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中國,是中國人。但是你知道「中國」這個詞語怎麼來的,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嗎?
我們作為一個國家形態,在禹的時期就正式形成了。在這之前,每一位天子上任之後都會改國名,黃帝時期國名有熊,帝嚳為高辛,堯時期為唐陶,舜時期為有虞,禹時期為夏後。禹的兒子啟繼承禹的天子之位,沒有再改國名,但這時候已經以王朝的形式存在,叫夏朝,一直到夏朝滅亡。
禹治水完成,百姓從高山搬到了平地,禹對各地賦稅和土地進行了等級劃分,形成了朝貢(其實就是納稅)體系。他把天下分為五服。根據《史記》的說法,以國都為中心,500裡之內是甸服,甸服外500裡是侯服,侯服外500裡是綏服,綏服外500裡是要服,要服外500裡是荒服。
禹時代的國都是陽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上述五服就是以禹州為中心畫同心圓。這其實也說明,當時禹的政權只能管轄到最遠2500裡的地方。禹時期的1裡到底多少距離不知道,如果以周朝時期的裡程來換算,當時的一裡等於今天的415米,2500裡相當於今天的1038公裡。
這種五服制度,把夏朝放到中間。周邊都是少數民族。周邊人類的文明程度遠遠不如夏朝,夏朝自然認為自己是世界的核心。這種心理一直延續三千多年,在清朝中期以前,中國人都還這麼認為,不了解另外還有大國在發生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所以,在夏朝這種格局中,「中國」的概念就已經形成了。
夏朝滅亡,取而代之的商朝,因為湯的祖上契的封地在商邑,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商丘市,所以湯建立的王朝被稱為商。後來遷都到北蒙,改為殷。商朝也採用五服制度,民間是否因此把國家稱作中國,沒有相關文字流傳下來,不得而知。
武王伐紂,商朝覆滅。武王建立周朝。按照分析,朝下面有國,即諸侯國,因此夏、商、周是朝代名稱而不是國名。朝代之下那些諸侯國的名稱才是國名。比如周朝的諸侯國有齊國、鄭國、燕國、魏國、莒國等。
武王死後,兒子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姬旦攝政。姬旦,被稱為周公,即制定禮法的那位周公,也是周公解夢的那位周公,寫作了《周易》的那位周公,寫作《尚書·梓材》的那位周公。他是中華歷史中一個極端重要的人物。他在《尚書·梓材》中說「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意思是指「上天(既然)已經把中國的人民和土地託付給周朝的的祖先」,這是迄今為止能見到的文字中最早把中國兩個字連起來代表這一個國家。
但是,請注意,這時候的「中國」還是民間說法,周朝既沒有把自己降格為國,也沒有改朝代名為「中」。不過據我猜測,既然首輔大臣、攝政王姬旦都已經採用了這個稱呼,說明民間使用這個稱呼已經很久了,深入民心了。
在周公攝政的第五年鑄造的何尊(盛酒的器具)上面的銘文中, 有這樣的句子:餘其宅茲中或,自之闢民。意思是:我已經擁有了整個「中或」,管理著這個國家的人民。在那時候「或」字就是國字,所以中或就是中國。而且從國字比或字後出現來看,何尊鑄成的年代比《尚書·梓材》寫作的年代更早。
不管怎麼說,第一次把這個國家稱作中國,是在西周初年的周公攝政時期。周公輔助的對象是周成王姬誦。周公攝政這段時間、姬誦親政這段時間以及寄送的兒子周康王姬釗統治這段時間,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即成康之治,或者叫成康盛世。
在那之後,用中國指代我們所在的這個國家,就非常常見了。《史記·秦本紀》: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孟子滕文公上》云: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漢書·西域傳》:為中國河。等等,不勝枚舉。
但是,從春秋戰國一直到大清王朝,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把我國叫中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自稱中國,中國從來不是正式稱呼。直到中華民國建立,簡稱中國。民國滅亡,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這時候,中國才算是正式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