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完形填空是各位考生很早就接觸過的一類題型,也同樣因為其題目量大,考察知識點多,單題得分率低等特點,使得同學對其總有些許忌憚,從而導致考生對於完形填空的普遍不重視,出現「完形,完形,做完就行」的「雞肋」心態,完形填空的作答也往往是放在所有題目的末尾,當時間不夠時便胡亂寫幾個答案。我們承認,完形填空的確是考察考生綜合素質的一類題型,在每年的考研英語中得分偏低。但完形真的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難嗎?它的出題要點到底在哪兒?離考試還有幾個月的時間,我們應該如何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呢?上述,即是本文即將解決的問題。
一、考生常犯的幾類錯誤
首當其衝便是頻繁使用語感做題。很多同學認為有些題目做對了是不需要理由的,因為讀起來順口,「感覺」這就是對的。不可否認,語感在整個英語學習體系上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做題中也直接或間接有所體現。但對於考研完形填空,這個嚴重依賴於知識點考核和邏輯判斷能力的考試形式,語感就顯得主觀性太強了,而主觀的事物是無法用客觀依據來評判的。再者,每個人的英語水平多少有些差異,同樣在會語感中表現出來。一些題目,有的同學憑感覺認為是A,但肯定也有同學認為是B,所以我們做題的依據只能說建立在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和嚴密的邏輯分析推導之上。
其次是用英語問題的中文思維。大家生活在中文環境中,一直接受母語薰陶,很容易在英語做題中遇到母語幹擾的問題。而考研完形中恰恰有這一類的題目是專門為這一問題而設置的。例如2000年關於農民生產的第45題:
•••and obtain chemical fertilizers to 45 the soil。
45.[A]enhance [B]mix [C]feed [D]raise
很顯然,這裡應該填一個關於「施肥」的動詞。當年很多同學選擇的是B「混合」。不難想像,這些同學想當然地用中文分析,認為買來了化肥撒到土壤裡和一和、攪拌一下就是「施肥」了。殊不知這一中文形象的動作老外是無法理解的,何況mix還存在和with的搭配問題。
最後是缺少全局觀念。在考生們以往接觸到的完形試題中,沒有比考研完形填空更加注重上下文邏輯關係了。相對於以前考研英語中被淘汰的選詞填空,當今的完形填空除了注重詞彙的精確辨析與固定搭配,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句與句,段與段,乃至一個空和全文指向的邏輯關係,即每一題的選擇必定和其他的已知信息相關聯,通過已知信息求解未知信息,這就是考研完形的精細所在,答案有且唯一。如果僅僅通過空前空後的有限信息去判斷選項,就犯了「鼠目寸光」的大忌。相反,做題時的「瞻前顧後」則是考生考前需要鍛鍊的必備素質
二、線索點的分布
既然考研完形的基本出題原理是由已知信息求解未知信息,是否題目中的每個空和全篇都有聯繫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為了使我們的做題更有效率,在10-15分鐘裡完成對一篇240-280詞文章的精讀,我們就必須要了解到考研完形填空相對於每一題的線索點都分布在哪兒,在有限的時間裡閱讀有效的內容。
1、 在本句中 即單單通過本句所給出的已知信息就能判定選項,如2003年關於青少年教育的文章中的第30題
A variety of small club can provide 30 opportunities for leadership, as well as for practice in successful 31 dynamics。
30. [A] durable [B]excessive [C] surplus [D] multiple
31. [A] group [B] individual [C]personnel [D] corporation
首先我們可以確定30題要填入一個形容詞去修飾opportunities。但可以修飾「機會」的形容詞很多,如果光憑語感,哪個都有一定的道理。由於文章在30題沒有提到這方面內容,所以30題的信息點必定在本句或者後面。而我們看到a variety of這個詞組表示多種多樣的、若干不同的,結合句意:多種多樣的小俱樂部可以提供 的機會。顯然跟「多」有關。D選項multiple「多樣的」更符合。A)「持久的」和C)「過剩的」不符合文意與邏輯,B)「過分的」犯了感情色彩不一致的毛病。
2、 在上下句中 即通過上下句的邏輯關係推斷以及對應結構作答。這裡的上下句也同時包括上半句和下半句。例如1999年關於工業生產安全的文章中的第43題
When the work is well done, a 43 of accident-free operations is established 44 time lost due to injuries is kept at a minimum。
43. [A] regulation [B] climate [C] circumstance [D] requirement
44. [A] where [B] how [C] what [D] unless
這裡我們要注意,當分為上下半句的句子出題時,那個沒有出題的半句絕大多數情況就是線索點的來源,需要我們加以重視。43題處於下半句,而上半句是when引導的一個從句,看似是時間狀語從句,但我們深究一下,這裡的when強調的不是時間,而是有條件的意味,所以這是個條件狀語從句。既然有了條件關係,43題的後半句則必須要緊密依賴於這個條件而存在。結合文意「只有當工作完成得很好,一個無操作事故的 就被建立起來」。A) 「規章制度」和D)「要求」屬於有諸多人為因素參與的動作,依賴於人,而不依賴於一個客觀事實「work is well done」,所以不選。而B)「氣候」可以引申為「氛圍」,它是客觀的、緊密依賴於上半句而存在的。故選。
3、在整個意群、整個段落、整篇文章中 這對考生就是一個更高的要求。需要考生著眼全篇把握邏輯關係和文章主旨。例如2002年關於社會發展的文章中的第21題
Yet much has happened 21.
21.[A]between [B]before [C]since [D]later
關於這道題,當年全國有42%的考生選擇D),不能不讓我們猜想這是語感惹的禍。本句很短,而且又是出在第一題,如果你只關注句子本身,顯然線索點幾乎沒有,那我們必然要跟文章所述的內容,最起碼要跟本段所述內容相連接。文章首句「人們通常會去比較20世紀和15、16世紀的異同」,而在21題後面用了接近本段2/3的內容一直在談19世紀發生的很多變化。細心你的肯定會發現,19世紀發生的這麼多事,正好是位於首句中兩段時間點之間,結合文意「很多事情發生了」,顯然,是在20世紀和15、16世紀之間,故選擇A選項。這一題告訴我們當發現句子前後信息點太少時,不妨先把問題擱置,讓眼光放得更遠。同時,數字信息在考研完形中的地位也通過本題得以展現,同學們在做題中務必注意數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