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像莫扎特,數學是從他身體中流淌出來的。不同的是,他沒有莫扎特的人格問題,所有人都喜歡他。他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天才,還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數學家。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前系主任約翰·加內特
全球有50%人的智商得分在90至110之間,只有0.5%的人能獲得接近天才的140分。2012年,美國網站 SuperScholar 以智商為標準評出了當今在世智商最高10大天才。這份天才榜單,霍金的IQ得分為160,僅排在第十名。
霍金才排第十,那第一名究竟是什麼樣的大神,天才中的天才?以230分的IQ得分排名第一,被稱作「數學界莫扎特」的人正是陶哲軒。
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數學奇才,過著什麼樣的一種生活呢?
陶哲軒的父母都畢業於香港大學,1972年他的父母移民至澳大利亞。父親是一名兒科醫生,母親是中學數學教師。1975年陶哲軒出生,是家中的長子。
從很小的時候,陶哲軒就展現出了「神童」特質。從兩歲開始,他研究數學。3歲半的時候,父母就送他去上小學了。到7歲時,小學的數學課程已經無法滿足小哲軒了,他開始去中學聽課並開始自學微積分。隨後,他家鄉的報紙 The Advertiser 刊出頭條:「小哲軒——7歲的高中天才」。
8歲時,父母帶他到美國尋求頂級專業數學家的建議。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巴爾地摩校區裡,心理學家 Julian Stanley 給陶哲軒做了測試,SAT數學部分陶哲軒考獲760分。這是什麼概念呢。在美國,十七八歲的學生中只有1%能夠達到750分,而8歲的孩子裡面還沒有人超過700分。雖然已經能上大學了,但 Julian Stanley 建議,要有時間給陶哲軒發展正常的社交生活。
10歲、11歲、12歲陶哲軒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分獲銅牌、銀牌、金牌,且分別是金銀銅牌最年輕得主的記錄保持者。
雖然放滿了速度,陶哲軒還是在17歲完成碩士論文並赴普林斯頓大學念博士。24歲起他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擔任教授——同時也成為UCLA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31歲獲得「菲爾茲」獎,成為繼丘成桐後第二位獲得菲爾茲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華人數學家……
一路開掛,拿獎拿到手軟的陶哲軒在世人的目光中,是一位高高在上、遙不可攀的天才人物。但在他的同事與學生看來,Terry Tao 不過是個有點偏執、有點理想主義的數學愛好者與研究者。他的學生曾開玩笑:陶哲軒顛覆了好萊塢的許多「瘋子天才」形象,「好萊塢永遠也不可能給他拍電影。」
陶哲軒自己也拒絕有關天才的崇高想法。他曾寫過,真正重要的是「努力工作,由直覺與文獻引導,再加上一點運氣」。了解他的人都會知道,他的成就絕不僅僅依靠天賦——而更多來源於他的謙和與對自己的高度要求。點開他的數學研究博客,會發現他幾乎每天都堅持記錄自己在數學研究領域的進展和疑問:
實際上,陶哲軒對自己的苛刻要求與其高度的自制力也絕非一天養成。
小時候的陶哲軒也不過是個粗心的、愛闖禍的孩子:「有人說我有精確的記憶力,但是我卻沒有這麼肯定。我常常丟三落四的,當我上小學的時候,我總是丟掉我的水壺啊,午餐盒啊什麼的……甚至有一次,我把班裡一個女孩兒的書包錯拿回家。」十歲時,陶哲軒在一篇名為《我的回憶》的演講稿中如是說。
即便是在最擅長的數學領域,小哲軒的「馬虎」也讓他撞了不少釘子:「幾年前,我第一次參加一個全州範圍的數學競賽。考試時間是兩個小時,我僅僅用20分鐘就做完了……我沒有獲獎,在一段時間裡我情緒非常低落。再後來,爸爸發現我的錯誤答案多是由於計算的『馬虎』。在那次事情之後,我知道了在考試的時候要安排好時間,還應該好好地複查。糟糕的是,直到現在我還是不能專心於複查。」
真正改變陶哲軒的是他的博士階段。
僅僅在博士第一年,這位天才少年的自信就被狠狠打擊了一番:陶哲軒開始發現,自己對身邊同學正高談闊論的數學領域一無所知。於是,這位天才也曾像任何一個普通的年輕人一樣,對眼前的挑戰選擇了逃避。「會考」前,當其他學生用數月的時間來做習題並相互模考時,他徹夜在計算機房打遊戲、在漫畫店與一群同年紀的高中生玩卡牌。
「我走進考場開始答題,很快就被測出了深淺。」陶哲軒說,「他們問的問題我沒有能力回答。」隨即,陶哲軒和他的導師見面,感覺自己已經讓導師失望了。
正是這樣的挫折,使陶哲軒靜下心來,重新正視數學這一門為他帶來無數讚譽、同時也帶來打擊的學科。在後來的訪談中,陶哲軒回談起年輕時的自己。他說,「我在很久之後才知道數學更深層的含義」。
「當我一點點長大的時候,我清楚我想成為一名數學家,但我並不知道那究竟是要幹什麼,我有點以為會有一個組織交給我要解決的問題。」但事實是,真正數學家做的事和學生時期的做題技巧和公式背誦完全不沾邊。甚至那些大學時代經歷了巨大成功的人也可能缺少數學家的某些素質。「對於數學這門古老的藝術而言,速度的重要性遠遠不及耐心和狡黠,以及爵士樂大師身上那種即興發揮和合作的能力。」
在博士課程學習的後期,陶哲軒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質數。陶哲軒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與牛津大學的本·格林合作用質數級數解決了一個由歐幾裡得提出的與「孿生質數」相關的猜想。
這種跨領域協作能力是陶哲軒作為數學研究者的一個突出標誌。絕大多數數學家傾向於專精一個領域,而陶哲軒則廣泛研究,博採眾長且偏好與他人合作:在他獲得菲爾茨獎的那段時間,他已經和30多個不同領域的數學家合作並作出研究成果。
陶哲軒在一步一步,為人類創造更大的成就。
他的故事,其實也可以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只有不斷往上攀升到更高的平臺,我們才會發現更多的機遇、看見更廣闊的風景;但同時,也自然會遇到更多比你優秀的人、遇到更多的挫折。真正能夠戰勝挫折的,並不是天賦,而是對理想殿堂的嚮往與腳踏實地的努力。
對於陶哲軒而言,數學是他值得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最高理想——對於我們而言,即便沒有百年一遇的才智,但我們腳下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向著理想殿堂更近的一步。為留學我們付出了多少,有一天這個經歷就會回饋我們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