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 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徐鳴慧 攝製
圖說:曾經那雙纏滿創可貼的手 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蕭君瑋 資料圖
昨天(1月10日)下午,申城發布了近兩年來的首個霜凍黃色預警。時間回到2016年初,一群「凍手哥」用自己的雙手,為一個個凍壞水錶、凍裂水管的家庭接上了自來水,那一雙貼滿創可貼的手至今令人記憶猶新。兩年過去了,昨天,記者在霜凍天裡再次跟隨當年的「凍手哥」邱師傅走街串巷。
提前準備做足功課
還是那輛小電驢,挎著同一個工具袋……相比兩年前,「凍手哥」邱天培的外貌沒怎麼變,就是頭髮白了一些。他的身份,還是上海城投水務集團供水公司普善路站的一名普通維修工。回想2016年那場嚴寒,邱師傅說:「每天還是幹著那些事情,但總感覺沒那麼忙了。」
圖說:騎著小電驢風馳電掣,「凍手哥」仍在走街串巷。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蕭君瑋 攝(下同)
沒那麼忙了?這倒是個沒想到的回答。不過,邱師傅一邊領著記者走進共和新路上的延長小區樓道內,一邊解惑。經過2016年那場凍,他和同事們對水管、水錶的維護更趨於常態化,水管們也都提前穿上了更厚實的保溫材料「冬衣」……而從去年開始,為了防止再次出現寒凍給居民用水帶來問題,城投供水下屬11個管理所,就開始對所轄小區進行全面排查。同時檢查了二次供水接管小區的屋頂水箱進出水管、連通管、管道閥門等。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寒潮,這些工作早已提前鋪開了……
居民鄰裡各出妙招
除此之外,經過2016年那次集中凍管,居民們對水管的保護也有了不少經驗。邱師傅隨機打開一個水錶箱,裡面的管道除了由他們包裹的保溫材料,還被墊上了棉花、舊衣物。「這些都是居民自己弄的,有了這些措施,遇到結冰天氣就不會搞得措手不及了。」邱師傅告訴記者。
一上午的工夫,邱師傅已經跑了好幾個報修點。剛歇著沒一會兒,隨身設備響起,又是一張報修單。接過單子,邱師傅再次出發,來到中興路上的三興大樓。他一邊熟稔地和居民打著招呼,一邊擰開水管搶修。當年那雙凍裂的手,至今還是沒有戴上手套,這位耿直的師傅說著以前也說過的話:「戴著手套幹活,不順手。」不過,在他「成名」之後,更多居民表現出了對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報修的居民端出熱水給邱師傅送上,連聲說「大家都很不容易,特別感謝他們。」
記者注意到,除了搶修,這個冬天邱師傅在他幹活的幾個小區裡還要負責「宣傳」。做成單頁的防凍宣傳資料被貼在小區內,塞進郵箱裡。上面的不少小貼士,別有妙用。
譬如,室內、外水錶,水管、龍頭可用棉、麻織物或保暖材質包紮防凍。當氣溫低至零下3℃時,可打開水龍頭,放盡水管中餘水。假如水錶、水管凍住了,可以用溫毛巾包裹水龍頭,然後澆溫水,使龍頭解凍;或是擰開龍頭,用溫水沿水龍頭慢慢向水管澆灑,使水管解凍;澆至水錶處仍不見有水流出,則說明水錶也凍住了,再用熱毛巾包在水錶上,用溫水(不高於30℃)澆灑,使水錶解凍,切勿用火烘烤,最後可用吹風機來回吹水錶及周邊管道……這些簡單易懂的小技巧,與許許多多像邱師傅一樣的「凍手哥」一起,默默守護著申城居民的用水需求。
記者手記:
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經過了2016年寒潮的「考驗」,這次申城做足了功課。採訪中,記者發現「凍手哥」的手不再「挨凍」了,這離不開有關部門的提前部署與市民的主動配合。兩年前寒潮來襲,留下的是經驗與辦法;常態化保障的背後,離不開邱師傅一般的勞動者與廣大市民的理解支持。
「這次寒潮天我們就不怕了!」邱師傅的底氣令我們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溫度與自信。(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蕭君瑋 徐鳴慧 董怡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