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今年國慶期間,一位自稱是副教授夫人的「熊家長」火了。她帶著兩個孩子在深圳某書店看書,期間兩個孩子吵吵嚷嚷,一位正在寫論文的女孩兒上前提醒,結果卻遭到這位家長的痛罵。
寶媽當著兩個孩子的面,對女孩兒出言不遜,甚至追她出去罵。
「土鱉,在這喝什麼咖啡,裝什麼小資」「我告訴你,我老公是副教授也不見寫論文這麼裝B……」
一身名牌的寶媽言語粗鄙不堪,幾乎不重樣地罵了女孩兒10多分鐘。有網友調侃,你是正教授派來黑副教授的嗎?
在公共場所吵鬧,是孩子的問題,更是家長的問題。當有人說明這是公共場合時,這位寶媽非但不修正自己孩子的行為,反而破口大罵。
有熊家長就會有熊孩子,家長如此示範,實則是害了孩子。
現在有太多的家長驕縱孩子,對自家孩子的擾民行為視而不見,對其他人則是苛全求備,如此「雙標」,想教育出來懂規矩、有禮貌的孩子也是困難。
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孩子是天生的乖孩子或是熊孩子,教育環境很重要。
而日本,從小就對孩子進行加強版的禮儀訓練,看過日本人的禮儀教育的人都知道,真的會讓我們一些家長感到自愧不如!
在「熊孩子」出沒的年紀,日本人這樣教禮儀
「小孩子不懂規矩,長大了就好了。」
「孩子天生就愛吵鬧,你想讓他安靜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他還是個孩子啊,你家孩子不這樣嗎?」
當中國的家長還在用這樣的藉口來搪塞孩子的問題時,日本家長卻在默默地教授孩子禮儀文化。日本家庭非常重視對孩子的禮儀教育,從小就會有意識地來訓練孩子。
比如一個雨傘的拿法,就會細緻到好幾種情況:、
不能打橫拿著傘走路,以免刮碰到路人;
不能一邊甩雨傘一邊走路,這是十分不禮貌的行為;
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出行時,需要收好自己的雨傘。
在公共場合,孩子們不允許大聲喧譁,要遵守秩序。在這方面,家長言傳身教的作用更大。
如果有寶媽帶著尚在襁褓中的嬰兒出行,嬰兒在乘車期間啼哭不止,寶媽會帶著孩子下車,直到哄好了孩子再上車。
對嬰兒尚且如此,更別說四五歲的孩子了。如果他們在車上吵鬧,會被家長嚴令下車。
倘若因此錯過了看電影或者上課的時間,那也是孩子需要承擔的事情,屬於「自作自受」,家長不會做出讓步。
在一段網上熱議的視頻中,小島發現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從視頻裡可見,學生們在穿過馬路後主動向兩邊的車輛鞠躬行禮,可是這明明是紅燈啊,車讓人不是正常的嗎?
隨後才了解到,原來這是一段特殊的道路,因為該路段行人稀少,為了保持行車暢通所以一直是綠燈,那麼行人過馬路要怎麼辦呢?
如果有人想通過馬路,可以自行按下變燈按鈕,從視頻可見,所有的學生都會分別向兩邊等待的車輛鞠躬。
這個場景真是讓人感到汗顏啊!在中國,不知道有多少家長是拽著孩子不看信號燈橫穿馬路的,日本小學生彬彬有禮,不吹不黑,很值得我們學習。
不僅是家庭教育,在日本的課堂上,有專門的禮儀課來教孩子掌握禮儀常識,並反覆訓練。
比如一個日常的打招呼訓練,學生需要向四個方向行禮,說「早上好」。他們還會被灌輸心靈雞湯式的教育,如一邊揮舞著拳頭一邊大喊「去做就會成功,看我大展身手,超開心」等等。
如何培養孩子的文明禮儀?
在家校教育方面,日本人可謂是不遺餘力,而全社會也都非常推崇禮儀和規則,以期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
日本某雜誌曾經對 422 名男性女性讀者進行過一項問卷調查:在別人家孩子違反禮儀規矩的時候,其他大人應該批評糾正嗎?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86.5% 的人認為 " 應該批評糾正 "。回答真正批評過別人家孩子的人,比例為 72.3%。
德國詩人歌德曾說:「一個人的禮貌就是照出他肖像的鏡子。」
作為禮儀之邦的我們,在這方面從來不缺乏教育的素材和理念,重要的是家長該如何傳達給孩子。
知曉文明禮儀的孩子,自身會具有人格魅力,吸引著優秀的人聚攏。在人際交往中,懂文明講禮貌的孩子,無疑會擴大自己的社交圈,為人生贏得更多的機遇。
文明禮儀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表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會提高孩子的幸福感。
那麼要如何培養孩子的文明禮儀呢?其實在生活中家長就可以訓練孩子。
比如給孩子講解餐桌禮儀,懂文明守禮貌,學會打招呼,掌握禮貌用語等等。這些不是說說而已,要形成反覆訓練,養成良好的習慣。
此外,看到孩子的不文明行為,如亂按電梯,在公共場合打鬧,父母都要及時進行教育。先讓自己保持平靜,制止住孩子的不文明行為,然後再循循善誘。
如果是孩子的正常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家長還要幫助孩子學會正確的表達訴求,而不是大吵大鬧。
應提供給孩子練習社交的機會,擴大孩子的社交範圍,讓孩子在與人相處中逐漸掌握規則,學會禮儀。
而最為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作則。在過馬路、等車排隊時,自己先起到模範示範作用,再來帶動孩子進步。
父母的一舉一動對孩子影響深遠,父母對他人尊敬,遵守秩序,孩子也會耳濡目染學會很多。
教會孩子禮儀,就等於教孩子優雅地過一生,你還在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