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三,肆客足球獨家連載《體育二十年曆險記》,歐迅體育創始人朱曉東描繪從日本J聯盟、創建A3聯賽、協助舉辦女足世界盃的激蕩二十年。
上一期內容提要:為了讓中國市場買日本J聯賽的版權, 我又要開始運作中國球員來日本踢球。
21
我在J聯盟本來的工作內容,是銷售聯賽的轉播權。但為了保障買版權的客戶可以收到高質量的轉播信號,還要負責一部分比賽轉播信號的製作,而又因為希望擴大中國市場對於J聯賽版權的需求,又多了一個找中國球員去日本踢球的工作。
記得在我那著名的號稱「東洋斯坦福」的一橋大學主修「經營戰略」這門課的時候,剛從哈佛做完講師回來的,年輕日本籍教授竹內弘高用滿腔的日式英語問道,「諸君,什麼是』控佩踢踢部-愛急』?」
看沒人接茬,他在黑板上飛快的寫了兩個英文單詞:「Competitive Edge」。
然後說道,」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經營戰略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即什麼是企業的』競爭優勢』」。
「我之前的哈佛同事,麥可-波特兄,寫了這本書。」竹內教授手上突然多了本書,「作為這本《競爭優勢》的日文版的全權譯者,我也會將此書作為我的課堂上的主要教材。」
《競爭優勢》中文版
「比如說一個村子裡,太郎做麵包一天可以有200美元產值,但他織布就只能產生100美元的價值;而花子正好相反,織布能產出200美元而做麵包只能有100美元收入的話,他們各自應該怎麼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
教授假裝這是一個數學題,問完看了一下我們的反應後自問自答的說,「經濟效率最高的方式當然是,太郎以後只做麵包,而花子以後專心織布。這既是市場原理中最基本的行業分工現象,也是企業在制定戰略時需要考慮的最根本的問題,一個企業的競爭戰略,就是只專心做自己做的最好最有優勢的領域。」
但體育產業的上下遊分工,在那個時期的日本足球界,或現在中國體育界的大部分版圖中,似乎還遠遠沒有真正形成。
比如賣賽事贊助的,除了說服各類品牌贊助各種賽事外,還經常不得不擔心賽事的組織水平和質量;運營賽事IP的,除了要把賽事做好,還要關心如何尋找媒體播出平臺以保障賽事的影響力;而我本來這個賣版權的,都要開始倒騰球員了。
在村裡的供應鏈還未形成的時候,讓「太郎」衣不覆體的狂做麵包,「花子」餓其體膚的埋頭織布,好像也不是很得體。
J聯盟的這一基本格局,在我離開多年之後也沒有改變。
只是這幾年,特別是在中日關係出現僵局,日本政界的關注和日企的投資紛紛轉向東南亞後,J聯盟制定的「亞洲戰略」,其實主要是針對東南亞市場。
現在的J聯盟「國際部」的工作人員很驕傲的告訴我:「越南的梅西,泰國的C羅以及印尼的內馬爾都在J聯賽踢球,我們正在尋找印度的中田英壽。」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給印度人設定的是日本的退役球星,意思我也算是聽懂了。
中田英壽
十幾年後,坐在我對面的某著名投資機構合伙人,在指間飛快的旋轉著藍色的Lamy墨水筆,頗帶疑惑的問我,「所以你們歐迅體育既做體育IP的贊助銷售,又做體育賽事的執行,還有體育轉播權的業務。你們到底想做什麼呢?你們的競爭優勢在哪裡呢?」
不得不說,至今仍是全球經營戰略理論頭一把交椅的,一代天驕麥可-波特大叔影響了幾代人。只是不知道他來視察體育產業後會怎麼說。
22
尋找中國球員去日本踢球的事情,進展的不是很順利。
首先,這本來就只是聯盟的想法:通過招募中國球員推廣J聯賽,以期之後在中國市場達到長期的商業利益。
而俱樂部生活的世界很殘酷也更現實,成績是左右商業收入的重要基礎,成績也是球迷人心向背的核心指數。
取勝,並且擁有不斷取勝的能力,才是俱樂部最重要的「競爭優勢」。
聯盟還可以搞一些長期規劃,而俱樂部的思考迴路基本上是以周為單位的。
在這樣的環境下,對於「活在當下」的俱樂部來說,除非有好球員,「好到我們覺得一定想要」,而如果只是為了商業拓展而隨意引進球員,最後影響了成績,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話說前兩年,中國資本大量收購歐洲的足球俱樂部時,很多資本高手一針見血的指出,只要把中國元素融入歐洲俱樂部,再整幾個中國球員去,轉眼間俱樂部就能獲得全中國的足球粉絲,市值就會翻幾番。
真這麼做了的俱樂部,好像都降級了。
有幾個日本俱樂部和我建立了聯繫,問一些中國甲A聯賽的基本情況,有時候還會讓我幫助安排球票去國內看一些比賽和考察一些球員。
回來後的反饋是,有幾個不錯的球員,但中國的足球文化好像不太一樣,擔心中國球員到了日本後「水土不服」。
或許是覺得試錯成本較高,很多俱樂部都保持觀望狀態,「真有好球員,我們一定會要的。繼續觀察吧。」
那什麼才是「好球員」呢?所謂的「足球文化」又為何物呢?
很多人都承認,中國一直以來不缺技術能力優秀的,戰術理解力超群的,有些甚至還很刻苦的球員。我們到底缺失了什麼?
有社會學家說,足球更像是一種被當代社會接受了的,進化版的大規模文化祭祀行為。
當人類社會決定用和平手段比較個別群體間的優越性時,中國選擇的方式是「奧數」,而全世界大多數人民站在了足球一邊。
我的一位老友,利物浦大學足球MBA課程的開創者,Rogan Taylor教授的觀點是,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壓力,使得多數現代人無暇相信上帝也無心期待奇蹟發生,但從足球場上似乎可以獲得這樣的非凡體驗。
「球迷們會不斷的祈禱,會相信奇蹟的發生,甚至有些會為了維護自己信仰的球隊而不惜付諸暴力行為。」
聽說Rogan今年要和清華大學一起開設足球的總裁培訓班。不久的將來能在中國聽到他充滿激情的講演,也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好球員」,大概應該是這一「祭祀活動」中的祭司,是不斷導演著奇蹟發生,引導觀眾進入如痴如醉般狀態的精靈。而「足球文化」也許是,允許這些「祭司們」順利進入狀態的環境適應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球員轉會,也可以是一門藝術。
正當聯盟的引進中國球員計劃進展不順的時候,J2聯賽的山形隊突然找到了佐佐木,希望派我和他們的助理教練一起去昆明,和香港。
山形山神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