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要說與孩子關係最緊密的人,毫無疑問的肯定是媽媽,拋開出生後的事情,就說寶寶還是個胎兒的時候,就是在媽媽的子宮裡生存。
那時寶寶完全是靠媽媽補充的營養來發育,在媽媽子宮裡的時候,胎兒從一個受精卵慢慢變成有手有腳的小寶貝,視力,聽力也都在慢慢發育。
到了孕後期,胎兒雖然還沒有直接接觸到這個世界,但也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可以根據情況來做出回應。
其實孩子在母體7個月的時候,腦細胞數就已經發育完全,基本的記憶存儲完全可以實現,也就是意味著胎兒時期寶寶就已經有了記憶。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並不能回憶起自己還是胎兒時期的經歷,但是這並不代表宮內記憶就是不存在的,相反宮內記憶一直都是有的。
日本有一位名叫池川明的胎內記憶醫師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先後調查1620個平均年齡為4歲左右的孩子,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有宮內記憶,有21%的孩子能夠清楚的回憶起自己出生時的所見所聞。
池川明的這一實驗,更加真實直觀的告訴世人宮內記憶是真實存在的,並且孩子的宮內記憶還特別玄乎,網友的經歷告訴你,別輕易問孩子出生前的事,答案可能讓你害怕。
@一米陽光:我沒特意問過女兒還記不記得胎兒時期的事情,但是在一次,3歲女兒說出的一句話,讓我睡不著覺,特別恐懼,女兒摸著我的肚皮說「我什麼時候能回去呀」。
@不知三月暖:這麼說起來我好像也想到了,兒子曾經問我,他小時候經常玩的繩子去哪裡了,當時我還以為孩子在做夢,現在一想估計是臍帶吧。
@歐尼:我問過女兒記不記得在媽媽肚子裡的事,女兒說媽媽的肚子裡有很多水,自己總是在裡邊遊來遊去,非常開心,聽到女兒的這話,說實話我有些害怕。
網友的經歷說明一切,孩子的宮內記憶確實存在,而至於為什麼長大後完全不記得,這是因為受到覆蓋記憶的影響,一些沒有用的記憶,在人的大腦中只能保留2個月,之後如果沒有刺激加強記憶的話,就會被覆蓋,慢慢遺忘。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只能記得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這都是因為我們智能的大腦,會幫助我們遺忘不重要的記憶。
一般情況下,胎兒在二十周左右的時候就會對音樂有反應,準媽媽這時候可以多聽一些舒緩的音樂,既能讓自己的心情保持平靜舒適,也能對胎兒進行良好的音樂胎教,不指著能讓胎兒有音樂天賦,但也能刺激胎兒對於外界的感知。
到了三十周左右的時候,準媽媽就可以在平時多閱讀一些故事,不用閱讀太長時間,也不用總是換故事,幾天換一次就好,時間長了寶寶就會記住媽媽的聲音,更加依賴媽媽。
準媽媽在孕中期的時候就可以多多與胎兒進行互動了,不過要儘量避免撫摸互動,而是使用語言互動,由於胎兒知道媽媽的聲音,媽媽在說話的時候胎兒是有反應的,準媽媽多與胎兒溝通,就能刺激寶寶對外界的感知,還能對寶寶將來語言發展有益。
寶寶的性格會受媽媽孕期的影響,例如媽媽在孕期心情舒適,寶寶的性格也會很陽光樂觀,而媽媽要是在孕期經常生氣或哭鬧,就會讓胎兒也非常不好伺候。
為了讓胎兒出生後能有一個好性格,能夠有好的情緒,媽媽在懷孕期間就要做好情緒胎教,不要生氣,而家人在此時也要多多關心愛護孕媽。
1)將耳機直接帶到肚皮上
在網上經常可以看到準媽媽在給寶寶進行胎教的時候將耳機放在肚皮上,這種音樂胎教其實是不對的,首先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放置的位置對不對,其次耳機的聲音到底適不適合也是不知道的。
聲音太小對寶寶刺激不夠,一點用都沒有,音量太大,對於正在發育聽力的寶寶很有可能造成大傷害,導致聽覺神經出現問題,最終還害了寶寶。
2)用強光照射肚皮
準媽媽都知道在懷孕期間應該多多出門散步,讓孩子感受到外邊的陽光,可以對孩子進行光照胎教,外邊的陽光是正確的光,而手電筒的光卻是錯誤的。
有些孕媽由於懶惰或者是不方便帶孩子出門照射陽光,就想到用手電筒對孩子進行光照胎教,手電筒的光非常強,會嚴重損傷孩子的視力,對孩子一點好處都沒有。
總之孕媽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孕期的各種行為,胎教也要進行有益的,而不是隨意瞎弄,不然都是百害而無一利。
今日話題:你在懷孕期間,都是怎樣對寶寶做胎教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有關孩子心理、教育、性格等方面的困擾,都能為您答疑解惑,希望我的建議可以幫助到大家,讓每一個寶寶都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