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編很高興又一次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是萬壽菊,希望大家能夠學到三農的一些知識。萬壽菊,每逢重陽節前後,萬壽菊就普遍盛開了。它的植株高約尺許,羽狀複葉,有明顯裂齒,花梗分布很密,花冠呈半球形,海片相互疊接,顯得勻稱端莊。花色大多以金黃為基調,淺的奶黃,深的橙黃。有的大如杯口,有的細如棗子。每棵常開花三四十朵,多的達100多朵。法國有個稱為「孔雀草」的新品種,其顏色由青銅與橙黃所組成,很像孔雀羽毛上的鳳眼,觀賞價值很高。
我國民間對萬壽菊非常好感,常把它視為「金光璀燦」的象徵。 萬壽菊為菊科草本植物、生命力很強,比普通菊花粗生得多。舉凡地栽或盆裁都生長壯旺。福花般可擺設三四十天,切花也可瓶插七八天。在嶺南地區除夏天外其它季節皆可栽培。不論置於何處,都可增進熱烈和明朗的氣氛放世界各國的公共場所均用來美化環境,尤其是禮堂、展場、賓館、高店擺設最多。各地城鄉的家居也普遍用來裝點客廳,藉以增添人間春色。萬壽菊的來歷曾有-段趣聞。
相傳在500多年前有位西班牙的軍官去到墨西哥,偶爾在郊外發現了萬壽菊的野花,他覺得非常可愛,於是就把種子帶回歐洲。當時許多人看見它開的全是金色的花朵,因而用來供奉在聖母瑪利亞的像前。按英文起名為Mary's Gold,即意為「金色的瑪利亞」。到16世紀中葉最早傳到華南,當時人們不知其名。由於它的花和葉都有股臭青的異味, 只好隨便稱之為「瓣臭菊」。 嗣後,據說有個縣大人60壽辰,管家為了增添氣氛,遂在大門口擺上兩列盆花,頓時黃綠交輝,耀眼異常,縣官大喜。
問道:「這是何花?」管家答日:「是瓣臭菊」。誰料縣官聽錯了,說「啊,是萬壽菊,好呀,好呀!」管家連忙恭維道:「對,對,祝老爺萬壽無疆!」從此,萬壽菊之名便不脛而走。清代陳扶搖所撰寫的《花鏡》-書中, 正式寫上了「萬壽菊」的芳名。本來,萬壽菊屬於古老的傳統名花。何以現今人們把它視為新潮花棄呢,原因是昔日的萬壽菊品種相當單調,大多是直接種於地上的高杆品種,株高常達70釐米以上。近年來經過專家的改良,先後選育了許多適合小盆栽種的矮杆品種。有的一棵只開 一朵大花,稱為「獨頭菊」,有的每棵只見花不見葉,稱為「滿盆金」。
類似這些新秀最適合家庭清供。另一個原因是當今亞洲許多國家都著力提倡尊老愛幼,因此萬壽菊便正好跟上時代的步伐了.萬壽菊喜歡在氣候溫暖,陽光充足的環境生長,既能耐早,也能抗寒,但它畏怕高溫酷熱和陰雨多溼的天氣。各地對其繁殖大多以播種為主,用苗床育苗移植。也可進行扦插擴種。
大約定植後100天左右就會開花。花謝之後枝葉很快枯愛,故大多作為一- 年生草本裁培。每年花期約在9月至翌年3月常與秋箱同時競放。據花農的經驗,對萬壽有施用腐熟的花生麩溶液做肥料,最能促進它生長壯旺和多開靚花。它它對病蟲害的抗性較強。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必噴射農藥防治。看完小編的文章,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嗎?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多多給小編留言吧,謝謝大家的觀看,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