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 大年初一到十五,年俗都在這兒!

2020-12-20 CCTV4

初一到正月十五

有哪些節日習俗?

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

小編這就給你梳理

請點擊收藏哦!

正月初一(2月16日)

新年伊始

春節象徵團結、興旺,是一個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大年初一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拜年是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裡兒那祝賀新春。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

正月初二(2月17日)

回娘家

正月初二,回娘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習俗,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裡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卻反映了人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正月初三(2月18日)

禁忌多

傳說中,正月初三是「老鼠娶親」的日子,入夜後必須早早熄燈就寢,以讓老鼠家族舉行婚禮;並在家中各處撒鹽與米,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不許摔壞東西,若是不小心摔破了東西,趕緊說:「碎(歲)碎(歲)平安。」這是提醒人們過年別得意忘形,也應小心翼翼、以求吉利。忌打掃,忌將垃圾掃出門外。忌跟還在睡夢中人拜年,須等到對方起床後再拜年。

正月初四(2月19日)

迎灶神

按照傳統習俗,這是諸神降臨人間的日子,要供上三牲、水果、酒茶,拜諸神。若是經商之人的話,應該閉門歇業,民間認為若不這樣做的話,會導致虧待諸神,引起諸神不滿。

正月初五(2月20日)

「破五」吃餃子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因中國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於這一天承擔了太多人們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準婦女串門等。《清裨類鈔》也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

正月初六(2月21日)

下田備春耕,窮氣送出門

農曆正月初六 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中國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於送走窮鬼。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正月初七(2月22日)

人類的生日

正月初七被稱為「人日」, 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民俗專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祈福納吉和求平保安的願望以及對「人」本身的尊重。

正月初八(2月23日)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動,就是把家裡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初八放生,不僅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願望。

正月初九(2月24日)

天公生

在中國民俗信俗中,正月初九為玉皇聖誕,俗稱「玉皇會」,傳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這一天都要隆重慶賀。

正月初十(2月25日)

石頭節

正月初十日,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稱為石頭節,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則會傷了莊稼。正月初十亦稱老鼠娶親日,俗稱十指。

正月十一(2月26日)

請紫姑,請子婿

正月十一是嶽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

正月十二(2月27日)

十二搭燈棚

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三(2月28日)

灶下點燈

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即正月十三上燈之日吃圓子,正月十八落燈之日吃麵條。

正月十四(3月1日)

試花燈

在古代,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中國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彩,並做一些遊藝節目的預習活動,稱為「試燈」 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至於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準備販賣,稱為「燈市」。

正月十五(3月2日)

吃元宵,點花燈,猜燈謎

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習俗

你都記住了嗎?

是不是看完

讓你又燃起

對過年的一份期盼呢?

更多精彩內容 請戳下文↓↓↓

■ 在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請為她們點讚!

■ 這才是新中國第一場「春晚」,節目單裡全是大咖

■ 看哭了!有一種幸福,叫回家過年!

相關焦點

  • 【年俗】初一到十五過年習俗完整版,你知道多少?
    春節,是中國人最濃鬱、最美麗的鄉愁而年俗則蘊含著中國人希冀美好的心願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年俗漸漸消失或者不再適宜但是了解這些年俗則是了解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最隆重的節日的重要途徑來一起看看都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習俗吧
  • 初一到十五 每天各不同 收好這份春節年俗表
    而且,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有不同的習俗。正月初一:從正月初一開始便進入迎接新禧、祭祀神靈、祈求豐年主題。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到高潮。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
  • 年俗小知識get!初一到十五,雲南年俗大不同(第一彈)
    不知不覺已經大年初四啦在過去的三天裡大家是不是都在不同的地方感受著不同的年俗風情呢?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實際上一方水土也生成一方文化要知道雲南各地都有著獨特的地理區域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這些因素決定了它們獨特的地域文化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從保山等地州了解了解民間這些有趣的年俗吧!
  • 大年初一到十五的禁忌大全,這些風俗你都知道嗎?
    初一午飯吃齋,用粉絲、腐竹、髮菜、冬菇等煮一鍋「羅漢齋」,寓意這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天吃完,往後就可大魚大肉,祈求來年順利,所以有「年初一吃齋,勝過吃一年齋」的說法。吃餃子除夕、大年初一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不過現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時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
  • 年 俗
    從農村的土牆瓦房,到豪門的深宅大院,不管大家小家,都有可能夫妻離棄,兄弟反目。家庭和順了,擰在一起就是一條龍;家庭支離破碎,散在地上就是一盤沙。所謂家和萬事興。 「平安二字值千金」。經歷了2020年,全球人民都切身體會到「平安」二字的珍貴。去年大家是這麼打招呼的----「核酸了嗎,您內?」「託您的福,全家都陰著呢!」
  • 大年初一到十五的禁忌大全,不知道就虧大了!
    3.大年初一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這樣會讓對方整年都被人催促做事。   4.正月初一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
  • 港澳臺春節年俗
    當然,除了以上的這些佳餚,香港的春節美食更是不勝枚數,如糖環、蛋散、油角等,光是想著就讓人垂涎三尺。豐富多樣的年俗活動年宵花市除夕夜用過豐盛的團圓飯後,便可跟著香港人的腳步走進銅鑼灣最大的年宵花市。這裡有各式繽紛的年節應景花卉、盆栽,象徵「大吉大利」的橘子,粉嫩的桃花,年節小擺飾,都是選擇。
  • 大年初一能不能洗頭
    大年初一能不能洗頭?洗頭是大家經常會做的基本清理工作,但是民間有傳說「大年初一不能洗頭」是真的嗎?到底大年初一能不能洗頭呢?
  • 大年初一,我們這兒早上吃青菜煮年糕,你們呢?
    除夕晚上的團年飯必須全家到齊,圍桌團聚。這一餐也是極其的豐盛,滿桌都是好吃的菜餚。春節有很多習俗,食俗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同的時間吃不同的食物,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大年初一的早餐,老南昌人是非常講究的。在我記憶中,哪怕大年三十那晚剩下了再多的葷菜,大年初一早上都是不能吃的。
  • 大年初一不能洗頭,清遠人這些奇怪的新年習俗我表示不理解啊!
    「今天初一不能洗頭」,清遠人,有這樣的經歷嗎?相信很多清遠人,都被長輩告誡過初一十五不能洗頭,否則會把財氣洗跑了。在清遠,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民俗還有很多,今天,一起來扒一扒「正經」民俗那些事兒!這個年頭,連個碗都摔不起啊~大年初一不能洗頭動掃帚在清遠很多地方都講究大年初一不能動掃帚、不能洗頭,否則會把好運氣和財富帶走,有些地方甚至是初五之前都不能掃地,垃圾要藏起來,如果一定要掃地,必須從外頭掃到裡邊,寓意財氣不外流。
  • 生活大爆炸:臘月二十四到大年初一都幹啥?
    那麼,你知道從臘月二十四到大年初一,咱們過年的習俗嗎?不知道的,趕緊上車。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臘月歌》有云:「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年貨清單裡吃的佔大頭 青島老年俗年味兒挺足
    年味越來越淡了?幾乎人人都在這麼說。要說原因,可能是人們不再像以前一樣講究過年的方式了。翻看書本裡記錄著的年俗,聽聽老人們講講怎麼忙年,讀一讀、聽一聽,都覺得過節的氣氛撲面而來。  年貨清單吃的佔大頭  需要置辦哪些年貨,一般要從臘月廿三「辭灶」這天算起,糖瓜、點心都需要準備好。到了廿四,該「寫大字」,就是買春聯寫福字剪窗花。
  • 七月十五鬼節,八月十五人節!中秋別只知吃月餅,這些農俗更有趣
    在我們已經度過的日子裡,國慶與中秋重合的也就1982年,除了2020年,未來目前所能預知的,也僅有2031年以及2077年是重合的。所以雙節同慶,是非常難得且罕見的日子。而對於中秋,大部分的人都停留在吃月餅,送月餅這事,但其實關於中秋有很多有趣好玩,有深意的農俗習慣。
  • 大年初一萬萬別犯這幾禁忌,再有錢都會變窮光蛋,聰明人都懂!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爭了個第一,因為極想聞聞那香氣撲鼻的爆竹煙味兒。一串串鞭炮在人們手中點燃,聲音真大,四處飛濺,仿佛要把每一個祝福送到千家萬戶,一陣陣爆竹聲接連不斷,噼裡啪啦的,熱鬧非凡。 那麼大年初一有哪些習俗和禁忌呢?
  • 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哪裡的人們對生辰八字很痴信,所以民間對於嬰兒的出生時間是極為看重的,甚至很多人都相信八字能夠決定一個人的榮華富貴程度。因而八字也就分出了高低貴賤,三六九等。在農村有些日子是被忌諱生子的,一個是正月的初一、十五;一個是三月初三;一個是五月初五(五毒日);一個是七月十五。
  • 《年味兒》:95幅年俗畫裡的老北京年俗
    《年味兒》一書包含了95幅年俗畫和95篇溫暖散文,正文一共分四部分:紅火的準備、懷舊的祝福、開心的慶典、永久的期盼。第一部分講述了從臘月伊始到大年三十這段時間裡忙碌的準備工作;第二部分講述了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的熱鬧的祝福活動;第三部分描寫了正月裡喜慶的廟會、花會、燈會等極具儀式感的集會場面;最後一部分記錄的是正月十六至二月初二溫暖有趣的民俗風景。年味兒是什麼?
  • 三千萬點擊的賀歲姊妹片《年俗》首映!
    送灶神、撣蓬壅、趕市集……今年,我們把目光聚焦在年前的每一個迎接春節的小片段,記錄這過年時最有儀式感、也是最發散年味的傳承。不同的年俗,同樣的年味!雖然我們無法完全呈現各地不同的年俗,但卻能在這個春節,讓你多一些回憶、多一絲家鄉的情愫。畢竟,歡聚才是人人間最有溫度的喜樂。
  • 聚焦2016春節年俗之「變」 當春節遇上「網際網路+」
    放鞭炮、貼對聯、吃餃子……各式年俗交雜著團圓、祝福、喜慶等情感,這便是中國傳統的年味兒。近年來,隨著網絡和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年俗插上了「網際網路+」的翅膀,過年被賦予了時代氣息。  「網上趕集」:春節網絡消費成趨勢  置辦年貨是過年必不可少的一環。
  • 鼠年大年初一拜年簡短祝福語,快人一步收藏好!
    祝你新年新希望,家和人興事業旺。二、今天是大年初一,在這兒給你拜年了!希望來年裡,領導順著你,鈔票貼著你,學校由著你,房產隨便你,戀人愛著你!三、新年到,好運來。正月初一大拜年,祝你財源滾滾滾,好運連連!鼠年已來到,拜年祝福要送到:一拜愛情浪漫美好,二拜親情輕輕籠罩,三拜友情溫暖圍繞,四拜新年行情看好,五拜生活熱情燃燒,六拜心情時刻美妙!
  • 初一到十五,春節講究都在這裡
    那麼初一到十五的春節習俗大家知道多少呢?春節到,福氣到  大年初一的習俗  大年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大年初六的習俗  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