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廣州市第16中學考點外等候的考生家人都戴著口罩,這也成了與往年不同的送考特色。
今年「李華不寫信了」衝上熱搜
高考第二天,文綜、理綜、英語科目考試也順利落幕。其中,一直是眾考生熱議話題的英語作文題今年有了新變化,幾乎年年在題目裡要寫信的「李華」消失了,改為要求考生以徵文比賽的形式,寫自己愛戴敬佩的人,「李華不寫信了」還上了新浪微博熱搜。新快報記者走訪得知,廣州不少考生都在英語作文裡寫了鍾南山。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高考是廣東文理分科最後一年,明年起廣東高考採取的是「3+1+2」的模式,最後一年的文綜、理綜也成為了關注熱點。文綜地理題目被一些考生吐槽太過「接地氣」,「北緯52度順坡種葡萄」一題成為不少文科生的「攔路虎」。
英語
李華出場90多次今年意外消失
鍾南山成英語作文「寵兒」
去年、前年的英語作文,主角均是考生熟悉的李華。據了解,「李華」在全國高考卷、個別城市模擬卷中出場次數高達90多次,然而今年不再是李華寫信,取而代之的是給定題目,要求寫一位自己最尊敬、最珍惜和愛戴的人。
廣州七中王同學說,今年英語的難度中規中矩,但作文題目有點意想不到,「我以為還是會像以前那種寫信的題材。」
「我寫的是我的英語老師,在高中,老師鼓勵我做一個藝考生,讓我在班上表演我的說唱,我很感謝她。」天河中學的何同學說。
除了自己的老師,鍾南山院士也成為考生作文提到的高頻人物,頗受學生喜愛。在真光中學、天河中學、華師附中、廣州七中等多個考場採訪時,均有考生透露寫了鍾南山。真光中學的譚同學表示,今年有疫情,高考推遲一個月,她第一個想法就確定了寫鍾南山,「感謝他對抗疫作出的貢獻。」
「鍾院士在疫情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我是把他在SARS中做的事跟這次新冠疫情結合了起來寫。」廣州第16中學的黃同學說,這次高考作文題跟三模的題目有些類似,寫得比較順手。不同的是三模是要求以書信的形式,題目情景不同的話,一些關鍵段落的寫法也就不一樣。
理綜
題型沒變化 難度不算大
生物題書寫量大要「狂寫」
題型穩定、難度適中,是多名理科生對理綜的整體評價。
「這次理綜出題可以說是『求穩』吧,跟平時做的題沒有太大出入,題型基本沒變。」同學口中的「學霸」陳同學跟新快報記者分析,試卷難度適中,比華師附中一模難度低,比二模難度要大,「自己還是能夠掌握的」。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理綜有個別題讓考生「頭疼」。「物理簡單,但生物書寫量特別大,每題都需要你狂寫的那種。」同為華師附中考生的李同學告訴記者,生物題中有一道「背書題」,以表格的形式呈現,把代謝、細胞膜的功能、光合作用等幾大模塊整合在一起考,「基本上沒有任何數據和計算」,他坦言,這些內容就是書上的基礎知識,背熟了就能寫得出來。
除了生物「出乎意料」,今年的化學也是有些令人意外。「今年化學有機很難,以前一般都不難的。」李同學說,「難」主要體現在它的不太常規,「有道實驗題是設計一個用氮元素取代苯環的碳元素,還有一些有機的流程容易出錯」。
廣州第16中學有理科考生反映,化學卷最後的一道原理題比較難,計算很複雜,物理最後一題考察電場計算,自己都沒時間做。
文綜
考「種葡萄」和「排房子」
地理題被吐槽太「接地氣」
相較於理科生的淡定,文科生走出考場就有些許低落,「接地氣」的地理考題成為考生議論最多的科目。
「地理好難,選擇題跟平常不太一樣,有點奇怪。」廣州市第113中學的陳同學說,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道「排房子」的題目。「材料是說為了冬天放風、夏天通風,對東北平原的一個小區進行房子布局,題目圖片給了兩塊地,標了出入口。」她說,根據材料,問題問的是房子怎麼排列、密度大小、出入口如何避風。
地理的大題同樣令不少文科生崩潰。「順坡壟上種葡萄是什麼魔鬼題目,我當時都懵了。」考生鍾同學說,這一題很考驗考生平時的積累總結,「有點難寫」。
同時,華師附中的趙同學也提到這一題,題目說在北緯52度附近種葡萄,葡萄喜光照耐寒,用順坡壟方式來種,問降水有什麼特點,題目還與梯田作對比,分析順坡壟利用光照的優勢。
「今年地理太『接地氣』、太注重實用性了。」趙同學直言,今年的地理題感覺都是從普通的知識出發,但挺具有迷惑性。「備考的時候有準備過這類型的題目,但這次考試給的信息並不多,然而問題想要回答的點卻很多。」
至於地理以外的科目,有考生透露,這次文綜的政治結合新冠肺炎疫情,考察中醫藥與增強文化自信,歷史則考察了中德關係等。
點評
難度正常
最後一年文理分科
「平穩過渡」
今年高考是廣東文理分科最後一年,明年開始,高考採取的就是「3+1+2」的模式。
有專家提到,2020年全國Ⅰ卷文綜、理綜體現了新課標理念,注重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注重聯繫社會生活實際,增加綜合性、開放性,探究性試題分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廣大附中高三歷史備課組組長陳昭鵬說,根據學生的反映,今年的歷史考題算正常難度,「沒看到太複雜的情境,學生都能將碎片化的情境構建起來再調動必備知識,借用相應的能力把題目做出來。」
陳老師認為,對於歷史學科來說,今後試卷的形式和試題結構會變。「因為接下來命題權會繼續回到廣東省。」但他認為,高考所要考核的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核心素養是不會變的。
教了二十多年物理的廣大附中張勃老師說今年物理考題難度正常,「平穩過渡」。
對於許多學生反饋的今年物理試題計算量大的一情況,他表示,2017年時的計算量就比較大,並沒有「跑偏」,「計算多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考查是非常強的,因為學生需要花時間計算,導致壓縮其他題目的解析時間,在解題的過程當中時間又比較緊,學生會有情緒上的波動,所以學生如果能在計算量比較大的情況下,把題目寫得完美,更能體現綜合能力。」
明年高考改為「3+1+2」
有老師認為
備考方案變化不大
張老師認為,明年高考改成「3+1+2」是順應時代發展的事。學生在備考理綜的時候,會有時間上的取捨,將三科綜合在一起,比較難考察出學生對某一科的掌握程度,「所以把各科分開,更能考核出考生對該科目的掌握程度。」
對於備考,他認為物理學科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平時備考也是分科備考的,只是學生解題的時候,我們強調要注重時間的調配,你不能在某一科上偏廢,但是新高考之後就沒有這個問題了,所以會更真實地反映出學生對單獨這一科的掌握程度。」
【來源:新快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