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需要按下工作的暫停鍵,需要通過一段特別的經歷到達生命的某個深度,我們發起的每一次行程,都希望這幾個晝夜是特別的,通過和有智慧的人一起玩耍、深入交流,回到內心的最深處,走到生活的最遠處,人生的格局隨著歷經的風景悄然擴展。
這也是熊貓愛茶研究所作為三聯生活周刊旗下茶生活垂直平臺,發起「奇境中國」項目的初衷。2018年的首場活動,我們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愛茶人俱樂部一起,在臺北進行了一場跨年文化之旅。
這個由許多企業家及各界精英組成的俱樂部,大家將年底繁忙的工作按下暫停鍵,我們一同,去見有故事的人,去看難以看到的風景,和同好好友一起共同經歷一次奇妙的人生體驗。
臺北跨年活動的第一天,迎接我們的是趙文瑄先生。他是《喜宴》中的高偉同、《雷雨》中的周萍、《大明宮詞》中的張易之和薛紹,他演過5次孫中山。受我們邀請,趙文瑄先生來為大家以個人的視角去介紹臺灣的文化、民俗。為了更好的勝任這份「工作」,他還特地邀請了他的好友,當過多年裡長的李國榮先生,一同完成這個奇妙的開場。
「這裡是淡水,對面是八裡,再往下是北投,北投有全臺北最有名的溫泉,還有最好吃的魚丸、芋圓,我從小就吃,現在回來臺北就想吃這些。「趙文瑄先生現在住在寧波的時間比臺北多,工作重心在大陸,說起從小生活的地方,竟也多了幾分遊子歸鄉的繾綣。
他無話不談,對於大家的問題來者不拒。談美食、談臺北的大街小巷,說起大明宮詞,說起他喜歡的導演李安,談到張愛玲、龍應臺、三毛、羅大佑……呃,原來,有這麼多的共同話題和伴著我們共同成長的人。
這是一群因茶結緣的人,這種主題社交方式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延續。隨後,我們拜訪了著名的陶作坊的創始人林榮國先生。在臺灣,差不多80%以上的知名茶人,都曾是他的客戶;差不多80%以上的茶館,都用過他家的茶具。
林榮國先生以器引茶,帶領大家由淺至深了解茶與器的關係,教大家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品茗茶器,並親自指導手作陶器,親手體驗泥土的觸感。在他看來,茶是手裡的生活。他希望每一個人喝一杯屬於自己的茶,優質泥料那些特殊的質感、色澤、透氣性、傳熱性……完全可以通過科學的技術手段,用不同材質陶土之間的「拼配」來實現。「離鄉不離土,我們是不是可以用故土來作為製作茶具的材料呢?「
林炳輝先生的「食養山房」,是茶人們最愛的地方,這也是我們非常期待的一站。林炳輝先生是一位把喝茶和美食做到極致的人。他分享了自己離開都市到山上歸隱的生活,敘述著把過去放下以全新的自己向自然學習的感受。他說:「無論生活在何方,人們總需要有地方能回歸自然放鬆心緒,能喚起他們的歡樂,給予他們的肉體和靈魂以力量。「
食養山房是一個充滿「魔力」的地方,一餐好吃好看的素食,幾杯內涵豐富的清茶,一位長者亦師亦友般的分享他的美學與修養,一次難忘的午後時光。
在臺北,紫藤廬創始人周渝也是一位令人仰慕的師者,紫藤廬的由來、它所見證的人和歷史以及今天它所承擔的意義,已經很多人書寫過,當身處其中,老房子、老家具、老器物所共同營造的氛圍,讓剛從外面車馬喧囂的水泥森林走進來的人,還是會突然有種恍惚之感。
我們簡單地泡茶,隨意地聊天。「生活的素養,不在書上,不能死記硬背,自然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好的茶老師不是教你泡茶用多少水、多少秒,而是教你如何在茶的世界裡,做你自己」,「你不能說教美學,要求每個人都一樣。每個人明明都不一樣嘛」。「一葉一宇宙」是他對茶之大千世界的概括,他在紫藤廬藉茶養身、修心,交友、求知,我們則有如目睹。
我們通常不會去景點,但臺北故宮當然要去,那裡濃縮了中華文化的過去與現在。兩個月前我們便與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提前溝通,院方特別安排了器物部餘佩瑾主任及其團隊為大家做了「臺北故宮藏瓷-汝窯」的專題講座並安排了專門的導展。
臺北故宮博物院共收藏稀世珍品70萬件,可謂名窯畢備。臺北故宮博物院80周年「大觀「特展,除了書畫、圖書,飽受關注的還有北宋汝窯特展,內容包含北宋汝窯47件。宋代青瓷中質地最好也最為罕見的自然是「宋瓷之冠「汝窯瓷。汝窯之美,難描難繪。餘佩瑾主任為了詳細介紹了那天展出寶貝,比如那隻尤物「天青蓮花式溫碗」是怎樣的「恰到好處」,比如古人的「春來江水綠如藍」究竟是怎樣的無上境界。比如那隻「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聚釉深處泛碧,釉薄處則泛粉青,如何完全詮釋「汝窯宮中禁燒,內以瑪瑙為釉」的說法。在完美的導覽下,我們完全可以想像當年工匠燒制出這些神器,該是何等地狂喜。
2017的最後一天,自然有些特別,我們希望這一天的晚餐也是特別的。我們將晚宴設在了臺北故宮的晶華廳,體驗以文化創意思路料理的「國寶宴」,日常普通的食物通過「形似」的演繹和文化內涵的加持,變得有趣而更加美味。
既然是元旦,臺北101大廈每年跨年的煙火表演我們是要看的,我們沒有置身於擁擠的人群,而是選擇在陽明山所住公寓的頂層,遠望那絢爛的煙火的綻放,並在一場茶酒會中回顧和分享過往,迎接新年。
沒有華麗的安排,我們在一本紀念冊上寫下對未來的期盼,對彼此的祝願,這些熱情的、有趣的、善良的、可愛的、溫暖的人兒聚在一起,話當年,話今日,話明年,圓圓滿滿。
去到一座城市,聽讀懂城市的人講城市生活,傳承家族幾代的生活哲學、像朋友一般招待你的本地傳奇人物,這些東西永遠無法打包。
我們在臺北的四個晝夜,遠不止經歷了這些。我們在松山文創園、淡水、九份、齊元餐廳、梅子餐廳、欣葉餐廳、圓山飯店都留下了我們的身影,和口水。我們甚至還偶遇了著名企業家馮侖先生,在我們的住處,也是馮侖的萬通集團下屬的項目:臺北·萬通國際社區。
布達拉宮其實不在拉薩,而在去拉薩的路上。在路上,我們與當地人微笑、握手、擁抱,被他鄉的熱情所感染,被傳奇人物的故事甚至被一些毫無徵兆的事情所感動。這些共同的經歷,滌蕩人生,激發出新的緣分。
鳴 謝
趙文瑄先生
李國榮先生
林榮國先生
林炳輝先生
周渝先生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萬通國際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