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秘境 換了人間——林芝市墨脫縣達木珞巴民族鄉達木村掠影...

2020-12-23 中國西藏網

  築一條路,舉國關注。

  路的一端,是中國「縣縣通公路」的歷史性記錄;路的另一端,連接著墨脫人「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

  天塹變通途。2013年10月31日,西藏扎(木)墨(脫)公路正式通車,中國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縣就此進入現代化發展的快車道。兩天後,墨脫公路的導航信息在高德地圖軟體裡更新上線。墨脫,這朵隱秘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蓮花向世人綻放,人背馬馱成為歷史迴響,世居於此的各族人民迎來了脫胎換骨的時代巨變。

  秘境蓮花,不再孤獨開放。雲端深處,換了人間。

  路,通向幸福家園。2018年,墨脫全縣脫貧摘帽。一棟棟新房建起,各式車輛絡繹不絕,民宿、飯館紅紅火火,有機茶走俏市場,年輕人返鄉創業、紮根故土……地圖上的坐標,不再是高原孤島,而是小康的家園。

  路,引我們走進墨脫。今年國慶節期間,正值雨季的尾聲,我們驅車扎墨公路,一路經歷過因山洪而致的泥濘、涉水、碎石、塌方路段後,終於抵達墨脫。而後,又前往離縣城39公裡的達木珞巴民族鄉。一路上,我們看到這條路所帶來的,不僅是高原交通運輸的坦途,還有鄉親們的回鄉歸途,孩子們光明的前途,以及更多人走進墨脫、感受墨脫的旅途。

  採訪途中,我們的航拍無人機起飛,盤旋於蓮花秘境上空,飛越雅魯藏布江以及兩岸的城鎮、峽谷、新村、茶園,記錄下這朵碩大「蓮花」的美麗綻放。


遠眺雅魯藏布江峽谷臺地上的墨脫縣城 李小林 龍慧蕊 張昀竹/攝

  路通啟山林

  從林芝出發,自波密縣扎木鎮踏上扎墨公路伊始,我們的採訪就已然開始。曾經馬背上的墨脫、雙腳下的墨脫,到如今車輪上的墨脫、手機導航中的墨脫……幾天前,在拉薩八朗學旅館的告示欄中,我們看到仍有驢友在尋找徒步前往墨脫的同行者。墨脫的魅力,依然吸引著人們用腳步去丈量。

  從扎墨公路主道分岔,通往達木鄉的公路不過8公裡,我們的越野車卻走了20多分鐘,山洪衝毀了其中多處路基。10月初的墨脫,雨水依舊連綿,山體多處發生泥石流。一側是奔湧的雅魯藏布江水,一側是巍峨連綿的群山。這令人膽戰心驚的8公裡,更加讓人不禁想到:在沒有通公路時,進出墨脫之路該是何等的艱辛危險!


墨脫縣境內雅魯藏布江林多大拐彎  李小林/攝

  距離達木珞巴民族鄉政府所在地達木村的最後200米,我們是被攙扶著深一腳淺一腳、踉蹌著走進去的。由於50米開外的山體發生泥石流,進入村的路盡數被毀。「來,搭著我的手,跨過去,踩穩了。」一雙手伸來,帶我淌過了大小亂石混雜稀泥的路,她就是達木的鄉長卓瑪央宗。這幾天,只要降雨稍微小點,卓瑪央宗就趕緊組織家裡有挖掘機的村民一起搶修道路。


10月7日,俯瞰墨脫縣達木珞巴民族鄉達木村

  真正走在這條路上,才能更直接感受到墨脫行路、修路之艱難。沿途有風光無限的峽谷、雪山、冰川、原始森林,但這也意味著地質構造複雜、自然災害頻發,導致扎墨公路屢斷屢修、屢毀屢建。

  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墨脫,以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壘峰為雙闕,雅魯藏布江為屏障,生活於此的珞巴、門巴、漢、藏等各族群眾世世代代只有翻越雪山和沿江河兩岸絕壁才能出山。

  公路未通時,墨脫的路是踩出來的羊腸小道、簡易的溜索以及木橋藤橋。當地所需生活物資和建築材料等,只能靠人背馬馱,1斤水泥運費均價達15元,生產生活成本極高。

  上山下山,再上山再下山。達木鄉統戰委員、珞巴族女子布姆曲珍已記不清小時候上學要翻過多少座山,但愛美的她記得,爬山途中,鞋子磨破過很多次。布姆曲珍的家在達木珞巴民族鄉珠村,村莊建在傾斜60度的山脊上。父母將她送到鄉裡唯一的寄宿小學,年僅7歲的布姆曲珍背著25斤糧食、1桶油及路上的吃食一早就出發了。家和學校之間直線距離只有數公裡,但走路卻要一整天。


達木鄉小學

  穿越叢林深谷,布姆曲珍希望有一天能看看外面的世界。2006年,她如願考上西藏大學,成為從達木走出去的第三位大學生。

  2010年暑期,布姆曲珍像往年一樣翻山回墨脫。「山坡太陡了,夏天雨水多,我每次都要走很久。」疲憊不堪時,她突然看到前方的施工隊,眼前的路就要修到村口了!「那個場景太震撼了,我看著工人修路的身影,激動得眼淚不知不覺就流下來了。」

  第二年,當布姆曲珍大學畢業回到鄉裡工作時,路已經修到了相鄰的幫辛鄉。

  能有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是墨脫人世代所盼。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黨中央、國務院和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就一直關心墨脫公路的修建,先後5次修建這條「天路」。2008年9月,作為扎墨公路的先期啟動工程——嘎隆拉隧道開建。2009年4月,國家投資9.5億元對公路全線改建。

  這條公路,起于波密縣扎木鎮318國道與老扎墨公路的交叉點,跨越波鬥藏布江、金珠藏布江等6條江河,以隧道穿越海拔4000米的嘎隆拉雪山,經米日和馬迪村到達墨脫縣城蓮花廣場,全長117.278公裡。2013年10月31日,經歷半個世紀的努力,這條艱險的公路終於修通。

  2013年,時任達木鄉鄉長格桑卓嘎當選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履職參會第一年,扎墨公路還未全線貫通。她從墨脫出發,一路徒步、乘摩託車、坐汽車、轉飛機,輾轉來到首都北京。而第二年參會,通過新貫通的扎墨公路,格桑卓嘎當天就到達了林芝,再乘坐飛機抵達北京,把墨脫老百姓感黨恩的心聲帶到了全國兩會現場。

  當墨脫群眾不辭辛勞、不畏艱險走出大山看外面世界的同時,更多的「外來人」也向這片曾經的「高原孤島」走來。

  四川閬中人李和平,2005年到達木鄉工作,2011至2015年在達木鄉擔任鄉黨委書記。2003年,他和同行的5位下鄉幹部一起用時5天,從林芝來到墨脫。兩年後,他到達木鄉任職。隨著扎墨公路開建,每次從鄉裡往返縣城,李和平都能切身感受到交通的日漸便捷。

  離扎墨公路主道不遠的達木村、貢日村和珠村,也相繼成為了吃上「公路飯」的村莊。路修到了家門口,村民自發地給修路工人送水送菜。達木村黨支部書記索郎也看到脫貧致富的新機遇,帶領村民跑起了運輸。珠村村民旺扎通過惠農貸款購買了一輛皮卡車跑運輸,沿途還順路搭載村民,幾年下來,一家人賺了幾十萬元。

  K字坐標是扎墨公路沿途的標識。80K,曾經是進出墨脫的運輸集散地和徒步旅遊者的驛站。在廣東省的援建下,如今的80K建起了嶄新的酒店、賓館和徒步營地,迎接越來越多的遊客。

  隨著公路通車,特別是興邊富民行動、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深入推進,整個墨脫縣面貌一新,每個鄉村到處是修路、蓋房子的繁忙景象,老百姓購買的卡車、裝載機和挖掘機也都派上了用場。如今,旺扎家裡當年的皮卡車早已換成大貨車,他還帶領鄉親們一起成立了合作社,包攬下村裡的基建項目,在家門口就業掙錢。

  行走邊境,我們發現當地人能清晰記住每一座山峰的高度,每一條江河的流向。這些標尺和刻度,屬於地理的認知,更是認識祖國邊疆的基礎。路,是現代化發展的象徵,也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通道。不久以後,扎墨公路又將和國道219的其他路段相連,進一步助力邊疆經濟社會發展與邊防鞏固。

  今年9月,扎墨公路全程鋪設了柏油路面。墨脫縣農村客運班車正式開通,途經全縣5個鄉鎮、12個行政村和1個自然村。通鄉公交一開通,剛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準備從縣城返家的達木村女孩桑姆就乘坐體驗了一次。縣城客運站裡,窗口購票、排隊乘車,一切井然有序。「從縣城回到達木鄉,我只花了19元。以前搭車回鄉,路費要150元。坐公交既方便又實惠。」桑姆說。通鄉客運從根本上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出行貴的問題,正在成為鄉親們的「首選」出行方式。目前,縣交通運輸局還在繼續提高通客車率,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加安全實惠的乘車條件。

  滿載著一車乘客,公交車平穩地行駛在墨脫公路上,桑姆看著窗外,覺得回鄉之路的風光更美了。

  山鄉迎巨變

  四川人蔡立平是能帶來「光明」的人。作為全鄉唯一的電工,平日裡的老蔡,一身電工作業服,鉗子、電筆等工具隨時掛在腰上,哪天沒帶著這些寶貝,就「覺得輕飄飄的」。鄉裡哪兒斷電了,誰家電器出故障了……老蔡騎上摩託車隨叫隨到。

  邊境地區電力設施條件日益改善,照亮了達木鄉群眾的小康之路。

  2005年以前,達木村沒有人家擁有電器,全村依靠一個小水電站維持基本的照明。2009年,電站擴容,村村通了電,但用電沒保障。2016年,全鄉併入國家電網,老蔡家也搬到了鄉政府附近,並且成為國家電網的正式職工。電有了,電視機、電飯煲、洗衣機等家電也很快就普及起來,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了。

  翻閱新出版的《墨脫縣誌》,一組1950年代的黑白老照片,記錄著珞巴族人曾經刀耕火種的貧苦生活。照片的拍攝者,是最早進入珞瑜地區的第十八軍「老西藏」冀文正。在他的鏡頭中,西藏封建農奴制度下,農奴背著農奴主爬行在密林叢中;手拿獵刀的珞巴族獵人,背後是原始簡陋、幾乎無法遮風避雨的茅草屋……再翻到縣誌近10年的內容,墨脫從黑白變成了彩色,茅草木板房變成了水泥砌築的安居房和寬敞整潔的院落。珞巴民居的更新換代,折射著這個蓮花隱秘之地的發展變遷。

  2007年,達木村通過改造木板房,有了第一間水泥磚塊蓋成的房子。2009年墨脫公路開始修建,達木村民通過務工收入和貸款購買了挖掘機、推土機等基建設備,開始大規模修新房。2015年,隨著民房改造項目在全鄉推進,鄉親們都住上了一樓是水泥磚房、二樓是木質結構的房屋,按照住戶人口分為90平米、150平米、200平米等三類。2017年,邊境小康村建設熱火朝天地開展,鄉村更漂亮了。在民房改造項目中,每家房屋外牆都畫上了老虎。「達木」一詞在藏語中有母老虎之意,民族文化與新居建築風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達木村從最初5戶人家,到上世紀90年代老蔡搬來成為第20戶居民,再到如今已有89戶324人,其中20多戶都是多民族家庭。大家守望相助、共同奮鬥,誰家有人生病或者離家外出,雙聯戶會自發動員起來,幫著搶收搶種水稻、玉米等;雨季山裡易發山洪泥石流,鄉親們又開來自家的挖掘機、推土機,幫著修築導流渠。

  今年底,老蔡和珞巴族的妻子就要搬到不遠處的將近200平米的新房裡了。墨脫有一首老歌唱到:「不熟悉是陌生的地方,熟悉了就變成了家鄉;不認識是陌生人,認識了就變成了一家人。」20多年的時間,他鄉已化為故鄉,老蔡早已成為了曲中人。

  尋「香」致富路

  屋外細雨綿綿,屋內茶香撲鼻。縣民宗局長李和平沏好一杯墨脫紅茶,暖胃更暖人心。這個時節,已是採茶季的尾聲了。經過不斷創新發展,如今墨脫茶已名聲在外,成為當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新產業。

  墨脫雨水充沛、氣候溼潤,但耕地有限,十分珍貴。2012年,當地開始試種茶葉,3年後茶青成熟。隨著公路的開通,茶葉很快走俏外地。如今墨脫茶有了網店,通過網絡直播,消費者可以直觀了解墨脫茶葉生產製作的全過程。

  正在拉薩舉辦的西藏自治區成立55周年發展成就展中,有一張墨脫縣背崩鄉婦女採茶的照片,記錄了茶葉豐收給當地人帶來的喜悅。看到其他鄉鎮成效顯著的種茶勢頭,為讓群眾依靠產業實現可持續增收致富,如今達木鄉也開始規模化推進茶葉種植,群眾紛紛把自家的部分田地拿出來種茶。

  採茶時節,高山深谷茶香滿溢。目前,達木鄉茶葉種植面積約1853畝,其中達木村498畝、貢日村270畝、卡布村619畝、珠村466畝,實現4個行政村全覆蓋,產業扶貧模式初步建立。今年全鄉群眾靠茶葉增收25萬元,全縣茶青銷售額達400萬元。

  中午時分,西藏自治區廣電局駐達木村工作隊隊長李麗莎帶領村裡的年輕人,正給七葉一枝花、鐵皮石斛、靈芝等藥材拍照,為本村產的藏藥材進行網上銷售做準備。今年,達木鄉群眾藏藥材收入達10萬餘元。看眼前的情形,今後村裡的藥材銷售會更好。水稻和旱稻則分布在不遠處的梯田之上,彼此呼應,長得更高的是紅米,去年賣到了20元一斤。

  綠草坪,滑滑梯,燒烤攤……這裡似乎和內地城市郊區的農家樂沒有兩樣。作為達木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有經營頭腦的扎西,2014年開辦起了全村第一家農家樂。

  佔地1000平方米,5棟民居,一家九口有4個民族,還是四世同堂,共享天倫。是農家,也是樂園。院落中的草坪地毯,體現出扎西打造農家樂的用心。即使雨天,整個院落也十分乾淨整潔。

  扎西的農家樂生意不錯,去年餐飲、住宿兩項加起來收入15萬元左右。七八月是墨脫的旅遊旺季,越來越多的自駕遊客沿著扎墨公路而來,有不少遊客選擇在達木鄉落腳,扎西家的30個床位經常滿員。「今年有疫情,再加上雨水多,生意馬馬虎虎,我正好有時間重新裝修了房子,增加了撞球桌、燒烤攤,年輕人會更喜歡。」

  農家樂的一角,還有一棟傳統的珞巴族民居,這裡是扎西的民俗博物館。從珞巴族狩獵工具、生產用具到服飾、藤竹編手工藝品等,從一個側面展示了當地已經消逝的生產生活方式。扎西還特意製作了一個藤橋模型放在走廊裡,「以前我們過河走的就是藤橋,現在通了公路,安全方便多了。」他打算明年把民俗博物館改造一下,再增加文字介紹和照片。「看到這些老物件,更加能感受到珞巴族經歷的翻天覆地變化。黨和國家這麼關心我們,今後的日子還會更紅火!」扎西說。

  2018年農曆春節和藏曆新年之際,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傑來到達木鄉調研,和鄉親們共話小康,共同謀劃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鄉長卓瑪央宗告訴記者,近兩年來,依託地處公路沿線的優勢,達木鄉以貢日、達木兩個小康建設村為標杆,利用52K到黑日橋沿線豐富的旅遊資源,結合珞巴民族文化,引導群眾參與到旅遊產業中來。目前,全鄉有農家樂、家庭旅館8個,土特產商店4家,年實現增收20萬餘元。

  幾天之後,雨過天晴,道路搶通,扎西家的農家樂又將迎來遠方的客人。

  兩代人的求學路

  布姆曲珍的女兒仁青巴姆正在讀小學二年級。因為下雨,道路不暢而遲到返校,小仁青有點悶悶不樂,今天她錯過了最喜歡的語文課。此時,達木珞巴民族鄉小學的課間操音樂響起,童聲合唱迴蕩在山間。

  這所鄉村小學是布姆曲珍母女倆共同的母校。歷經一代人的時間,學校教育環境煥然一新。

  「小時候,我聽都沒聽說過麵包。如今女兒在學校每天都有營養早餐,種類豐富,還均衡健康。」布姆曲珍覺得女兒比自己幸福太多了。的確,麵包會有的,全新的教育也會有的。2016年以來,墨脫縣累計投資1.4億元實施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2個,進一步改善和提高了教育教學條件,落實「三包經費」每學年每學生4300元標準及營養改善計劃每學年每學生800元的標準,讓孩子們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從上得起學到上得好學。

  在村民口中,這是墨脫縣條件最好的鄉村完小。教學樓旁邊的新宿舍樓即將竣工,丁校長說,明年孩子們就能從平房搬到樓房了。

  2005年,老家在河南平頂山的丁老師來到達木鄉小學任教。十幾年寒來暑往,學校已從當時 8名鄉村老師到如今有全國各省區考來的25名專任教師,從師生自己生火做飯到配備營養午餐,從「放養的孩子滿山跑」到全鄉「一村一幼」全覆蓋,他自己也從「丁老師」變成了「丁校長」。

  教育一直是達木鄉的大事。丁校長記得剛來學校時,鄉幹部和老師挨家挨戶上門走訪,保證全村適齡兒童入學上課。如今,全鄉控輟保學成果顯著。每個月初,路遠地偏的珠村、貢日村會集體組織幹部和家長把孩子送到鄉裡住校學習。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孩子們第一次在家裡上網課,老師走村入戶,確保6個年級141名學生使用手機上好網課。「我們不落下任何一個學生,也不讓孩子們落下一節課」。

  「長大後,你就成了我!」多年沒見,丁校長沒想到當年的珞巴族小女生桑姆竟然成為了同校的老師。今年剛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的桑姆返回家鄉,通過墨脫縣組織的教師招聘考試,前些天正式成為達木鄉完小的一名教師。

  師生角色的轉變,讓她感慨萬分。剛開始教課時,作為音樂老師的桑姆走進多媒體聲樂教室,教低年級學生學會了一首《強軍戰歌》。放學後,有不少學生跑過來告訴桑姆,自己長大要當解放軍。今年,學校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進課堂活動,一堂堂生動的教學把愛我中華、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種子埋在了每個孩子心靈深處。

  結束上午的課,桑姆和全校老師一起參加集體宣講,主題是學習貫徹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晚自習後,走在回家的路上,桑姆在電話另一端激動地和記者談著今天的感受:「作為老師,我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我愛老師這個職業,喜歡這些弟弟妹妹們。我一定會為他們的成長成才盡心盡力!」

  山西姑娘馬慧榮是六年級的班主任,學生中有珞巴、門巴、藏、漢等各民族。與孩子們的朝夕相處讓她發現,孩子們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特別強,很多學生因為普通話發音標準還成為了家裡的「小翻譯」。畢業班即將面臨「小升初」,每年達木小學都會選拔畢業生去對口支援的廣州佛山市就讀西藏班。班上的「小學霸」平措則有個更大的夢想——去北京讀大學,想要去北京天安門看升國旗。

  琅琅讀書聲,迴響在山間。六年級的各族學生正在用流利的普通話朗誦課文《少年中國說》,聲音洪亮,充滿自信。「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他們是墨脫的孩子,也是新西藏的明天。未來在他們的腳下,一路繁花,通往新時代更廣闊的天地。

相關焦點

  • 墨脫縣,是中國「最後一個」通路的縣城,猶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墨脫縣隸屬於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林芝市下轄縣。位於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下遊,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麓,是雅魯藏布江進入印度阿薩姆平原前,流經中國境內的最後一個縣,人口只僅僅過萬的邊陲小城,如此一個不顯山露水的地方被著名藏經《甘珠爾》稱為「佛之淨土白馬崗,隱秘聖地最殊勝」,但是大家基本都是因為安妮寶貝的《蓮花》而聽聞墨脫,墨脫一詞在藏語中是花朵的意思,歷史上有『博隅白瑪崗』之稱,意思為隱藏的蓮花,相傳藏傳佛教蓮花生大師傳教時路經此地,看到這裡的地形極似蓮花
  • 西藏林芝有哪些旅遊景點?西藏林芝旅遊攻略
    其西部和西南部分別與拉薩、山南兩地市相連,東部和北部分別與昌都市、那曲地區相連,南部與印度、緬甸兩國接壤。林芝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市政府駐巴宜區八一街道。林芝被稱為西藏的江南,有世界上最深的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被稱為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區位於西藏東南部、拉薩以東,平均海拔3000m。林芝大部地區氣候溼潤,景色宜人,少數民族以門巴族和珞巴族為主。
  • 「雪域江南」、「人間淨地」 人這輩子一定要去趟林芝
    圖為林芝風光。何蓬磊攝  還有一年一度的桃花節,令她名滿天下之餘,獲贊「人間淨地,醉美林芝」。圖為林芝市境內的拉林高等級公路多布特大橋路段被譽為西藏「最美水上公路」。何蓬磊 攝  巴松措湖面碧波蕩漾,周圍松香野花瀰漫,湖心島上有千年古寺措宗寺,景區邊還有中國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的錯高村。
  • 蓮花寶地 - 蓮花寶地_視覺西藏_中國西藏網
    在中國的熱帶地區中,它不同於南海諸島、臺灣、海南島、西雙版納等,墨脫縣堪稱「另類」,它位於北緯29度,比北回歸線高6度,和熱帶區域相去甚遠。墨脫縣熱帶雨林的獨特性,直到19世紀末才被探險家發現。  墨脫縣位於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下遊,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麓,面積3.4萬平方公裡,其地勢北高南低,從海拔7787米的南迦巴瓦峰下降到海拔110米的巴昔卡,垂直高差達7600多米,舉世聞名的世界第一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主體部分就位於境內。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9.5%以上,動植物資源豐富,有「世界動植物博物館」、「世界生物基因庫」之美譽。
  • 西藏林芝墨脫「石鍋之鄉」見聞:幽谷深處升騰新希望
    2018年4月5日一大早,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墨脫縣委宣傳部同志的帶領下,記者一行從縣城驅車往東北方向,前往墨脫縣「上三鄉」的門戶——幫辛鄉。  距縣城68.8公裡的「幫辛」在藏語中意為「平壩子」,以盛產墨脫石鍋而聞名。全鄉平均海拔為1240米,轄7個行政村,地處雅魯藏布大峽谷核心區。
  • 林芝最美的8處秘境,宛如西藏的江南
    這裡美景世界一流來西藏你若未經林芝那將是人生一大憾事靈芝早已不屑於和其它地方比美因為林芝就是天堂的模樣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是是西藏最古老的佛教地址:北起米林縣派鎮大渡卡村,南到墨脫縣巴昔卡村,主體在墨脫縣。尼洋河尼洋河是林芝地區的母親河,河水顏色是深淺各異的綠色,在陽光下流光溢彩,河中綠島縱橫,曲線隨意中又帶著曼妙的韻律,大自然的造化鍾神秀,從不會讓人失望。
  • 林芝有一處天然秘境,風景優美,是電影《阿凡達》的取景地
    西藏是無數人心中嚮往的聖地,而地處東南的林芝則像聖地上一顆熠熠發光的寶石,這裡一年四季溫潤、深林密布,號稱「西藏江南」。來林芝,遊過了雅魯藏布大峽谷,看過了薦南迦巴瓦峰,走過了巴松錯,還有一個地方不能錯過,那裡就是被譽為「天邊的牧場」——南伊溝。
  • 西藏林芝旅遊景區
    林芝稱得上是世界僅存的絕少為人類所涉足的淨土之一,一直是旅遊考察、探險的聖地,同時,這也造成了旅遊交通的不便。 林芝地處藏東南雅魯藏布江下遊,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首府八一鎮位於尼洋河畔,是該地區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主要景區有尼洋河谷經濟區、帕隆藏布江景區。
  • 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民族鄉文化旅遊節開幕
    5月27日,「2020汗德尕特蒙古民族鄉文化旅遊節」在有著萬年前洞穴彩繪巖畫的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民族鄉隆重開幕。  此次文化旅遊節由新疆興宏泰股份有限公司主辦並長期承辦,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民族鄉協辦,旨在展現企業綠色發展成果、促進鄉村「旅遊+生態、文化、體育」四輪齊驅,讓遊客感受差異遊牧文化、體驗魅力民族風情,推動當地文化、體育、旅遊資源產業化發展。
  • 林芝獨特的吃雞方法,石鍋熬煮、菌菇提鮮、搭配涼粉,食客都愛!
    去不了拉薩那種高海拔的地區,不少人會將林芝作為中轉站或者緩衝地,這裡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大多數人都能接受。 林芝風景秀麗,很多地帶被譽為「西藏江南」,有林芝桃花節,有豐富多彩的南伊溝等。還有被譽為西藏西雙版納的墨脫縣和察隅縣底部。
  • 【蓮花秘境】| 晶石述者首款淨化噴霧
    答案是自己找上門的,我將黑碧璽與粉晶擺成十字架的形狀,桌邊蓮花的芳香遊走鼻尖,我知道它們也想加入。一切擺放完整,點燃蠟燭在心中祝禱,邀請水晶的力量進入水中,請求蓮花花仙用蓮花神聖的淨化力量祝福水晶水。水晶水在祭壇上放置一段時間後,我發現水的能量場,變成了金色。
  • 三月想去林芝看桃花,推薦林芝10大桃花聖地,快收藏了吧
    昨天林芝旅發委發布了今年林芝桃花節的時間開幕式時間為3月29日再等一個多月林芝的絕美桃花即將盛開今天,卓瑪整理了一份林芝桃花賞花聖地準備出發的小夥伴請提前查收林芝10大桃花聖地『巴宜區桃花村』1.嘎拉桃花村距巴宜區八一鎮17公裡的嘎拉桃花村是林芝桃花的代表性的村落。巴宜區嘎拉村舉辦的開幕式,你除了能看到巴宜區極具文化歷史的傳統民間舞蹈和桃花仙子T臺秀,還能在密密匝匝的桃林間聞花香,聽花語,拍花景,曬花照。除此之外,你還可以在被譽為巴宜區「十裡畫廊」的尼洋河泛舟感受水上花會的樂趣。
  • 此生必駕318,從林芝至然烏湖,就是一個移動的山水畫廊
    林芝米林機場位於林芝市米林縣境內的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距離林芝首府八鎮約40千米,目前開通有成都、重慶、拉薩、西安、蘭州的航班,機場有大巴往返於市區。裡面至今珍藏著質量上乘的文物精品,如傳說為格薩爾用過的馬鞍和戰刀、八瓣蓮花的金剛像、明清時的唐卡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金屬造像,雕刻精美的經板等,非常珍貴。昌都類烏齊鎮境內,距縣城30千米。
  • 西藏林芝雅魯藏布大峽谷,即將升格5A景區,快來了解下吧
    文化旅遊部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景區,已達到國家5A級旅遊景區標準,擬劃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這個大峽谷北起米林縣派鎮大渡卡村(海拔3000米),經排龍鄉的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南到墨脫縣巴昔卡村(海拔115米,在藏南地區靠近印度阿薩姆邦的地方),主體在墨脫縣。從墨脫縣甘登鄉多卡村往上,一直到米林縣派鎮加拉村,是雅魯藏布大峽谷無人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