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臨,今年你會給孩子報課外輔導班嗎?今天我們聊聊輔導班與減負的那些事。
有一次,鄧超在他的新作品上映的新聞發布會上,被記者問到兩個孩子的教育問題時,他說:&34;
此話一出,立馬引起了無數家長的吐槽:&34;
在一個家庭中,一般爸爸是對上課外輔導班是持反對態度的。但是等孩子上了小學後也會被事實妥協,華華爸爸就是其中的一位。
華華爸爸說:&34;
因為華華剛上小學一年級時,為了不讓華華上輔導班,他在家裡和妻子擺事實講道理,還要給家裡4位老人做思想工作。當看到孩子的試卷和分數,他最終還是把孩子送到校外的補習班。最後,他還遭到妻子的埋怨,埋怨他白白耽誤了孩子半學期的時間。
像華華爸爸的觀念,不在少數。一邊是教育部命令中小學減負,孩子們的課本越來越簡單;一邊是應試教育要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冰火兩重天的現象?
教師必須執行教育部的減負政策,因為教師工資收入是與其職稱等級密切掛扣的。
很多一線教師說:減負前教師只要負責學生的成績即可;減負後,不僅只能布置、批改與教材配套的的作業,而且還要保證教學成績。
這就衍生了一種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學生只學習教材上的知識,顯然是不夠的。
只能通過課外作業來加強訓練,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是老師只布置、批改與教材配套的作業。這時就發揮了家委會的作用,每次開學前家委會的代表或者老師會建議家長自願購買相應的課外試卷。
家長們沒有足夠的精力和能力輔導孩子。孩子放學時,多數家長還在工作。
這時家長首先要解決的是孩子的接送問題。其次是孩子的晚飯和作業輔導問題。
然而對於家長輔導孩子作業這件事,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多數家長會選擇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校外輔導班,希望一方面能解決上面提到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希望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畢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家長的心願。
隨著家長對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多,加之對孩子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焦慮父母慢慢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籤。這時,把矛頭轉向了減負教育。
到底是不是減負的原因呢?我們從問題的根源出發,找出現象發生的根本原因,幫助我們去理解現象存在的意義。
1. 學生是否要減負,其實選擇權在於家長。
很多家長都羨慕或者聽說國外的中小學生是很快樂的。國外沒有布置過多家庭作業,吃好玩好、幾乎免學費的義務教育就是國家主辦的。
但是國外免費的義務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大批藍領工人。如果你不想當藍領工人,要接受更好的教育,可以去參加貴族學校的教育。實際上貴族學校的學生的勤奮度和學業成績壓力絲毫不比國內的重點中學差。
所以,這個選擇權在於家長,是希望未來培養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當父母懂得一定的教育規律和孩子的成長規律,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調整好心態,對孩子抱有合理的期望值,這樣才能有效地幫孩子減負。
2. 提倡減負,但不等於學生不學習
現在很多家長和教師對於減負這件事存在一定的誤解。
&34;減的是什麼?
減負減輕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負擔,但不是不要教學質量和學習成績。
學習是一項辛苦的工作,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減負的同時要增效,教師本人要通過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學生要學會改變和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最終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
3. 教育部排查是為了杜絕不正規的培訓機構
與正規的學校教育相比,課外輔導班(如學而思或者猿輔導等)是一種商業機構,口碑、客戶的消費感受等很重要。
近年來,國家部門加強了對培訓機構的管理,目的主要是嚴查那些資質不全,存在虛假宣傳的,在職老師辦班,與升學考試掛鈎,辦學場所不合格的校外輔導機構。
因此,校外培訓機構火爆的根源在於家長對孩子成績和升學的心理期望,與減負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