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極電影
小丑是《蝙蝠俠》系列中的經典反派,與他犯下的重罪相比,其獨特的笑聲更為出名。
在電影《小丑》中,「笑」表達了亞瑟·弗萊克內心的痛苦,他把「笑」視為瘋狂的一種,笑自己留下了混亂。
但亞瑟·弗萊克的實際情緒和他的外部情緒表現之間有些脫節,因此,每當亞瑟·弗萊克處於緊張狀態時,他都會不由自主地大笑。
而這麼做只會加劇衝突,因為他很難表達出自己真正的感受。
當然,有些人對於好萊塢利用精神疾病作為反派背後驅動力的做法表示不妥。
有趣的是,導演託德·菲利普斯選擇讓本片更接近真實的醫療條件。
那麼,他的描述有多準確?
1、什麼是PBA
PBA(假性延髓情感)是一種情感障礙,每一階段都遵循一個典型的模式,逐漸達到頂峰,然後緩慢下降,通常表現為無法控制的大笑或暴飲暴泣。
它命名於19世紀90年代,以區別於構音障礙、吞咽困難、口齒不清和發聲困難等其他病症。
這種情況最早可以追溯到1872年,當時達爾文寫道:「某些腦部疾病,如偏癱、腦萎縮和衰老會導致哭泣。」
經過數年的研究,醫療人員得出結論,PBA是腦損傷的結果,似乎與中風有關。
患有PBA的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社交孤立,因為他們無法控制的笑或哭對其他人來說很難處理。
現在確實有治療方法,能否治好取決於一個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克服他們的孤立感、羞恥感和困窘感。
不過,幾十年前的哥譚市還沒有。
2、小丑的PBA
亞瑟·弗萊克經常笑,每當他感到壓力或試圖表達自己真實感受時,就會發出笑聲。
電影中,亞瑟·弗萊克的症狀與真實的PBA非常相似——情節的模式,明顯的升級,但在其他方面顯得太隨便了。
事實上,PBA和壓力之間沒有關係,笑和哭也與一個人的實際情緒毫無關係。
此外,哭比笑更常見,這就是為什麼PBA經常被誤診為抑鬱症的原因,但兩者也有可能同時出現。
不受控制的情緒爆發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亞瑟·弗萊克的情緒,但當部分情節結束時,他似乎稍稍鬆了口氣。
而真正患有PBA的人,在PBA後,情緒不會得到緩解。
儘管託德·菲利普斯對精神疾病有一些了解,但他不願意在《小丑》中定義它們。
他的日記表達了一種希望,即他的死亡比他的生命更有意義。
與此同時,亞瑟·弗萊克還患有以願望實現為中心的幻覺。
《小丑》的結局暗示整個故事可能只是亞瑟·弗萊克的一個宏偉幻想。
這樣也解釋了為什麼亞瑟·弗萊克在逐漸吞噬哥譚市後,以得到人們的歡呼結束。
3、小丑沒有完全表現出PBA的影響
《小丑》是一部關於精神疾病的電影,但這些只是為了方便設定故事情節,幫助觀眾理解亞瑟·弗萊克陷入瘋狂的原因。
結果,各種條件混合在一起,它們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就像一杯雞尾酒。
為了達到效果,電影過分簡化了PBA的影響。
亞瑟·弗萊克只會笑,不會哭,而恰巧哭才上是患有PBA的人更常見的情緒爆發,他的笑只是為了讓觀眾更容易與亞瑟·弗萊克產生共鳴。
不管《小丑》有多好,這部電影還是延續了好萊塢過度簡化精神疾病的習慣,再一次把精神疾病作為反派的起源故事,但《小丑》確實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觀點。
例如,他對衛生服務被削減及對最弱勢群體造成的風險進行了有力的批評,但這些觀點在暴力和流血衝突中基本沒有得到體現。
亞瑟·弗萊克在《莫裡秀》中最後的咆哮實際上是對社會對待精神疾病的一種尖銳評論,而觀眾只是在等待他的釋放,卻無法理解。
說到底,對普通觀眾來說,《小丑》只是一部漫改電影,講述了一個男人模糊又暴力的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