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鄰裡鄰居就是一種緣分,不管是住在鄉村還是城市,作為一個社會人,鄰裡關係是必然存在的,現在的人生活條件好了,很多人住進了樓房,樓上樓下成為鄰居,那麼大家相處得怎麼樣?
最近同事茵經常頭疼心煩,一問才知道最近夜裡睡眠不好,究其根本就是樓上太鬧騰了,經常在很晚的時候洗衣服,穿著高跟鞋屋裡走來走去,茵經常是等到噪音消失了自己也失眠了,長此以往肯定不行,茵這幾天焦慮的甚至動了要賣房子的想法。買賣房子可是一件大事,茵心有餘力不足,這哪裡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呢?
大家紛紛出謀劃策了!
第一回合,茵笑臉相迎,找了個合適的時間敲響了樓上的大門,細說了下自己這些天的苦惱,鄰居也算客氣,但是說聲音不是自己發出來的,讓茵再好好聽聽,茵無奈吧但是也希望情況能有所好轉,但是結果讓人很失望。
第二回合,茵晚上被吵得實在不行了就直接上去敲門,結果鄰居態度極其惡劣,拒不承認是自己家發出的響聲。說了半天也沒有結果。
從此以後感覺鄰居更加變本加厲了,茵有苦說不出。
其實茵的遭遇真的是我們大家日常鄰裡關係的一個縮影。遇到這樣的事情,大家都會怎麼做呢?
第一, 沉默型。鄰居比較強勢,自己只能吃啞巴虧,害怕鄰居變本加厲的惡意報復,只能選擇沉默,日復一如的煎熬,甚至賣房一了百了,但是,房子可以選,鄰居不能選,只能期盼後續能遇到個善解人意的高鄰了。看來,沉默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哦。
第二,有仇必報型。有的人選擇以牙還牙,有仇必報,這樣鄰裡矛盾很快就會上升,愈演愈烈,有人買了震樓器,殺敵一千,自傷八百,更有甚至於大打出手,兩敗俱傷。
第三, 以德報怨型。鄰裡之間接觸十分頻繁,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應該互相諒解,禮貌相待,互相幫助,友好相處。
茵想了好久,買了幾雙拖鞋送了上去,鄰居看到後態度竟然變了,說房子隔音效果一般,自己其實也沒有很吵,但是態度確實變好了很多,後面大家也猜得到,茵慢慢地發現自己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其實我們在遇到這樣的煩惱的時候,一定要先冷靜,自己先做到心平氣和。然後再想辦法去處理問題,相信這個才是大智慧。有時候我們也可以藉助第三方的力量來協助解決,比如找物業或者社區工作人員進行協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儘可能避免矛盾的擴大。
畢竟生活如此美好。何必太自擾呢?保持美麗心情,送人玫瑰,手有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