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網: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準,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中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大陸人均GDP為7595美元,2013年中國大陸人均GDP為6995美元,2012和2011年則分別為6264美元和5577美元,2015年我國GDP67.67萬億元,人均8016美元。2016年中國GDP為744127億元,人均GDP為55412元,折合8240美元。
以上,是關於人均GDP概念和近幾年中國全國人均GDP數據的變化。但中國幅員遼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差懸殊,究竟經濟體量排名前二十的城市,2016年的人均GDP情況已經發展到何種程度了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圖表整理:6482網
通過表格我們發現,截至2016年,中國城市經濟總量前20名的入門門檻,是6768.20億元(南通),而這個數字,卻僅僅是排名第1名上海27466.15億元的零頭不到。也就是說,哪怕是在中國近300個地級市最頭部的20座城市,彼此之間的差距依然大到難以想像,就更不要說那些排名靠後的城市了。
所以當我們在討論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時,如果唯城市GDP總量論,難免就會走入誤區,對城市的判斷不夠公允。畢竟上海的GDP總量是南通的4倍多,既不能代表上海的每個人平均收入都是南通的4倍,也不能代表生活在上海就比生活在南通幸福4倍。這樣一來,我們發現上海與南通之間這4倍的差距,並不能很好地體現出兩地在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因為,上海的人口總量,還是南通的3倍多不止。
此時,我們發現另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數據——人均GDP。我們看過上圖20城的人均GDP數據就會覺得,哎呀,這個數據上,大家彼此間的距離就一下近了好多。一般都在1倍的差距裡,多的也不過就是2倍多一些。這個差距,是我們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那麼接下來,小川就依照經濟總量前20名城市的人均GDP數據,將它們分成三類,分別是人均GDP在10萬以上的,人均GDP在10萬以下的,以及重慶三類。至於為什麼重慶要單獨劃出一類,下面小川會特別提到。即——
人均GDP10萬+城市(14):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蘇州、武漢、杭州、南京、青島、長沙、無錫、佛山、寧波
人均GDP10萬-城市(5):成都、鄭州、煙臺、東莞、南通
特殊城市(1):重慶
直轄市
首先,小川要申明一點,為什麼雖然我們是討論城市人均GDP,但是還必須要求經濟體量一定要是全國前20呢?這其實就涉及一點,中國有些資源性城市,GDP總量相對較高,人口數量明顯很低,這樣以來,得出的人均GDP數據就格外突出,舉例說明如:鄂爾多斯,人口194萬,人均GDP22.77萬元;包頭,人口265萬,人均GDP14.59萬元;東營,人口200萬,人均GDP17.36萬元。諸如此類城市,人均GDP總量雖高,但是並不代表城市經濟水平發達,當地居民收入超越北上,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
而經濟總量能夠排在全國前20,人均GDP現階段也能超過10萬元的城市,我們基本可以認定,是目前中國經濟水平發展較為成熟的城市。其中,深圳是在經濟前20強城市中人均GDP數據最為亮眼的。事實上,如果計算地均GDP的話,由於深圳市總面積相對較小,只有1996平方公裡,所以地均GDP依舊是傲世群雄的。
廣州
其餘三大一線城市方面,北京上海雖然在總量上比廣州有優勢,奈何人口總量超出廣州太多,最終在人均GDP這一數值上,落後了廣州一些。從這一角度說,廣州人的生活幸福指數是要超越北京和上海的。
另外兩個在人均GDP數值上非常令人感到驚豔的城市,是相鄰的蘇州和無錫。兩座城市作為普通地級市,和一眾直轄市、副省級市、省會城市戰成一團,難分難捨,最終在人均GDP這一項目上明顯領先,是極為難得的。這與江浙地區自古商業繁榮,經濟基礎優良關係密切。
南京
而相比南京、杭州、武漢、長沙四省會,成都雖然看似總量上略佔優勢,但是人口總量上也領先了四省會不止一個量級,比四省會人口最多的武漢多了400萬人,比四省會人口最少的長沙多了近700萬人。所以,成都未來的要走的路還很遠,遠還沒到號稱自己中國「最宜居」,西部「第一城」等一大堆口號的時候。
天津、青島、寧波三市,作為行政級別較高,區位優勢極佳的港口城市,在人均GDP數值上也是有存在一些問題。雖然也過了10萬元的門檻,但是相比其他行政級別不如自己高,區位優勢不如自己好,但人均GDP卻明顯高於自己的城市,應該學會低下頭,好好反思與學習。作為所在區域的核心城市,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遠不止發展好自身經濟這麼簡單,如何整合周邊資源,拉動周邊城市共同發展,任重而道遠。
鄭州
和西部的成都一樣,中部的鄭州也是近幾年來經濟發展較快的省會城市。二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處,比如相比其他獲得同樣經濟總量成績的城市,使用的人口資源數量卻明顯較多。也就是說,未來如何充分發揮出這海量人口的潛力和價值,將成為決定下一個十年二城經濟走向的關鍵。
東莞和南通,其實經濟之所以近些年來發展迅速,最大的利好條件就是靠近即有的一線城市深圳和上海。這樣一來,學習身邊一線城市的經濟發展經驗,承接一線城市的產業結構轉型,都可以不必自己再摸著石頭過河,從而大大避免了試錯的成本,提升了經濟發展的效率。
而煙臺,其實相對有些尷尬,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人口規模。地理位置距離山東一哥青島太近,而青島又遠沒有發展到需要大量產業轉型的時期。人口方面,照理說700萬的總量也不算低,但是放在經濟總量前20名城市榜單中,這個人口就明顯有些吃虧了。加之青島的一些老牌企業影響力尚存,煙臺未來人口很有可能會發生持續性地向青島流動。
重慶
最後我們來談談在數據顯示上,人均GDP僅僅剛剛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重慶。事實上,重慶的面積應該算作直轄省,而非直轄市。所以在進行數據統計中,小創一貫的態度是使用城區面積、城區GDP和城區人均GDP。因為重慶的主城區面積,是正好符合一個普通地級市的標準。
重慶市主城區,是指關於城市學和社會學意義上的作為城市主體的重慶市,是將重慶作為一個有城鄉二元體構成的城市意義上的一個地域範圍,區別於行政意義上的重慶直轄市。
重慶市主城區包括渝中區、江北區、南岸區、九龍坡區、沙坪垻區、大渡口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即通常所稱的「主城九區」。在重慶歷史上,這九個區是重慶建置較早的傳統行政區。重慶市官方也以「都市區」作為對這一區域範圍的正式稱謂。按照「重慶五大功能區」戰略,又細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和「都市功能拓展區」。
如此,同樣取2016年的經濟數據,重慶主城區面積5472.68平方公裡,人口851.8萬,主城區GDP是7646.74億元,人均GDP是91597.47元。
依照0.54萬平方公裡的面積,在全國經濟總量前20名城市排行榜中,僅比深圳的0.2萬平方公裡、無錫的0.48萬平方公裡、佛山的0.38萬平方公裡、東莞的0.25萬平方公裡略大。而851.8萬的人口,其實在前20名城市中也屬於中下遊水平。最後得出的9.1萬+的人均GDP,顯然要比「省人均GDP」5.82萬的數據有參考價值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