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實習記者 胡語彤 通訊員 趙蕾 洪珂凡)近日,浙江財經大學信息管理與人工智慧學院2017級的七名碩士研究生被國內985等名校錄取,升博率達70%,並且以學生一作或導師一作、學生二作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9篇,其中SCI/SSCI檢索期刊論文19篇(JCR一區13篇,二區2篇,三區4篇),申請發明專利9項。其中住在學校桃李苑9幢224寢室的四個女生:施順順、丁捷頻、石晨、陳子旋成功考取了國內名校博士研究生。
在枯燥的生活中尋找樂趣
「由於我們每個人的具體研究方向並不相同,大多數時間是在各自的實驗室學習,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多」,丁捷頻這樣說,「早上起床一起出發去實驗室,晚上回寢室洗漱完差不多就是睡覺時間了。因此我們針對平時研究內容的分享不多,更多的是學習態度和思維邏輯的分享。」互相監督早起,是224寢室的習慣。「大家都在早起去實驗室打卡做研究的時候,是不是只有我在睡懶覺,玩手機。」石晨表示以這樣的方式對自己和室友都是一種促進的幫助。「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也給我們更多層次更廣泛的學習和發展的空間」,陳子旋說,「如果在自己的研究中需要用到其他室友研究方向的相關知識,室友會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指導。」學習研究一整天之後的四個女生也會在回到寢室之後聊聊與學術無關的輕鬆話題,互相分享今天遇到的趣事,討論討論娛樂八卦。名為「224」的群聊記錄了她們點點滴滴的小事,心情不好的時候在群聊裡吐露心聲,不一會就會收到一條一條安慰和鼓勵的回覆。「今年由於疫情原因,各個學校博士錄取結果普遍推遲,大家沒能在錄取結果出來之後聚餐」,四人均對此感到遺憾,「不過畢業的時候有外出聚餐,在平時學習期間也會偶爾聚餐放鬆一下,也給在浙財的碩士研究生生活留下回憶。」
論文學術成果的曲折之路
從普通本科到名校博士,她們一致認為SCI論文是關鍵的敲門磚,一心跟隨各自的導師投入論文寫作中。「每天保證八小時以上的學習時間,以閱讀文獻和撰寫論文為主。」施順順給自己定下這樣的目標,「寫論文沒有捷徑,花時間花精力,再加上大量的思考,才能出成果。」 撰寫4篇英文論文,其中2篇已發表在SCI/SSCI國際學術期刊上(JCR一區),1篇已被SCI/SSCI國際學術期刊錄用(JCR二區),1篇已發表在一般國際期刊上;參與導師的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等學術成果為成功考博鋪平道路、奠定基礎。石晨提到找導師進行討論,推進和修改細節、在實驗室測試數據、通宵修改論文是常有的事,「在讀研期間,跟著我的導師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說實話覺得很辛苦心累,但是我的確也收穫了很多,包括但不限於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國家獎學金以及各項榮譽等。這是一個痛並快樂著的體驗,付出很辛苦,收穫很快樂。」
學校導師助力考博進程
「在碩士研究生期間,學校和導師給予的支持和幫助也是我們成功考博不可或缺的因素」,對於研究生假期留校制度,丁捷頻表示:「人總是有惰性的,在家舒適的環境比較容易懈怠,假期留校制度無疑將假期這段空餘的時間填滿,在假期更能加快科研進度,獲得更深層次的提高。」浙江財經大學張文宇和張帥教授採用基於三趣驅動和四維協同的學碩精細化育人模式對碩士研究生進行指導和培養。「每日匯報、每周研討、每月學術報告」制度、「996」考勤制度、「菜鳥先飛」搶跑計劃等措施,配合「每日水果餐、每月集體生日會、每季度聚餐會、每年度課題組年會」制度,營造緊張、活躍、團結、友愛的團隊氛圍。四人都贊同道,「學校和導師在很多方面都給予了我們便利舒適的學習條件,並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在考博的道路上是強有力的支持。」
近年來,浙江財經大學信息管理與人工智慧學院探索了基於「培養學術興趣、發掘學術樂趣、樹立學術志趣」的學術「三趣」育人路徑和基於「學科協同、團隊協同、本碩協同、跨國協同」的四維協同育人機制,先後實施了「菜鳥先飛」搶跑計劃、「本碩連培」雛鷹計劃、「優碩升博」珠峰計劃等一系列拔尖型學術人才培養舉措,培養出一批具有國際化視野、跨學科協同能力和終生學術志向的拔尖型學術人才,名校升博率從2016年的12%大幅提高到2020年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