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上一個家庭的鬧劇,揭開中國式家庭的悲哀,沒有人是贏家

2020-12-14 綠葉媽咪

文|綠葉媽咪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心理學家武志紅指出:有問題的家庭結構,常可歸到一種模式上:一個焦慮的母親,一個缺席的父親,和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在一輛行駛中的公交車上,一位寶媽當眾毆打自家的熊孩子,卻反遭丈夫掌摑。一個家庭的鬧劇,完美呈現了武志紅老師所說"有問題的家庭結構",揭開了中國式家庭的悲哀。

01寶媽當眾打熊孩子遭丈夫掌摑

11月1日,河南鄭州。一家三口上了公車,孩子10歲左右,從上車開始就不安分,在車廂裡亂蹦亂跳。

持續了一會兒後,寶媽實在受不了自家熊孩子的行為,掐著孩子的脖子將其按在地上,打臉打了1分多鐘。

在寶媽毆打熊孩子期間,車上乘客紛紛勸阻指責,而寶爸則依舊坐在位置上不聞不問,仿佛此事與自己無關。

據公交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孩子爸爸也許是聽到指責後覺得不好意思,一句話也沒說,而是徑直走過去扇了寶媽一巴掌。寶媽挨打後說:你們都不知道他平時在家怎麼打我的。

公車上這小小的一幕,沒有在網絡上激起太大的水花,但是卻反映出了中國式家庭普遍存在的問題,讓人細思極恐。

02一家三口的鬧劇,沒有人是贏家

熊孩子在公車上亂蹦亂跳,寶媽動手"暴力教育",結果遭到丈夫掌摑。每一句話都值得深思。這件事看似荒唐,卻是無數中國式家庭的縮影,即: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失控的孩子。

這種有些病態的家庭結構是有問題的、不健康的,家長和孩子雖然沒有真的生病,但整個家都籠罩著烏雲。

失控的孩子

在這起事件中,在公共場所亂蹦亂跳、給他人造成困擾的孩子,正是有問題的家庭結構中"失控的孩子"。公車上本該保持安靜和秩序,他卻反其道而行之。

焦慮的母親

而寶媽則是那個"焦慮的母親"。看到她掐著孩子的脖子扇巴掌的時候,我的心頭著實狠狠驚了一下。

對於寶媽的做法,評論呈現兩極分化,一種聲音是支持:"熊孩子就得打一頓!"另一種聲音是不贊成:"公共場所批評、打罵孩子,會損傷孩子自尊心。"

教育犯錯的孩子沒有不對,但公車上是公共場合,寶媽這種當眾毆打孩子的方式,無異於當眾羞辱孩子,將給他留下很大的心理陰影。

缺失的父親

我們可以看到,從孩子開始亂蹦亂跳開始,到母親將孩子按在地上毆打,父親自始至終都像個局外人一樣,仿佛打人者和被打者不是自己的妻兒。直到乘客勸阻並指責寶媽時,他才有所反應。

並且,他沒有選擇勸阻,而是直接打了妻子一耳光。根據寶媽的發言來看,平時她在家沒少挨打。

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不管不顧,一股腦拋給妻子,覺得妻兒給自己"丟臉"的時候就大發脾氣,直接用暴力解決問題,這便是"缺失的父親"。

03調整心態,不做焦慮的母親

一旦被焦慮的情緒影響,我們便會輕而易舉地掉進陷阱,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破壞親子間的感情。

因為,母親的焦慮會滲透到方方面面。

在《親愛的小課桌》中,小凱媽媽完美詮釋了什麼是"焦慮的母親"。為了讓孩子保持優異的成績,她會制定嚴格的學習計劃。

孩子不僅要寫學校布置的作業,還得做媽媽自製的卷子,做不好還得加卷子。在一個寒假裡,小凱做的卷子達到了三百多張,讓人瞠目結舌。

小凱媽媽為自己的做法感到自豪,並認為孩子是喜歡這樣的,但小凱也因為這樣的教育而變得怯懦、不自信。小凱也在節目中說出了心聲:"我不喜歡寫作業。"

大部分傳統的家庭裡,寶媽都是育兒的主力,當陷入焦慮時,她們會拼命為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補習班,甚至像小凱媽媽一樣準備數不勝數的自打卷……

這樣的做法,孩子的成績也許真的會變好,但是他們缺失了最重要的東西:健全的人格、靈動的思維和快樂的童年。

而像公車上那位母親的做法,就更是焦慮的受害者。曾經有這麼一件事,也是發生在公車上的。當天,寶媽接孩子放學回家,母子倆因為學習問題產生爭執,孩子頂了一句嘴。

結果失去理智的媽媽,竟然當眾把孩子的衣服扒光,只留下褲頭和襪子,然後丟下手足無措的孩子自己下車了。

我們實在難以想像,這次經歷會給男孩造成多大的陰影。

心理諮詢師表示:每一個孩子都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正處於建立自我認知階段的孩子。父母這種當眾羞辱孩子的方式,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加深他們的自卑感,衍生出一系列不自信的問題。

所以,對待孩子,我們要學會跟自己的焦慮和解,別只看到"別人家孩子又拿了什麼什麼獎",多看看自家孩子的閃光點。

學會接納孩子的不足,才能更好地根據他的特點來教育,用最適合的方法來讓他成為更加優秀的人。

04做出行動,不做缺失的父親

在教育孩子這方面,寶爸總是有很多藉口:"帶孩子應該是你們女人的事!""我工作這麼累,哪裡有時間陪孩子啊。"

其實這些都不過是託詞,真正關心家庭的人,哪怕是再忙,也能讓寶媽和孩子感受到一份關愛。

超級富豪霍啟剛身價很高,但同時他也是一個十分顧家的男人。有空的時候他會陪著妻兒,還會教孩子下廚、種地、洗車,哪怕是晚上應酬,也有抽出一個小時先回家看看孩子,因為太晚回來孩子就睡了。

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霍啟剛也沒忘記愛護妻子。兩人只要站在一塊,不用做出親暱的舉動,我們就能看出他們之間的氛圍是甜蜜的,連眼神都在撒狗糧。

所以,如果你是孩子的父親、妻子的丈夫,請承擔起這個角色應該承擔的責任。不僅僅是賺錢養家,更重要的是多給家人尊重和關懷。

對待孩子

英國教育家、哲學家、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說:"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在孩子的教育中,無論是性格培養還是情感教育,無論是智力訓練還是道德品質的培養,父親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身為父親,我們一定要樹立良好的榜樣,讓孩子養成健全的人格和三觀。男孩子會把父親當作模板學習,如果父親總是家暴母親,那麼孩子就會認為這是正確的,以後也用暴力解決問題,家暴妻兒。

女兒會把父親當作擇偶的參考,如果父親很糟糕,那麼她擇偶的標準也會很低。比如父親總是用暴力解決問題,女兒在嫁人時會想:"只要他不打我,日子就能過下去。"

對待妻子

正確的家庭排序是最重要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父母關係。

身為丈夫,我們不應該認為妻子在家做家務、帶娃就是天經地義的事,這些家務活如果按照保姆幹活的市場價來算,妻子一個月的收入指不定比我們還高。

我們要學會尊重自己的另一半,懂得理解她們。有什麼事情多跟妻子溝通,平時多聊聊天,有機會就享受享受二人時光。

健康的夫妻關係既可以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愛中成長;也可以讓孩子學習如何愛人與被愛,樹立正確的婚戀觀。

如果為人父母需要考試,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是合格的父母。為人父母,我們應該多些思考和反思,用尊重和愛對待家裡的人。

相關焦點

  • 「中國式」家庭的悲哀:缺愛的父親,急躁的母親,和失控的孩子
    中國式家庭最主要的特徵有3個,也就是缺愛的父親、急躁的母親、失控的孩子,不少家庭都有這樣的現狀。而在前些日子,鄭州一公交車上發生的一幕,完美展示了「中國式家庭」的悲哀。從監控視頻來看,公交車裡10歲上下的孩子耍脾氣,並將身上的衣服給脫掉。
  • 中國式婚姻:得過且過,兩個人的悲哀
    中國式婚姻:得過且過,兩個人的悲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什麼時中國式的婚姻呢?但是中國式的婚姻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的,就像這種父母包辦的婚姻往往會導致很多的悲劇,和鬧劇,而且這種情況下的鬧劇可能會持續到中年也不一定,而且經常會有人離婚。會因為兩個人之間婚姻的不合,還有彼此之間的不包容尊重,讓原本就不貼切的兩個人因為那一點點的信任變成無休止的猜忌。而且有時候因為對方的不耐煩吵架哭泣經常會發生。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豆瓣有個討論組,有個讓所有父母感到心驚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禍害。他們有的人抱怨父母對自己的窮養,有些人覺得自己因父母太窮,令自己無法進入上層社會。言語中對父母的怨恨,旁人看了都深覺寒心。這就是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 舉報班主任,遭其他家長圍攻,三敗俱傷:中國家長悲哀的典型表現
    舉報班主任,遭其他家長圍攻,三敗俱傷:中國家長悲哀的典型表現。河北滄州一家長舉報班主任索賄,此事件曲曲折折鬧騰了幾個月,現在終於塵埃落地了。被舉報班主任索賄事實成立,受到了處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降低崗位等級;後又追加一條「調離教學崗位」。
  • 《別告訴她》|中國式家庭的欺與瞞
    王子逸導演通過對這樣一場鬧劇的編排,讓我們通過比莉的西方視角看到了「中國式欺瞞」的不合理。 ,但童年的經歷沒能使她完全忘掉中國:她懷念自己6歲以前的童年,懷念中國的家人,她是一個中西結合的女孩,擁有獨立思想,在感情層面上她又順從、懷舊。
  • 孫儷和鄧超恩愛的背後 | 我卻看到了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
    孫儷四口之家,大概就是家庭最正確的教育模式——相互感恩。  我們感恩孩子的到來,同時,培養孩子擁有一顆感恩之心,也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懂得感恩的孩子,不僅孝順父母,還會體諒他人,時刻用謙卑的姿態去感受和擁抱整個世界;  相反,一個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卻是一個家庭最大悲哀,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出了一匹「白眼狼」。
  • 嬰兒公車哭鬧,「爸爸」無動於衷,乘客的一句抱怨,救了一個家庭
    導讀:嬰兒公車哭鬧,「爸爸」無動於衷,乘客的一句抱怨,救了一個家庭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嬰兒公車哭鬧,「爸爸」無動於衷,乘客的一句抱怨,救了一個家庭!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中國傳統家庭的悲哀
    中國家庭學習外國家庭中國人有中國人自已的生活方式,中國人重視親情,重視傳統中國家庭通常的生活是這樣的,出生之後父母擔負起養育的責任,含辛茹苦的把子女養大,然後省吃儉用,供他們念書,上學,後來子女學業有成,給花錢找工作,之後娶妻生子,再後來給看孩子,最後年齡大了,幹不動了,因病老去。
  • 當孩子淪為家庭的賺錢工具時,是一個家庭悲哀的開始
    月入過萬的薪資固然吸引人,但卻讓一整個家庭付出代價,本該天真地在父母懷裡撒嬌的小女孩的人性會被扭曲,而這對年輕父母則會在心裡逐漸加深這種將孩子當作是工具人的利己意識。家不再是家,似乎就只剩下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
  • 家長辛苦養育,讓孩子變成了「白眼狼」,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文/北媽媽育兒有一種孩子被稱為「白眼狼」,有一種父母被稱為「中國式父母」,二者結合起來,也就成了當代教育的一種悲哀,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對父母諸多要求,小時候要玩具、要名牌衣服,長大後要車子、要房子,父母在他們眼裡與一臺提款機並無差異,父母對他們的照顧,也被他們當做了理所應當,而反過來,他們的父母並沒有認為有什麼不妥,他們覺得照顧孩子
  • 中國式悲哀:給兒女帶孩子的老人們卻從來不被重視
    正是如此,在中國的環境裡,老人家帶孩子吃力不討好,一方面是身體退化的老年人,一方面是身體快速發展的孩子,一老一少,一減一增,老年人的委屈是咽進去,中國人特殊的哺育關係讓他們更加收斂自己在家庭關係裡的態度。
  • 中國式悲哀:給兒女帶孩子的老人們卻從來不被重視
    帶孩子的老人中年的重擔中年人的壓力是驢拉磨式的不停地轉動,培養一個孩子的費用與日俱增,一刻也不敢鬆懈。與國外不同的是中國的育兒悲哀,即使是富有的群體階層,依然是希望家庭育兒。中國家庭有明顯的內外親疏之分,在這個過程中,外人介入育兒管理,幾乎是無法盡全心全力。屢見不鮮的新聞表明,無論是金牌月嫂還是託兒所、幼兒園,常常都有不負責任的人失德,對孩子犯下不可饒恕的過錯。
  • 中國式家庭的悲哀:失控的孩子,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
    描述一個家庭的成員本應該是:可愛的孩子、溫暖的母親、有能量的父親。但是現在的家庭裡面描述家庭成員估計要這樣來說:失控的孩子、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現在的家庭為什麼會成為這個樣子呢?小悅在孩子的眼裡就是一個暴躁的媽媽,而孩子在小悅的眼裡也是極其的不聽話,而在孩子和小悅的眼中,爸爸就是一個賺錢的機器。就這樣的一個家庭模式孩子能夠幸福嗎?為什麼家庭裡面爸爸會缺失,媽媽會焦慮呢?
  • 許可馨式教育悲哀
    中國古話:子不教,父之過。可是誰又能真正的理解到孩子的過錯是由父母家庭環境造成的呢?1.自己家的孩子就是耐看懷胎十月,嗷嗷待哺,經歷了多少的慘痛,才終於看到了小寶貝的成長?又是多少咿呀學語言和講了多少年的大白話,才讓你的孩子能聽懂幾句人話?基於生養孩子的那麼多痛苦,於是自己家的孩子,怎麼都好看。
  • 從《包寶寶》看中國式家庭關係
    ■ 侯曉然2月24日,由皮克斯動畫首位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動畫短片《包寶寶》(Bao)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片中鮮明的中國元素、細膩的描述、大膽的想像,打動了無數人,而劇情中表現出的中國式家庭關係,更值得我們深思。《包寶寶》以多倫多華裔移民子女的經歷為創作靈感,講述了一位華裔「空巢」媽媽的故事。有一天,她做的包子活了過來。
  • 以愛之名|家庭教育專家在線揭開幸福家庭的秘密!
    以愛之名|家庭教育專家在線揭開幸福家庭的秘密!疫情之下,健康、有愛的家庭對促進家庭成員的身體健康意義重大健康中國,健康武漢,健康武昌「陪孩子終身成長」900多名家長學習,1000餘個點讚2020年6月6日上午,由湖北省婦聯指導,武昌區婦聯、湖北木蘭花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聯合實施
  • 中國式家庭的可悲之處:情感勒索,沒有贏家,只有傷痛
    01 孩子不是家庭的「私有財產」最近發現知乎上有一個話題很有意思:你認為老一輩最糟糕的育兒建議是什麼?面對提問,大家紛紛吐槽,但多數討論都聚焦在回憶自己與父母的相處模式,以及批判父母教育方式的種種問題,卻少有人關心這種教育和相處方式的源頭。
  • 痛苦的中國式家庭陪伴
    嬰兒若沒有照料著的陪伴,無法存活;成年人若沒有朋友或伴侶,生命暗淡無光;老年人若沒有人陪伴,生不如死。我們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意義,那什麼才是真正的陪伴呢?詳細了解這個丈夫的成長史,他從小跟父母一起生活,沒有分離過,父母幾乎不吵架,更不打罵他,他一直很懂事,成績優異,長大後工作體面,孝順家人,家庭關心看上去「非常和諧」。當問這個丈夫:「你童年有什麼和家人在一起很快樂的記憶嗎?」他想了一會說:確實沒有,家在我的記憶總是很清冷的感覺,很少有客人來,每個人都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人氣。再看看妻子的成長史,她是家裡的獨生女。
  • 傳承中國式家庭價值觀
    追求實現自我價值、努力在職場打拼,從而忽略了家庭生活,減少了與家庭成員間的互動與交流,成為當下一部分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家庭感情因此產生裂痕的現象時有發生。  工作和生活能否兼顧?《媽媽咪呀》從事情的另一面告訴電視觀眾,家庭的溫暖對於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大家的興盛離不開小家的和睦。
  • 傳統家庭的悲哀:父母明明很愛孩子,卻給不了他想要的被愛方式
    我一個小學同學,家裡姐弟5個,她是最小的一個。在農村,老小沒有那麼受寵,相反還是一大家子重點管制的對象。比如,哥哥姐姐可以像父母那樣管她打她,而父母又像一個「天高皇帝遠」的存在,於她只有威嚴。我同學從小喊她父親叫做「叔」,我們還以為她是養在這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