一番。黑蘭撕開了殘酷的現實,指出很多人有著懦弱的本性,而懦弱的人無論怎樣都是沒有辦法聚在一起產生力量的,因此他們需要強權和暴力的捏合。
其實白蘭和黑蘭都認識到了人類的弱小,但他們在對待這種弱小的時候採取了不同的態度。白蘭希望人們能夠成長出自己的力量,希望這些希望的幼苗生根發芽。但黑蘭出於自身的優越感,只是把他們當作豢養的豬狗。
白蘭最後的結局讓人扼腕:監獄的經歷打垮了他的身體和心靈,儘管最終得救,他也只是終日坐在病院的窗前,痴呆地凝望大海,床邊的茶几放著妻子的八音盒。
如果把白蘭的存在理解為對理想的隱喻,那麼他這種狀況多少包含了為理想而粉身碎骨的悲壯意境。面對現實,他奮起反擊,然後落敗,但他的配劍隆巴迪亞最後交到了德尼姆手裡,象徵著他的理想和信念像種子一樣深埋在了德尼姆的心裡。
在《攜手共進》完成後,松野泰己離開Quest加入了當時的軟體巨頭Square,也就是後來的Square Enix。在這裡他參與了《最終幻想戰略版》(Final Fantasy Tactics)和《放浪冒險譚》(Vagrant Story)的製作,其中《放浪冒險譚》可能在國內的知名度不如《最終幻想戰略版》,但它憑藉精良的製作和豐富而有深度的故事和系統,獲得了《Fami通》的滿分評價,這是PS平臺上唯一一部滿分作品。
正當人們以為松野泰己會取代剛剛離開的坂口博信在Square裡的地位時,松野和公司的關係似乎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雖然參與了《最終幻想12》的製作,但他在遊戲即將完成之際離開了公司。不久後,又回歸Square Enix,和《攜手共進》的幾個老同事一起著手這款遊戲在PSP上的移植工作。
最終出來的成果多少有點不盡如人意。由於硬體的升級,畫面特效等方面自然有所優化,也加入了新角色和新機制。但為了強調故事性,新作的難度有所降低,AI捉急的智商也讓很多老玩家並不買帳。不過,我從中看出了松野對《攜手共進》的厚愛。
《Let Us Cling Together》,仔細品味一下這首歌,我們可能會對這款遊戲有全新的認識。
相比於瓦雷利亞殘酷的戰爭,德尼姆和姐姐卡秋婭的感情也是貫穿劇情的關鍵要素。
人是感性的,當戰爭的炮火轟飛了所有物質,我們只能向靈魂乞求力量。遊戲最後一章的標題為「Hand in Hand」,和「Let Us Cling Together」意思相近。而且我們都知道,藝術是源於生活的,見證過東歐的戰亂,了解了戰爭的殘酷,懷著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的理想,松野在故事的結尾唱起了這首悠揚婉轉的悲歌。
「歲月流逝中讓我們依偎彼此」,眼前的斷壁殘垣之中,兩個人緊緊依偎,火光照亮了他們的背影。
「我以玫瑰贈你,而我也將隨那終會凋零的花朵一起逝去。」到最後,也許我們都會像聖騎士蘭斯洛特一樣,拼盡全力也沒能實現理想。也許在某個下午,我們也會坐在椅子上痴呆地看著海平線發出的朦朧白光,只有突然傳來的八音盒清脆的聲響,才能讓內心泛起一絲漣漪。但「只要不斷傳承,理想總會有實現的一天」,這種信念,大概正是松野希望傳達給世人的。
「大叔我沒救了,接下來還請你們繼續努力啊。」他微笑著把隆巴迪亞寶劍遞到每一個人手中。
*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觸樂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