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使商家競相逐鹿社區。
就社區而言,
未來的蛋糕很大,
前景也很廣闊。
近日,
「社區團購」悄然興起
……
7月23日,一社區團購群群主蔡女士收到的前一日貨品及她的發貨清單。
7月23日,在湖南省體育局附近經營著一家蔚然錦和小賣部的蔡女士收到了前一日群內團友們下單所購買的商品,從獼猴桃到龍眼等水果,再到蒜苗、沐浴露,各種商品裝了滿滿4大筐。
記者調查了解,除了像蔡女士做的以量取勝的日化用品、生鮮等日常品類外,還有如眾籌土雞得雞蛋、水果拼單等各種豐富的「社區團購」種類。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實體銷售的利潤率較電商更高,但社區團購無需囤貨,只要賣出便是純利收入的線上銷售更受「小本買賣」的青睞。
記者 朱蓉 實習生 楊金浩
一天數十單
從日用百貨到生鮮蔬果皆可團
7月25日,家住城南鑫遠逸園的易小姐一個名叫「××拼拼團」的微信群信息不斷跳動。根據群內信息顯示,截至下午3時30分,這個主要由同一小區團友組成的拼單群內,已有34筆訂單。
易小姐
如果在發布商品信息時是沒有註明發貨時間的常規產品,在當日5點之前下單可以當天送貨上門。
易小姐說,上一次在該群下單,是參與了「眾籌湘西母雞」項目,預付750元可在年底得到5隻養大的母雞,在此期間還可以獲得共計500枚按10個月分批配送的土雞蛋。
而在蔡女士發起的「××省體育局團購群」中,已有團友335人,截至7月25日16時,訂單數為10個。三湘都市報記者看到,與易女士的「送貨上門」不同,該群的購物方式為「線上下單,線下自提點取貨」。
蔡女士介紹,她所經營的團購群,是加盟了一社區團購品牌,不需要加盟費,但規定需要有固定店面、營業執照和食品安全許可證,
蔡女士
線上售賣的商品,一般是居家商品為多,包括毛巾、蔬菜、水果和垃圾袋都很暢銷,顧客多為年紀稍大些的家庭主婦。
有訂單就是純利潤
受到「兼職」團長們的歡迎
三湘都市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在長沙,體量較大的小區內均已先後興起了社區團購模式。如易小姐的團購群,早在三四年前便已經成立,但在近兩年發展特別迅速。據她回憶,最初因為有鄰居上門推薦,抱著「試試也無妨」的心態加入,「現在那位團長都開起實體店了。」
在嘗試加入數個微信團購群後,記者發現,群內銷售商品的單價與專業電商平臺或實體店相比,似乎更加實惠。如,在易小姐的團購群內,標稱「炎陵黃桃」的5斤裝售價為68元,而在其他電商平臺上,這一品類水果的售價則為5斤裝99元。
在福元西路萬科城,也有全職在家的主婦經營著類似的團購群。7月24日晚,在萬科商業區前坪拎著三提抽紙等顧客取貨的李女士就坦言,「聽說社區團購做好了挺有前途的,所以就想試。」
而原本做水果生意的蔡女士則表示,「商品、售後都是由公司全權負責,顧客在微信群中下單購買的任何商品在提貨後如果有不滿意或者臨時沒時間提貨,都可以無條件退款。」
蔡女士
目前,實體店的營業額、利潤都比線上售賣要高,但是實體店要囤貨、壓貨,過期貨品需要店鋪自己承擔,而目前的社區電商銷售則是掙零頭的純收入,完全不存在虧錢這一說。
定位精準
由實體店交易、鄰裡信任感
推動快速發展
採訪中,三湘都市報記者關注到,除了由團長們通過掃樓、定點添加等方式逐步構建起來的社區團購群外,開設在小區附近的,如綠葉水果、耕夫水果等連鎖水果店也開始建立自己的團購群,由專人負責維護,在群內定期發布優惠商品信息。
家住珠江花城的楊女士
最初加群是因為會送一瓶酸奶,後來發現可以與同小區的鄰居拼單得優惠,現在經常在群內下單購買。
我加入一水果店的微信群後,與素未謀面的群友拼過一箱獼猴桃、十斤火龍果,感覺很實惠。
「會到小區附近實體店購物的消費者,一般復購率較高,在推薦後加入微信群,屬於定位精準的潛在消費客群,」一家品牌連鎖店「社區團購」負責人認為:
這種「人對人」的交易,相較於純線上平臺而言,會更有天然的信任感,讓消費者願意下單,且客群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