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65%的受訪韓國民眾認為,文在寅政府的經濟政策「看不到可視成果」,其中75%的受訪韓國民眾認為「韓國社會財富分配不均」
歲末年初之際,首爾迎來了這個冬天的最強寒潮。
「下雪了,怎麼能沒有炸雞和啤酒。」冬日帶火了炸雞生意,但炸雞店這類遍布首爾市街頭小鋪子的老闆們卻笑不出來。
在廣津區漢江公園周邊運營炸雞店的張先生,剛剛決定裁掉自身店鋪的唯一一名打工生,讓他剛剛大學畢業的女兒到炸雞店幫忙。
張先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賣掉一隻炸雞,最多能夠留下8%~10%作為利潤,而2019年的最低時薪還要繼續上漲10%。「人工費的進一步快速上漲,對於大企業也許影響並不大,但對於我們這種中小型工商戶的運營,可以說已有傷筋動骨的影響。」
不湊巧,張先生的女兒去年於名牌大學畢業,但是她的求職過程並不順利,要等今年再做打算,無奈之下決定在父親的店裡幫把手。
韓國經濟研究院近期的一項民調顯示,有70.9%的受訪者對2019年韓國經濟前景持悲觀態度,持樂觀態度的受訪者僅佔11.4%。
在1月2日的新年致辭全文中,韓國總統文在寅共提及27次「經濟」、13次「創新」和6次「就業崗位」。經濟成為貫穿致辭的重要內容。
遠水解不了近渴。對於許多韓國民眾和企業來講,如何熬過這個「寒冬」才最為迫切。
輩分分歧與經濟鴻溝
1月2日,文在寅在韓國中小企業聯合會舉行新年團拜會,並發布新年致辭。
文在寅表示,在過去的一年,韓國經濟面臨了重大的挑戰,其中包括經濟成長率的低下、分配的不均勻及內需與出口之間的不平衡,韓國經濟正在經歷著結構性和基調的大變化。
韓國高麗大學政經學院教授李國憲認為,本次年度致辭全程都圍繞著「經濟」二字,主要體現了文在寅政府對於現有韓國經濟狀況的擔憂;另一方面也體現韓國民眾對於經濟問題的不滿,已經使文在寅政府有所緊張。
韓國民調機構RealMeter進行的最新民調數據顯示,文在寅的執政支持率為47.9%。雖然在新年致辭發布後,支持率相較上一周略有回升,但仍然未能漲到50%以上。而該調查同時顯示,有65%的受訪韓國民眾認為,文在寅政府的經濟政策「看不到可視成果」,其中75%的受訪韓國民眾認為「韓國社會財富分配不均」。
根據韓國銀行(即韓國央行)數據,2018年第三季度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為3.1%,相較上一季度增長僅0.6%。而韓國現代經濟研究所在一份報告中指出,2019年韓國的GDP增長率將保持在2.2%~2.4%左右,相較前一年有下跌的態勢。
另據韓國銀行統計,2018年10月韓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為99,同比下降一個點,延續了自2017年12月以來的頹勢。
像張先生這樣的許多普通韓國民眾,所面臨的境遇更感冰冷。
張先生的女兒去年畢業於高麗大學傳媒學系。但畢業於名牌學府的她,卻同樣面臨著就業的困局。她曾先後向韓國三大電視臺在內的多個傳媒公司投簡歷,但最終全部落榜。而錯過招聘季的她,只能在家裡一邊幫著父親炸雞,一邊準備公務員考試。
張先生的前半生景況可算是韓國經濟的縮影。上世紀70年代以來,韓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62年的87美元增至1996年的10548美元,創造了「漢江奇蹟」。然而,隨著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所導致的裁員潮,有許多如他一樣的職場人拿著公司提供的補償,在缺乏技術的情況下選擇了創業炸雞店,做起了個體工商戶。
然而,隨著韓國出生率的下降及內需不振的影響,個體工商戶在經歷了短暫黃金期以後,迅速進入衰落,「我的朋友中,只有我一個人還在堅持做炸雞店,但也不知道能夠堅持到什麼時候了。」張先生感嘆道。
韓國就業網站「AlbaCall」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有92.7%的個體工商戶回答稱,2019年即將提升的最低薪資將影響其經營:其中17%的店主表示將考慮裁減現有打工生,而7%的店主甚至考慮將關閉自有店鋪。
首爾市政府大資料庫的數據也顯示,僅首爾一個城市,一年便有24000家個體工商戶店關閉。
該網站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相較於2018年初的同一組調查結果,最低薪資大幅度提升對於個體工商戶的影響有增大的趨勢,僅表示裁減打工生的店主就提高了近7%,「尤其是近兩年內,政府提高最低薪資的幅度達29.1%。在內需形勢仍舊低迷的現狀下,大幅度提高個體工商戶的人力成本,打擊了該群體民眾的積極性。」
10月是韓國的傳統招聘季。2018年10月,韓國就業人口共計2709萬人,相較上年同期僅增加6.4萬人。這是自2013年以來10月淨增就業人口首次少於10萬。其中,選擇「放棄求職活動」的年輕人相較於上年同期增加了4.7萬人,更是達到相關統計開始以來的最高值。
一系列的民生矛盾,使「輩分分歧」一詞成為了韓國社會的關鍵詞。韓國韓信大學社會政策研究員李在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原本輩分分歧還是主要在政治傾向等方向出現,但隨著內需的持續不振,以打工族、就業者為代表的青年一代和企業家、個體工商戶為主的中老年一代在其他問題上的分歧也在逐步明顯。
支柱製造業的危機
韓國經濟被其國內輿論稱之為「危機」的背後,還有來自韓國支柱產業製造業所面臨的尷尬,而這也被韓國專家稱之為「最根本的危機」;尤其是,對於韓國經濟的兩張王牌——電子和汽車製造業的從業者來講,2018年無疑是艱難的。
上月中旬,韓國現代汽車集團(下稱「現代汽車」)發布了一份「災難性的財報」。根據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現代汽車於2018年第三季度(7~9月)的銷售額為24.4337萬億韓元(約合1504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1.0%、環比下降1.1%;淨利潤為3060億韓元,同比下降67.4%、環比下降62.3%。
對於這份財報,一位韓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協會的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僅在數個月內,已經有多個上下遊供應鏈廠家考慮是否要宣布破產。現代汽車不得不發布一份高達1000億韓元的支援措施,更進一步表示將開發符合汽車「新四化」戰略的車輛,以突破原有市場的局限性。
同時,據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Analytics的數據,2018年第三季度三星在中國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僅為60萬部,市場份額僅為0.7%;而僅僅五年前的2013年,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份額佔比將近20%。
作為支撐韓國電子產業的重器,半導體市場的展望也並不明朗。截至2018年底,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兩大韓系製造商在2018年的全球市場佔有率為74.6%,且兩家公司的營業利潤率均超過50%。
不過,李國憲認為,雖然以晶片為代表的半導體市場的價格,仍然維持在高位,為三星、SK海力士等企業提供支撐,但一方面DRAM的需求在不斷下降,同時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增長率放緩,以及來自中國等競爭企業的挑戰,都在為2019年韓系企業的活躍蒙上一層陰影。
韓國創新企業協會名譽會長、韓國晶片裝備企業周星工程CEO黃喆周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隨著中國技術力量的增長與兩國戰略性產業的重合,兩國的更多產品將在國際市場上正式開展競爭,這是很難避免的事情。「兩國仍然會在全球產業鏈的分工當中,擁有自身所具有優勢的產業,這也將成為中韓兩國產業的合作基點。」
據韓國產業通商部統計,去年1~11月韓中貿易額為2473億美元,同比增長13.7%,韓中貿易額佔韓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四分之一,較韓美貿易額高出一倍以上。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責任編輯:DF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