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寶園》,一群智慧媽媽陪著寶長大,沒有華麗的句子,和你分享生活中育兒的故事!歡迎大家一起探討!當媽那些事兒
一提起孩子,媽媽們總有說不完的話題。逛一圈小區,總能聽到各種關於孩子的,或令人捧腹大笑的趣事,或調皮搗蛋的煩心事……
「我兒子這幾天也不知怎麼了,突然『性情大變』。只要小手一拿到東西就徑直往地上扔。坐在餐椅吃一頓飯,不知道要彎多少次腰給他撿玩具,每次餵完飯,累得我腰酸背疼的。」
「我女兒也是,早上還把我最心愛的花瓶給摔破了。幸好她沒受傷!我婆婆說她『欠教育』,怪我太寵她了,氣得我……」
「我兒子是天天扯著嗓子喊,我老公老嫌他煩,說吵得他頭疼,不知道孩子整天在瞎鬧騰什麼,怎麼脾氣那麼差。每次我兒子一尖叫,他都要兇孩子、吼孩子,讓他安靜。為此我都和他吵了好幾次架,說小孩子都這樣的。他還不信,說別人家就不會。」
「我家寶寶是一出門就各種喊各種尖叫,興奮得手舞足蹈的。有時帶他出門買個菜,在大廳等電梯,都怕他會吵到鄰居,怎麼制止都沒用。」
……
在發育的過程中,孩子會出現一些像敲東西、扔東西、愛尖叫、喜歡開關門,或開箱倒櫃等等的「小毛病」。相信不少媽媽,為此煩惱不已:一不留神,自家娃不是磕碰到,就是扔東西砸到自己,或者把剛收拾好的屋子,再次弄得亂七八糟。
這麼小的孩子,說也不聽,打也不行,罵也沒用,完全拿他沒轍,只能任勞任怨跟在他屁股後面,收拾「殘局」。
媽媽們覺得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很正常,選擇了「縱容」;其他家人卻認為孩子太調皮了,現在不管教,以後還了得。意見相左,就容易引發家庭矛盾。
爭執之下,媽媽也講不出什麼道理去說服家裡人不要管。慢慢的,自己心裡也開始犯嘀咕:這「壞毛病」,難道是自己教育方式出了問題,還是孩子哪裡發育不到位?
其實,不用懷疑,也不用驚慌,孩子發育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壞毛病」,可以縱容不管!
一般6個月開始,寶寶手部更靈活,抓握能力提高,他可以成功抓,成功放。剛學會這一新技能,寶寶很開心,就會反覆進行抓握、扔掉的動作。家裡有些老人一看見孩子扔東西,要麼索性不幫孩子撿,任由孩子哭鬧;要麼粗暴制止,責罵孩子太調皮。
其實,這也是寶寶感知世界的新途徑。寶寶通過丟東西,聽東西落地的聲音,體驗不同物體的不同屬性。譬如,一本書扔下去,和一個玩具或一塊石頭,同樣都會發出聲音,但響聲竟不同。
這一行為,會一直持續到3歲左右。從最開始的無意識地扔,到10個月後有意識地扔任何抓到的東西,再到2歲開始將扔東西當做一種好玩的遊戲。
如果寶寶把東西扔下,並哈哈大笑,表現得特別興奮,媽媽可以抓住時機,陪寶寶玩扔東西的親子遊戲。遊戲過程中,媽媽可以模擬不同物體落地聲,給寶寶描述是什麼掉下去了,並藉此告訴寶寶千萬不可以扔易碎的物品。
在這種積極的互動過程中,不僅能教會孩子辨識物品的材質,而且有助於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也有助於孩子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所以,當寶寶開始熱衷於扔東西時,不要急著訓斥他,去糾正他的行為!
為他準備一些可以扔的物品,如,海洋球、積木、玩具車等不同形狀、質地、大小的東西,並準備一個收納桶,引導孩子將東西扔進裡面。這樣,既不壓抑孩子的天性,又能避免收拾的勞累,鍛鍊孩子收納整理能力。
或許在某個尋常的早上,你家寶寶突然一聲尖叫,你以為他怎麼了,趕忙跑過去瞧瞧,結果看到他正專心地擺弄玩具,頭都不抬一下。只有你在一旁想七想八,各種擔心猜測,這是怎麼回事?
3-9個月的寶寶開始懂得發出聲音,經常無緣無故尖叫。有些家長會制止孩子尖叫。其實這是他練習發聲的一種方式。
當孩子看到感興趣的東西,或者即將出去戶外活動時,可能會興奮地發出咯咯的尖叫聲。
他聽到自己的笑聲後,又覺得很特別,很有趣。咿咿呀呀發聲時,又扯著嗓子尖叫起來。
此時,他就會發現,自己原來可以控制自己的聲音,能咿咿呀呀、喃喃自語,也能興奮的大聲尖叫。這讓小小的他覺得很驕傲,三不五時就想尖叫幾聲,耍耍威風。
但有時候孩子的尖叫,只是因為太無聊。爸爸媽媽忙著做其他事情,卻忽略了寶寶,他會通過尖叫的方式,來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
針對這一情況,爸爸媽媽應給足寶寶愛與陪伴。只要寶寶醒著,爸爸媽媽就別一直玩手機,專心陪寶寶玩,說話、唱歌、搭積木等等。或者帶寶寶出去散步,讓他看點新鮮玩意,來排遣無聊。
對於寶寶而言,家裡的一切東西都很新奇。不會爬不會走時,只能遠遠看著,不能用手去觸摸。等到會爬、會站、會走時,就想著這摸摸那玩玩,四處翻箱倒櫃。
而門是寶寶最容易觸碰到的東西,一開一關的很好玩,更會激發寶寶的興趣和好奇心。因此,寶寶愛開門關門很正常,不過是覺得新奇罷了。
1歲左右的寶寶除了貪玩,好奇心也很旺盛。很多媽媽因怕寶寶受傷,總跟在身後喊「不能」,橫加幹涉。
其實,這並不利於寶寶成長,會阻礙寶寶探索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也會令寶寶變得膽小怯懦。
此外,媽媽們越是阻止,寶寶的好奇心就會越重,時時惦記著「開關門」,等媽媽走開就立馬跑去玩,這樣反而加大了安全隱患。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媽媽可以寶寶玩個夠。這樣寶寶就不會一直好奇門為什麼能開開合合了,好奇心一被滿足,寶寶對「玩門」這件事,也就失去了興趣。
一脫掉尿布,有些寶寶的小手就會去摸著JJ,一邊摸一邊咯咯笑。媽媽總會伸手去制止,對孩子說「羞羞哦~」。
其實,寶寶通過探索自己的私處,開始了「性」認識的第一課。
媽媽們看到孩子摸自己私處時,不需要制止,也不要露出吃驚或者難為情的表情,更不要生氣命令「不許這樣」,保持平常心就好了。
一方面,孩子很敏感,能感受到你的細微情緒,像這樣負面的反應會影響孩子對「性」的探索和認識;另一方面,對於孩子而言,私處和鼻子、眼睛這些器官並沒有什麼不同。
我們可以像介紹身體的其他部位那樣,告訴他:「這是寶寶的小JJ,不能給別人摸哦~」
接著摸摸他的耳朵說:「這是寶寶的小耳朵」,再捏捏他的鼻子說:「這是寶寶的鼻子」……以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探索自己的身體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同時幫他認識自己身體的各部位。
也可以通過玩遊戲或玩具等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從十月懷胎,到分娩育兒,晉升為媽媽的我們,在帶娃的路上,猶如打怪通關,每天睜開眼睛,都是一個新的挑戰的開始,總有未知的難題在等待著我們解決。
這個小小人兒,從襁褓裡的嗷嗷待哺,到翻床打滾,再到能坐會爬,最後滿屋子亂跑亂搬……我們既為他的新變化而歡欣鼓舞,又因為他出現我們難以理解的行為而苦惱。
愛把東西放進嘴裡,愛東敲敲西敲敲,愛用頭撞牆撞門,愛踮起腳尖走路……一個「小毛病」接著一個「小毛病」來,我們總懷著忐忑的心情,觀察著、思考著,需不需要阻止。
父母要擺正心態來看待,不用太擔心,過陣子這種現象會自然消失,不要急著糾正孩子,更不要過於關注。這不過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裡程碑。
請放下焦慮,從容應對,讓我們更好地陪伴寶寶成長!
互動話題:你家孩子有這些「壞毛病」嗎?歡迎留言交流!
本文中的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歡迎分享收藏!謝絕抄襲!
本文章《媽寶園》原創,歡迎關注或者點讚點評轉發文章。歡迎大家一起在下方多多留言交流育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