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自己來北京工作打拼的第五年了,自己的年紀馬上也要邁進30歲的大門了,這這幾天接到了好幾個爸媽打來的電話,讓自己回老家,工作也都給自己安排好了。其實爸媽心裡也明白,自己在北京遲早會有放下夢想,被現實打敗向現實妥協的時候。
爸媽在電話裡也很給自己面子的,沒有強硬讓自己回去,怕傷害自己的自尊心,只是簡單地說了一句:「如果在北京待不下去了就回來吧,爸媽這邊的工作也給你安排好了。」說實話自己心裡挺難過的,當初信誓旦旦的說自己來北京一定要混出個人樣,如今錢沒賺到多少,工作和事業也沒有起色,逼近了談婚論嫁的年紀,才覺得對於普通人來說,「年輕人一定要去大城市才有翻身的機會」「大城市才有更多的機會」等等這些話都是最大的謊言,對於我們多數人來說,機會多但是輪不到,舞臺大但是自己沒能力和資源。
北漂5年才漸漸發現,當初那些深信不疑的,恰恰欺騙自己最深的。
最近,自己看到了一個問題,問題的提問者是一個剛剛畢業,即將找工作大學生,他問了這麼一個問題:
「剛畢業找工作去大城市打拼還是留在老家小城市發展好?」一個很籠統的答案,居然獲得了幾萬名網友的圍觀和討論,但是後來想想看,其實這也算是正常,因為幾乎每一個人來說,在找工作的時候都會面臨這樣的選擇,尤其是在剛剛走出象牙塔,還沒擺脫迷茫和幼稚,尋找自己第一份工作的時候。
到底是去大城市機會多,還是留在小城市發展好?這一個相當重要的決定。
看到這個問題,自己也結合了自己這幾年的北漂經歷來和大家的分享一下,有的時候可能人生就是這樣,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有一顆不到黃河不死心的心,只有經歷過才懂得現實的殘酷和理想的美好,讓理想照進現實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而你堅信的那些「大城市才能翻身」「大城市機會更多,舞臺更好」這些,對於普通人來說恰恰是難以照進現實的理想,機會再多也與你無關,環境再好你也沒能力和機遇去把握風口,要不然大街上也不會有一抓一大把的創業者。
相信面對上面的問題,80%以上人的回答當然是去大城市好,從北京的流動人口來看,2019年北京常住人口兩千多萬,流動人口七百多萬,每年都有至少四五百萬的外來人口來到北京,就是我們俗稱的北漂,再來看看的房價,北京的最低的房價都在4萬一平米以上。
從歷年北京的平均工資來看,即使大部分都達到了將近萬元的平均月薪,在北京買一套房子也要不吃不喝40年以上,更何況平均工資背後大部分人都是被平均的,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在北京安家置業遙不可及。
都說在自己打拼的地方安家置業,是每一個在外打拼漂泊人的夢想,也算是成功的標準之一,但是為什麼明在北京買房是不可能完成的夢想,很多人還是會選擇死扛下去呢?
因為很多北漂堅信他們能享受到城市發展帶給自己的一切利好和社會福祉,機會多,就業容易,工資高,賺錢的機會和行業風口多,自己就是雷軍口中那個站在風口上的豬。
但是往往越是期待越高,失望越大,因為很大程度上你已經把自己命運交給這座城市了,而不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總是覺得城市能帶給自己什麼,從來不去考慮自己幾斤幾兩。自己當時來北京之前也覺得北京的一切都是為自己準備的,但是等自己真正開始找工作和生活之後,你會發現這座城市所謂工作機會多,舞臺大,根本跟你沒有半點的關係,你拼死拼命才找到一份月薪4000的工作,你還會覺得上面的這些跟你有關係嗎?
住過地下室,吃過一個月方便麵,騎過共享單車,我之所以覺得對於大多數北漂來說,所謂的堅持和夢想只是一種自我欺騙,是因為很多人明明過著自己很大程度上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的生活,這和自己能力有很大的關係。
但是他還覺得自己吃的這些苦,是來這座城市應該接受的,其實吃的這些苦,對於賺錢能力的提升沒有任何幫助。只是在迫於生存的壓力,一種謀生的方式。有一句話叫做既然選擇了來做北漂,就已經做好了吃苦的準備,其實這句話是有失偏頗的。
你以為你來了大城市能闖出自己一番天地,但是現實是工作5年,月薪6000,住著十幾平米的出租屋,你以為賺錢很容易月薪過萬,但是現實是每天都是坐著公司準備的班車,連幾塊錢的打車費都不敢出,你以為能找到心儀的另一半,但是工作和加班讓讓你回家只想倒頭就睡,為了省一點房租,每天多花2-3個小時的時間在上班的路上,說什麼的大城市能拓展自己的視野和認知,但是光光是花在工作路上的時間就佔據了不小的一部分,你根本沒時間去幹什麼所謂增長捷見識的事情,哪怕去幾個繁華的街頭走一走,很多時候的累得只想倒頭就睡。
隱藏在大城市能拓展視野這個美好願景下的現實是,工作的時間成本被大大提高,但是性價比越來越低,有人說可以趁坐地鐵的時間用來讀書自我提升,但請想一想,面對早高峰地鐵,你還有沒有空間騰出你的手機來看都是一個問題。
沒來之前,想的都是這個城市的美好,但是當你真正來了以及工作和生活,甚至想融入這座城市的時候,你會覺得其實大城市讓自己覺得美好的時刻並不多,只有在這座城市夜深人靜的時候,點上一根煙,你才會覺得這個城市的節奏才慢下來,自己也有了喘息的時刻,讓自己真正放鬆下來。
從生活成本上來看,其實大中小城市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成本是相匹配的,大城市雖然工資水平高,但是生活成本也會隨水漲船高。從工資收入上的不同來講,大城市一些高收入行業可能比較多,而且一些高薪的行業沒有收入的天花板,一切都是看能力和價值貢獻,有多少能力拿多少錢。
對於能力一般的人來說,在北京這樣的城市工作,想要存下一點錢來,是必然會大大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的,這是毫無疑問的,久而久之,為了能省出更多的錢,我們開始想法設法去降低自己的開支,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而不去想怎麼去提高自己的收入,就這樣大家所謂的窮人思維就誕生了。
但是實際上這確實是大多數北漂的常態,節省開支是自己能掌控的,但是提高收入很大程度上不能由自己決定。
再來說說大城市所謂的機會和各種各樣優越的條件,一個人成功的標準是什麼?絕不僅僅是因為有錢這麼簡單,大家都知道去北京這樣的城市,都是奔著機會和舞臺去的,但是具體真的讓你說北京能帶給自己什麼機會,我相信很多人是回答不出來的。大城市的營商和創業環境好,成本低,也是行業風口最先出現的地方。但是即仔細大想一想,即使是這樣,北京最不缺的就是創業者,走在大街上都是一群談夢想一夜暴富的創業者,這裡雖然環境好,但是無形的競爭比你想像更激烈。
有人說在小城市待著沒出息,其實小城市和大城市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行業發展和社會需求上,不是小城市沒有需求,而是沒有被發掘出來,為什麼很多新行業試點都選擇一線城市,因為這裡行業發展快,經濟好,需求多元化,其實就是在拿大城市試錯,即使錯了自身的發展也能承擔這個錯誤。大城市就好比走在前面的人,雖然能吃到行業紅利,但是那也僅僅局限於走在最前面的一小部分人。有人覺得必須要在大城市才能創業成功,其實小城市也同樣有很多機會,最重要的是把需求和客戶進行精準對接,在哪裡都賺到錢。
大城市靠能力,小城市靠人脈?
北漂5年,讓自己完全顛覆了對於這句話的認知,對於那些成功的人,站在金字塔點頂端的人來說,人脈和能力從來都不是相互獨立的,在大城市不是只有能力就能混得很好,在小城市也不是只有人脈才能生存,哪個人的成功是不需要能力和人脈兩者兼得的?為什麼硬要把他們區分開呢?
能力靠積累,人脈也需要積累,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對於多數普通人來說,我們並不能用其中一個因素就去斷定在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好。成功的背後永遠不單單是一個因素的在起決定性作用,往往是能力,人脈,資源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你有這樣的認知的話,其實在哪個城市發展,並不影響你賺錢。
之前看到過京東劉強東的一則報導,劉強東說:
「自從自己當上了京東的掌門人,以為自己接觸到了很多社會的名流,但是現在看來一點用都沒有。」
你看,即使你自認為有了很強大的人脈,最終可能是毫無用處的,所以不要用單一的因素去決定你在一個城市的發展和成功與否。
如今,每年依舊會有幾百萬的年輕人成為新的北漂一族,我不反對這個行為,但是想對即將北漂或者準備北漂的年輕人說幾句:
「對於城市的期待不要太高,不要期望城市能帶給你什麼,你要關注的是自己能帶給自己什麼。」
「少看一些毒雞湯,雖然能讓你短時間打雞血,但是放下手機你還是得回歸現實,你來北京是來賺錢和存錢的,如果這兩樣在你的預期時間內沒有實現,那就早早做好;離開的打算,離開並不是一種失敗,更是一種智者的選擇。」
「盡一切可能去提高自己的賺錢能力,不然你對不起的只有你承受的那些苦難,還有當初你認為對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