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國際音標,大部分人都會脫口而出說有48個?難到真的是這樣?what?國際音標=英語音標?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音標的定義:音標就是記錄音素的符號,是音素的標寫符號,它的制定原則是:一個音素只用一個音標表示,一個音標只表示一個音素。
國際音標,又稱國際語音字母(英文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簡稱IPA),是用於為全世界所有語言注音的符號系統。其最早源於1888年,由國際語音協會制定。國際音標遵循一音一符的嚴格標準[1],最初用於為西方語言、非洲語言等的標音。經過多年發展,在中國語言學者趙元任等人的努力下,國際音標逐漸完善,已可為漢語等東方語言注音。2005年後,通行表上的音標計有輔音72個,元音23個。直到2007年,國際音標共有107個單獨字母,以及56個變音符號和超音段成分。國際語音學學會偶爾會增刪一些符號,或者修正某些符號。國際音標可以用來標示任何語言的發音,英語國際音標指的是其應用於英語時的情形,僅為國際音標其中一部分。
英語是拼音文字,字母就表達語音。然而英語有40多個發音,卻僅有26個字母。為了能準確標識發音,引入了語音符號,這些語音符號稱作音標(Phonetic symbol)。英語的音標分為兩種:英式音標(DJ音標)和美式音標(K.K.音標)。
就是通常我們說的英式發音音標,由英國語音學家Daniel Jones 研究出,英式發音的國際音標由他的姓名首字母縮寫DJ表示。
英國語音學家Daniel Jones根據IPA編了一本英國英語的發音辭典《英語正音辭典》English Pronouncing Dictionary。這本辭典後來成為一種典範。它代表了被稱為「Received Pronunciation」(RP)(標準讀音)的讀音,這在受過教育的英國人尤其是南部英格蘭人中通用。
(張音標表看上去是不是很熟悉?沒錯,我們就是按這個表學過來的,然而現在卻已經out啦。)
英語音標在不斷改進,這個傳統的DJ音標表裡的二個清輔音( [tr];[ts])和二個濁輔音( [dr];[dz] ),在BBC English網站上的音標表中,已經被去掉。從而與美式音標的輔音完全一樣,英式音標也是24個輔音。目前BBC的音標符號共計有44個,其中輔音有 24個;元音有20個。
看看現在BBC網站的音標表吧,不但數量變化了,連外形都有點改觀:
KK音標,俗稱美式音標,由美國兩位語言學家John S. Kenyou 和Thomas A. Knott共同研究出來的。
KK音標,是《美式英語發音辭典》(A Pronouncing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所使用的音標。此本辭典在1944年首次出版,由於兩位作者John Samuel Kenyon及Thomas A. Knott的姓皆以K為開頭,所以此辭典俗稱為KK(Kenyon and Knott)。KK音標的主要用途之一是教導母語非英語者學會美式英語的發音,現今在臺灣被廣為採用。
以下音標表以美國Iowa大學網上的音標表為標準:
這張表中,只有42個發音。要學習這個美式音標,或了解更詳細的資料,可以直接參考Iowa大學的網站:
3、英式音標和美式音標都是國際音標(DJ和KK都是IPA)
有人認為國際音標就是標註英式英語發音的音標,而KK是標美國音的。這種說法把國際音標說成好像只能用來標英國音,而且把KK音標認為不是國際音標。其實這是不正確的。DJ英式音標和KK美式音標都是IPA國際音標。
音標是英語學習者在學習單詞時用的一個輔助工具,在英語國家,不同地區對一個單詞的發音也是不同的。所以,音標不是斷定一個單詞發音對錯與否的唯一途徑,要活學活用。
英音和美音,用個最形象的比喻就是:英音是普通話,美音是北京話。美音鼻音更重,捲舌音更明顯,發音清脆。英式共鳴腔飽滿,輔音發音簡明短促利落。很多人感覺美音簡單易學,但一開口卻是塑料感超強的美音,動不動就捲舌,像because、idea、breakfast、delicious這些詞也習慣性的加上捲舌音。實際上,美音要學好捲舌音並說得得體沒那麼容易!另外,一旦學美音開頭,以後想轉英音,放棄捲舌音,但是一說倒單詞(如world),舌頭就會捲起來,那是因為常年的美音讓口腔有了肌肉記憶,會自然卷。而學英音開頭,以後想轉美音,只需告訴自己見到r要捲舌,通過大量的強化訓練,自然就捲起來了。所以,如果勵志要練就一口純正的英語,首選英音是個非常明智的選擇。但是,如果只是為了日常交流,就不需要太糾結究竟學英音還是美音了,只要把單詞讀準實際上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