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達人羅平釗的綠色生活:
同龜為友,與鳥相知
羅平釗
羅平釗拍的鳥。
大大小小的水池,數以百計的水龜和半水龜,加上鬱鬱蔥蔥的各類綠植,成都年輕攝影師羅平釗家中的露臺宛如一個迷你版侏羅紀公園,雖然只有五平方米,但他卻把空間發揮到了極致。羅平釗大學畢業後本是從事汽車塗裝工作,卻因為對觀鳥的熱愛與痴迷,毅然投身於自然環保紀錄片的拍攝。他從小就與龜為伴,現在則飼養了很多在野外已幾近滅絕的中國珍稀閉殼龜,每年繁殖出的龜苗能輕鬆創收數十萬元。34歲的羅平釗人生經歷宛如他家這個小小世外桃源,緊湊豐饒且綠色環保。
從小痴迷養龜 人生第一桶金賺了20萬
成都青石橋最早是一個傳統的水產集散地,這裡能買到觀賞魚、龜、蛇、蜥蜴等各類異寵。對動物有著天然熱愛的羅平釗小小年紀就是青石橋的常客,經常逛市場的他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為他和龜的不解之緣埋下了伏筆。五六歲時,羅平釗擁有了第一隻龜,「那是一隻在我國分布極廣、很常見的草龜,又名烏龜。」小羅平釗將這隻烏龜同他抓來的小魚、小青蛙養在一起。勤於觀察的他發現小烏龜會吃掉那些小動物,由此他認識到烏龜其實是雜食動物,而那隻龜也就這樣存活了下來,陪伴羅平釗走過了整整二十年的歲月。1999年,讀初中的羅平釗對龜類飼養的「癮」越來越大。千禧年過後,羅平釗開始通過網際網路學習如何鑑別各種龜,了解龜類的分布情況。從那時起,他真正認識到中國閉殼龜的獨特魅力:數量稀少、形態特殊、中國獨有。「當時就喜歡上了國產閉殼龜,可是它們的價格太貴了,我根本買不起。」羅平釗說。2003年,羅平釗用積攢了十多年的壓歲錢購入一隻時價3000元的黑頸烏龜。這種龜原產於廣東,在2010年時,被廣東龜商炒出了天價。羅平釗以20萬元的價格將黑頸龜賣出,掘得了第一桶金。隨後,他果斷買回十隻百色閉殼龜龜苗。九年過去,當年購入的那批龜寶寶已「為人父母」,而羅平釗也以此建立起成都最大規模的百色閉殼龜飼養繁育種群。除此之外,羅平釗家中的金頭閉殼龜、潘氏閉殼龜、黃額閉殼龜、日本地龜、星點水龜、東部箱龜、木雕水龜等各類人工種龜、龜苗,大大小小加起來已達100多隻。羅平釗於2014年辦理了馴養繁殖許可證和經營利用許可證。他表示,只有通過辦理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有效證件,進行馴養繁殖、經營利用,才能做到合規合法。「因為沒有辦法完全甄別人工養殖龜和野生龜,只能通過辦證對龜的來源做一個保證。」
大學「不務正業」 拍到中國特有鳥類
2004年,羅平釗考入四川大學。在大學期間,他接觸到了觀鳥,成為成都觀鳥協會的首批會員。因為從小就對動物感興趣,羅平釗曾養過鸚鵡等鳥類,在通過觀鳥協會的正面教育和科學引導後,他對籠養鳥的養殖形式產生了全新認識,「鳥對活動空間要求很大,是一種嚮往自由的生物。如果用籠子養出來的話,其實是一種病態的美。並且養在籠裡的鳥,和你用望遠鏡在野外看到的野生鳥的美是完全不一樣的」。羅平釗從小就喜歡拿著家裡的傻瓜相機去動物園拍動物。大學時,他有了更多時間觀鳥、拍鳥。為了更好地拍鳥,羅平釗添置了不少專業攝影設備。那時,他去生命科學學院旁聽動物課程的時間比在本學院呆的時間還長,川大望江校區成了他定期打卡的地方,「這是個非常好的觀測春秋兩季小型鳥遷徙的觀測點,有些非常珍稀的鳥在野外都看不到,在春秋兩季卻有機會在這裡觀測到。」羅平釗笑著說。羅平釗至今記憶猶新,2006年的春季鳥類過境期,基本只有他一人每天待在望江校區對鳥類遷徙進行觀測。有一種叫黑喉歌鴝的鳥,是中國特有鳥類,有在秦嶺、川北一帶繁殖的記錄。可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有過一次觀測記錄後,這種鳥就「失聯」了。再一次被世人捕捉到它的身影,就是20年後的川大望江校區。而羅平釗,正是那一批最先拍到黑喉歌鴝的幸運者之一。
勇敢跨界創業 成環保紀錄片攝影師
2008年,大學畢業的羅平釗,被招入豐田汽車從事車漆噴塗研發工作。當了五六年的上班族後,生性自由的羅平釗無法忍受這種朝九晚五的工作,於是他毅然辭職,和幾個拍攝生物多樣性和景觀攝影的朋友成立了名為「西南山地」的影像工作室。每到鳥類遷徙期,他們就背著攝影器材奔赴山野,拍下大量珍稀鳥類的照片和影像資料。羅平釗說:「數碼時代的來臨和多媒體的發展,讓國內環保紀錄片行業井噴式發展。而數碼攝像器材的科技含量也逐年提升,網上出現了一大批以前難得一見的野生物種影像記錄,這給我們帶來很大契機。」由此,羅平釗和朋友從最開始的小圈子內的愛好,最後發展成為一個品牌,2016年他們註冊了公司,正式拍攝四川本土的各種自然類紀錄片。目前,羅平釗是西南山地團隊的首席鳥類攝影師。2006年的大學暑假,羅平釗曾在西藏拍了整整兩個月鳥,那時只是愛好,而成立公司後,他把愛好變成了工作,這對羅平釗而言是最幸福的事情。如今,這個由環保人士、攝影達人、動物學家組成的創業團隊已進入成熟的商業化運作模式,在自然保護紀錄片創作方面成績斐然。之前,西南山地和貢嘎山自然保護區合作拍攝的《蜀山之王》獲得了全國優秀紀錄片獎,後又完成了《唐家河歐亞水獺庇護所》等紀錄片的拍攝。該公司的籤約攝影師、科學顧問王剴最近還發現了產於四川攀枝花的蜥蜴新種,關於該蜥蜴的分類學論文在《動物學研究》雜誌發表後在學界引起不小轟動。王剴將此蜥蜴命名為「山地龍蜥」,以表彰西南山地為橫斷山自然攝影和保護做出的貢獻。羅平釗認為,自己和小夥伴們能在這幾年取得一些成就,「最大原因是大家對這個事業很有情懷,把這些瀕危野生動物拍攝下來展示給公眾,是對它們的一種科學宣傳,也有很大的公益成份在內,這樣能激發大眾尤其是小朋友對大自然和野生動物的認識與關注,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羅平釗每次進山拍攝,少則四五天,多則半個月。櫛風沐雨風餐露宿,雖然很辛苦,但他說:「做一個好的片子出來,讓大家身臨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生機勃發,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再累都無所謂。」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實習生 曾玉嬌
讓青春力量激蕩,讓青春正氣昂揚。封面新聞長期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你心中的新青年」人選。哪些向前奔跑的身影曾感動過你?快來給我們推薦吧!
推薦方式
歡迎通過封面新聞APP的爆料平臺,推薦你心目中能夠代表中國力量的新青年;與此同時,也可以在封面新聞微博、微信等平臺的相關稿件下方留言,歡迎向我們推薦。
推薦標準
①年輕:14-40周歲②正能量: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③責任感:遵紀守法,品德高尚,甘於奉獻④創新力:勤於學習,善於創造⑤引領風潮:在本職崗位上取得突出成績,具有良好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