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再次重申,因為疫情影響籤證、入境或者有些學校因為防疫的需要實行網課,這樣的學生通過網絡教學獲得的文憑,肯定不受影響。」程家財說。
近期全球疫情形勢更加嚴峻,在此背景下,一部分學生仍選擇出國留學或者繼續在海外完成學業,如何保障海外留學人員安全?對於因疫情無法赴國外學習的留學生,如何做好銜接工作?
在12月22日教育部發布會上,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港澳臺辦公室主任劉錦介紹,針對海外留學人員群體,持續強化防疫指導,建立遠程會診機制,上線疑似症狀風險自評,整合國內高校心理輔導和健康諮詢平臺,配合外交部等部門安排臨時航班接回確有困難的留學人員,努力把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愛落到實處。
此外,為緩解疫情導致的出國留學受阻問題,教育部推動94個中外合作舉辦的大學、機構和項目臨時擴招,共錄取3031人。
2016至2019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251.8萬人,回國201.3萬人,學成回國佔比達八成(79.9%)。
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主任程家財介紹,留學人員在外安全和合法權益問題是中心服務工作的重點。五年來,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組織舉辦了474場「平安留學」出國行前培訓會,接受現場培訓的總人數17萬多人,接受網絡培訓人員達124.4萬人次,「平安留學伴你行」系列宣傳推廣活動參與人數達1147萬人次,「平安留學」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程家財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們及時向在外留學人員整理髮布各國疫情防控信息,組織專家編寫《海外留學人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指南》,被納入向海外留學人員發放的健康包中。同時,組織國內知名專家面向海外留學人員舉辦多場講座,指導留學人員做好防疫工作。」
劉錦介紹,教育部前期搭建的遠程會診和疑似症狀風險自評平臺,以及心理輔導、健康諮詢平臺,依然在運行著,給海外學子提供遠程幫扶。
「我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幫扶機制,就是在駐外使領館,特別是駐外使領館的教育部門。他們就在留學人員身邊,為留學人員提供從國內送過去的『健康包』。留學人員出現任何困難需要幫扶,駐外使領館特別是教育部門的同事都在他們身邊。」劉錦說。
「現在還有一些留學人員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要搭乘航班回國,也請大家嚴格遵守國內相關的檢測和防疫規定。」劉錦說。
對於因為疫情出不去、在國內上網課的留學人員,教育部此前曾發布通知,明確留學人員受疫情影響無法按時返回海外留學所在地的學校而選擇通過在線方式來修讀部分課程,以及因此出現在境外停留時間不符合學制要求的情況,不作為影響學歷學位認證結果的因素。
「我們很早就發了通知,但是留學人員包括家長還是在持續關注這個問題,就是網課到底能不能影響將來獲得的學位。按照有關規定和我們留學服務中心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評估的辦法和標準,通過遠程方式教育獲得的國(境)外學位或者文憑,是不在我們認證範圍的,所以大家就很擔心,疫情期間通過上網課會不會受到影響。」程家財說。
「我今天再次重申,因為疫情影響籤證、入境或者有些學校因為防疫的需要實行網課,這樣的學生通過網絡教學獲得的文憑,肯定不受影響。」程家財說。
與此同時,教育部通過引進國外高水平教育資源進一步豐富國內高等教育資源供給。
目前,國內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在讀學生已超過30萬人,我國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合作方。此外,圍繞「雙元制」模式深入開展中德職業教育合作,推動完善現代職業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關於合作辦學的放管服改革也在深化,以提升辦學活力。劉錦介紹,改革中外合作辦學準入審批制度,在上海試行理工農醫類學科專業「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備案制,在海南、福建、廣東、浙江、重慶、河南等六省(市)試點實施部省聯合審批制。
「十三五」期間,教育部共審批和備案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580個(獨立法人機構7個,非獨立法人機構84個,項目489個),其中本科以上356個。
截至2020年底,現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2332個,其中本科以上1230個。
外事管理也在進一步簡政放權。授予 「雙一流」建設高校一定的外事審批權,為高校開展對外合作交流提供更大的自主性和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