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讀音改來改去,學生該怎麼辦?

2021-02-15 學習平常事

先說結論:沒什麼可糾結的。如果你是學生,學習漢字讀音,請以課本和最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為標準。僅此而已。

每次《語文》教材版本更新,都會修改(修正)一部分漢字的讀音。這種修改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漢字普通話讀音的修改,另一種是對教材中「文言文」用字讀音的修訂。這兩種修改情況的標準和依據是不一樣的。

普通話讀音的修改

漢字普通話讀音的修改,主要針對的是所謂「異讀詞」,依據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召集的「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做出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最新版「審音表」的徵求意見稿發布於2016年,但尚未「正式公布」。一般來說,教材對此類字音的修改是非常謹慎的,數量也不大。

漢語歷史悠久,方言眾多,「異讀詞」的存在是客觀現象。針對「異讀詞」進行統讀和正音顯然是普通話系統維護的必然工作。「審音表」就是這種系統維護工作的成果。對如「伯」字,口語有「大伯子」一詞,1985版「審音表」注為(bǎi 三聲),而2016修訂版「審音表」則審定為(bāi 二聲),符合實際口語的發音情況,這種修正顯然是必要的。

當然,「審音表」不可避免地存在瑕疵。網上有一篇措辭尖刻的《當代漢字讀音折騰簡史》,提到:「審音表」雖「對規範普通話的讀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在「審音過程中,很多粗糙的做法,給使用者帶來了非常多的困擾。」

這觀點本身難言對錯,但就其具體舉例來看,有一部分有道理,但更多例證經不起推敲。如作者舉「薄」字讀音:

這疑問是正常的。「厚薄不均」和「厚薄」兩詞中「薄」的讀音不一致,這並非完全沒有依據,但16版的區分至少是失之草率了。

不過,《當代漢字讀音折騰簡史》一文進而把「文語分讀」的審定方式認定為「莫名其妙」,「只是徒增學習者的困擾」,這就謬見了。

上例這種判斷就是錯誤的。舊版「不差什麼」定義為「文讀」有誤,新版做出修正是符合實情的。

舊版對「嚼」字的定音是否準確,當然值得討論。不過,此後的普通話系統對「咀嚼」和「味同嚼蠟」等詞的統讀已經成為一種常識和規範,誤讀的情況很少,沒必要為了混同文、語而再刻意將其統讀,因此16新版也並未對此進行修改,這是恰當的。

這種判斷顯然是錯誤的。「當時」一詞,根據「當」字讀音不同而有不同意義,這在普通話中是現實存在的語言現象,並不是讀音審定者發神經刻意做的區分。文章作者據此居然有了「想死的衝動」,不知道怒從何來。

「文語分讀」從概念上看有不嚴謹的地方。但實踐中,「文語分讀」作為「異讀字」審定的體例之一是恰當的,釐清了很多具體的讀音問題。因具體學術狐疑或其他原因而產生的「舉棋不定」(文章作者引王力語)是有的,但其決策系統並非「莫名其妙」,這是無疑的。覺得「莫名其妙」,只是因為你沒加以仔細研究而已。

 「文言文」用字的讀音修改

「文言文」用字的讀音修改,一部分是參照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另外一部分則來自教材編輯所採納的學術意見。一些存在爭議的文言文字詞的讀音(包括解釋),換一批編輯,可能會是另外一種注法。比如「八分有奇」中「有」的讀音,2018版統編《語文》八年級下冊注為(yǒu 三聲),與「人教版」不同,這就可以看作是一種編輯選擇,並非學術定論。

作為一種歷史文本,文言文——即便是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文言文,也在某些細節上存在解釋上的模糊或爭議,讀音也如此。顯然,中學語文教材不是學術論文,當然不可能對此進行完整的考據和辨析,編輯只能依據自己的判斷做出取捨。鑑於文言文的這種特點,類似的修改和變化,在今後的教材修訂中肯定還會不斷出現。這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實情。

不同之處在於,普通話用字的「正音」更偏重於通用性、實用性、發展性,而文言文用字的正音則與字詞意義的解釋直接相關。一個詞的理解變了,可能讀音也要跟著變。

最關注漢字讀音修改問題的,當然是學生和他們的語文老師們。文言文部分的讀音變化,看起來似乎更加不可捉摸,但從應試角度看,帶來的困擾反而不如普通話用字讀音的修改。

《當代漢字讀音折騰簡史》一文也提到了高考語文:

其實,這種情景假設很無釐頭。作者生氣的真實原因,可能只是自己熟悉的「知識」突然之間「錯」了,有一種發自內心的不甘。人們往往願意享受美好的童年記憶,而對更細自己的知識系統持排斥態度。一個字讀音變了,先去看看為什麼,這可能是一種更加科學而從容的態度。

對於即將參加各層級語文考試的學生和家長們來說,糾結於這些爭吵沒有任何意義。關於「語基」學習,真實有效的建議非常簡單:

普通話字詞學習(讀音和意義),請以課本和最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為標準。文言文部分,課本就是標準。僅此而已。 

相關焦點

  • 臺教育部網上公布漢字筆順 被抱怨"改來改去"
    中新網9月18日電 過去幾十年來小學老師教孩子漢字的書寫筆畫順序多採用「書空」方式,也就是要小朋友舉起手來在空中書寫;但島內教育部門10月將推出一套筆順動畫教學軟體放在網上,一些字的筆畫順序被改,就有老師抱怨,「怎麼有人這麼閒,一天到晚改來改去?」
  • 漢字讀音改來改去,是為了遷就文盲嗎?
    一般來說,白讀讀音是從方言裡固有的語詞衍生出來的,而文讀讀音可能受古代文言文、術語和官話的影響較深。可以看出,異讀詞的讀音規律性不強,要掌握所謂的標準讀法只能靠死記硬背。曾有研究在河北對審音表中文白異讀詞的認知度做了調查,發現讀音的準確程度並不規範,人們有時傾向文讀,有時傾向白讀,有時會將兩者混用。[2]
  • 漢字讀音該保持「高冷」還是走進生活?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近日,一篇名為《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微信文章刷爆社交網絡。文章稱,修改讀音不僅關係到古詩詞,還包括「說(shuō)客」「粳(gěng米)」等日常用詞,網友們集體「炸鍋」。
  • 中國漢字讀音大調整,這場混亂該不該繼續?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該文談及漢字中一些原本的錯誤讀音被「轉正」了。翻看對比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第6版,會發現確實不少字詞注釋的漢語拼音已經發生變化,中國人讀書時期的一些「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 這些字詞的拼音要從原來的正確讀音改成錯誤讀音,學渣表示改晚了
    近期很多網友查字典發現,那些曾經勤學苦背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然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那些學生時期扣掉的拼音分數,現在還能追回嗎?」當然了,詩句都難逃一改,更別說那些改得更加口頭話的字詞了。改來改去,字都不會讀了,想著我寒窗苦讀數十載,到頭來,竟白白讓沒念過書的人嘲笑了去,真真是天大的笑話
  • 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未過審議,眾人呼籲把原讀音傳給下一代
    關於小學課本中,古詩改讀音改字一事,小徐老師關注很久了,從近幾年幼兒園教孩子讀詩開始,我就發現「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以前「斜」讀「xia」現在改成「xié」了,「一騎(qí)紅塵妃子笑」以前「騎」讀「ji」現在改讀「qí」了。
  • 漢字拼音改來改去,我快變成文盲了
    一般來說,白讀讀音是從方言裡固有的語詞衍生出來的,而文讀讀音可能受古代文言文、術語和官話的影響較深。可以看出,異讀詞的讀音規律性不強,要掌握所謂的標準讀法只能靠死記硬背。不斷變化的漢字讀音由於社會變遷和地域文化對讀音發展的衝擊,為了順應大眾在生活中對語言的需求,中國從古時候起就通過修訂辭典的手段正音。
  • 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這些字到底該怎麼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深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來,跟傳播君一起念!是這麼念嗎?能這麼念嗎?近日,為了古詩漢字改讀音這件事兒,網上炸鍋了。
  • 漢字的讀音要不要改?我總結出了五大觀點,請大家對號入座
    「對保留古音的漢字讀音隨意更改,不但直接破壞了古詩詞的韻律韻味,而且讓人難以理解其中的含義!」 圖源:網絡 「隨波逐流地更改漢語漢字讀音,不僅會造成大眾在一些漢字讀音上的混亂,而且會損害漢語文化的魅力。」
  • 難題:給古詩改讀音未通過審議,那麼中小學課本已改讀音的字咋辦
    19日,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稱,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但是,既然「古詩詞改讀音」,還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那麼為什麼中小學課本上某些詩詞已然悄無聲息的改了讀音?比如,部編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四課《山行》,為了防止老師念錯讀音,還把「斜」註上了「xié」的音。
  • 鬧得沸沸揚揚的「古詩改讀音」,你怎麼看?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屏社交網絡,讓許多人感慨當年的學白上了,一夜之間變回「文盲」。   不久官方回復稱,網傳的改拼音內容只是2016年至今尚未正式發布的《徵求意見稿》。雖證明該事為烏龍,不過卻也藉此看到了大多群眾的意見。近年來拼音改來改去,對學生也造成很大影響,究竟從何種角度出發的更改才是符合語音的變化規律,也能維護詩詞文化的傳承呢?
  •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記者調查發現有些真,有些假
    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學輔導用書《學生現代漢語全功能詞典》中,「說服」的漢語拼音注音是「shuō fú」 而不是「shuì fú」。 不過,有些字的讀音沒有出現變化。比如,「粳米」在《現代漢語詞典》和《學生現代漢語全功能詞典》中,仍然讀「jīng」,不讀「gěng」。語文教材裡一騎紅塵中的「騎」仍然是念(jì),不讀(qí)。
  • 改拼音是假新聞?究竟誰欠語文老師一個解釋?!
    昨天,杭州西湖區教語文的王老師向課長吐槽:近年漢語裡一些字詞拼音改來改去本來就讓語文老師很糾結,昨天專家竟回應說「改不改還不一定」!王老師覺得「這很兒戲!!」課長寫了這篇文章:👉👉語文老師很崩潰!課本這些拼音都改了,專家卻說出這種話?
  • 教育部回應改讀音 仍需審核 目前以原讀音為準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屏社交網絡,文中舉了一大串讀音改變的例子,並寫道,「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這篇文章迅速登上微博熱搜,網友紛紛驚呼「上了個假學」,「當時好不容易糾正過來的讀音,現在因為大部分人讀不對就改了?」「這事還有少數服從多數的?」
  • 漢字讀音更改必須慎之又慎
    近日,一篇名為《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在社交媒體刷屏。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劉丹青19日回復記者,網文中提到的「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等漢字讀音並沒有改動過。
  • 這些字的拼音改了? 今年內就有正確答案
    家長蒙了懷疑自己上了個假學這篇引發廣泛關注的帖子中,羅列了許多修改讀音的字詞——「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該帖稱,此前,大家熟悉的正確讀音是:衰cuī,斜xiá,騎jì
  • 中南大學楊雨:不能因為讀錯的人多了,就變成標準讀音
    星辰在線2月20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李楠)近日,一些漢語字詞的拼音被改一事備受各界關注,雖然教育部於2月19日回應稱,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但部分字詞的讀音按現在適用的標準中已經發生了改變,比如「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要讀qí。
  • 談談漢字讀音的「規範」和「規範」的引導
    張文說,他的一位正在中學教書的學生最近寫信給他,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語音規範問題:有些字,本來工具書上有規範讀音,人們雖然知道,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偏不那麼讀,偏要去讀人們早已習慣,卻又不知怎麼來的反「規範」讀音。例如,「莊」,本讀zhuāng(「裝」),一些村子的老老少少卻都讀zhāng(「張」),根本不理睬書中標明的規範。
  • 漢字拼音、筆順改了又改?家長:我快成文盲了!
    看看下面這張圖,家長們想起了曾經被「多音字」支配的恐懼嗎?其實漢字的發音,每年總有那麼幾個字會變,去年就有一則新聞鬧得沸沸揚揚,說很多漢字的讀音又發生了變化,網友表示:漢字讀音改來改去,都快變成文盲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註:衰在詩中本讀cuī,斜在詩中本讀xiá,騎在詩中本讀jì。由於讀錯的人較多,現已更改拼音。
  • 漢字讀音發生變化,不必大驚小怪
    教材中漢字拼音的更改,在近日引發熱議。許多字的「正確讀音」較以往有了變化,比如:「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  不少網友認為,這樣改「是對文盲的妥協」。眾聲喧譁中,也出現了對文化傳承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