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9月,普魯士軍隊在色當一役大敗法軍,接著長驅直入,佔領了法國的阿爾薩斯省。在被攻佔的一所小學裡,一位法國教師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失聲痛哭,就在這最後一課上,還不明白戰敗意味的孩子們悵然若失——這是法國作家都德在小說《最後一課》中描述的場景,而很少有人知道,這些真實的場景就發生在法德邊境小鎮——科爾馬。
漫步在科爾馬的大街小巷,你還會發現,這裡的許多居民都會說德語,一些建築承襲了德國風格,這也使得科爾馬有了一個外號——法德混血兒:它既展示了拉丁民族浪漫纏綿的情懷,又蘊含著日耳曼民族嚴謹勤奮的精神,而在浪漫、獨特的背後,還隱藏著無數關於戰爭的傳奇。
科爾馬仍然保留著16世紀的建築風格——木筋屋,由木材搭建的多面形屋頂,獨特的設計,每棟皆具獨特品味。一座座木屋,使小城充滿著濃鬱的阿爾薩斯風情。一般來說,地處邊境的城鎮都兼有兩國風情,多是因為邊境貿易文化的交流融合所致,但科爾馬的混血,卻是伴隨著戰爭的傷痛而形成的。
可以說,科爾馬的歷史,就是一部德法矛盾的血淚史,也是歐洲歷史社會發展和融合的縮影。幸運的是,隨著戰爭的遠去,民族和文化的融合,給科爾馬留下了令人驚訝的財富,成就了它與眾不同的建築風格和風土人情。倘若你沒有地理概念,將很難辨清自己究竟置身於法國還是德國。
這裡的很多居民還在沿用德語姓氏,保留了各種德國習俗,例如吃飯時應先喝啤酒,再喝葡萄酒;每到聖誕節時,會點上蠟燭,吃烤鵝大餐;不喜歡用白色、黑色或咖啡色的包裝紙裝禮品;過生日不能提前祝賀。
儘管科爾馬飽受戰火的洗禮,數度易主,但其大部分古蹟如今依然完好地矗立在大街小巷。據說在二戰初期,德軍攻入科爾馬後,準備將其摧毀,但眼前的古蹟熠熠生輝,令士兵們望而卻步,都不禁放下了武器,古鎮的建築才得以倖免於難。街巷之間,大部分建築都飽經滄桑,至少有四五百年的歷史,而一些用鵝卵石鋪就的人行道,則建於文藝復興時期。
科爾馬還有一些獨特的建築,雖經百年風雨,卻依然保持著最初的功能。比如那些獨特「木筋屋」,雖然建於16世紀,但如今還作為民居而存在。建造一幢「木筋屋」,相當費力,首先要將粗大的樹木鋸成木條,然後根據建造的規格搭建成木架,每根木條的銜接不用一顆釘子,均用楔子銜接而成。搭好架子後,將泥土與草莖的混合物填充成牆,最後塗上顏料。正因為房屋的主要材料是木頭,所以人們將其稱為「木筋屋」。
人們只知道自由女神像是美利堅的標誌,但鮮有人知道,科爾馬才是自由女神的故鄉。自由女神像的製作者是誕生於科爾馬的雕塑家巴託爾迪,據說,他所塑造的自由女神像,原型是自己的妻子。當時,為慶祝美國獨立戰爭100周年,法國政府準備贈送美國一份禮物,巴託爾迪接到任務後,決定塑造一座象徵自由的塑像。
巴託爾迪於1884年5月完成了自由女神像的製作,整個銅像分成350塊,用了214個包裝箱才運到美國。象徵著自由、反抗暴政的自由女神像,如今雄偉地屹立於美國紐約市的自由島上,而它的原型——科爾馬的自由女神像,正矗立在這座混血小鎮上,感受著浪漫風情。
萊茵河的支流酪赫河從科爾馬鎮內緩緩淌過,宛如姑娘身上的綠色緞帶,在河道兩岸是一排排整齊雅致的小屋,河上小橋靜臥。而每一座橫跨酪赫河的小橋,每一個停靠遊船的碼頭,每一戶臨近河岸的人家,都被裝扮得花團錦簇,凸顯出浪漫的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