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70多萬炒股,年息24%,5倍槓桿,這不是投資,而是賭命。
前幾天看到一個採訪視頻,視頻的主人公是一位74歲的老奶奶,已經尋找兒子很多年,也不知道兒子在哪裡,是死是活,就希望在臨終前能找到他,兒子是2007年消失的,炒股欠了很多錢。
我提煉出來了一些內容,大家感受一下。
「他前後借了16個人的錢,將近80萬,炒股,給別人許的24%年息,放大5倍槓桿操作。」
「其中有些還是砍頭息,他借的時候我也不知道……現在才知道,股市太厲害了,八賠一平一賺,他就覺得他能成為那10%,結果被打的落花流水。」
從一個沒什麼文化的74歲老人嘴裡蹦出砍頭息、槓桿、股市定律這些詞語,記者問道:「你懂這麼多啊。」
老人輕描淡寫:「以前不知道,聽得多了就什麼都知道了。」
兒子差點被債主打死,精神分裂,老太太說了這兩段話。
「你逃命去吧,自己打工養活你自己,不要再炒股了,這個債務你別管了,我還到哪一步是哪一步吧。」
「兒子的出發點不壞,他說媽你太辛苦了,爸爸去世又早,你把我和姐姐拉扯這麼大,鄰居家的狗吃的比你都好,我得想辦法掙點錢,讓你晚年過得幸福……我們單位有人在炒股,我好好鑽研鑽研,想辦法掙點錢。」
視頻的結尾,老人表達了自己的願望。
「骨肉難割捨,我現在都還了70%的債務了,從2006年還到現在14年了……剩下的債務越輕,我想找兒子的念想越迫切……我就在這裡不走,萬一兒子回來了,見不到我他多失望,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有生之年再和兒子團聚。」
老人身體硬朗,思維清晰,這麼多年就靠著給兒子還債這個執念,省吃儉用,這份母愛讓人淚目,真的是骨肉難割捨。
老人的住所,買的饅頭都硬邦邦了
老太太的兒子,誰也不知道他在哪裡,有生之年他們能不能團聚,如果從視頻信息來推斷的話,我大膽推測他應該倒在了2007年牛市的黎明前,而且可能接觸了權證交易,借款,高息,高槓桿,如我開頭的第一句話,這不是投資,是賭命。
兒子出發點不壞,只可惜走錯了路。
其實,靜下來想想,股民的出發點不都是這樣嗎?想讓生活變得更好一點,想賺錢來回報家人。
但現實卻是,炒股讓不少人的生活越來越糟,夜晚越來越費煙。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炒股或許是普通人實現階級躍升的最低門檻了。
但我想加一句,炒股可能也是致使普通人返貧的最快通道了。
寫了這麼久文章,說實話,這個視頻看得我難受,因為我遇到過不少這樣的股民,他們原本的生活普通而平淡,但自從炒股以後,致富夢沒實現,妻離子散倒提前實現了,把責任推到股票上也不合適,但把責任完全推到他們自己身上好像也不對。
是什麼導致了這一切呢?
我冥思苦想過,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人都想在股市裡賺錢,但有些人最好一輩子別接觸股票,因為股市會直觀的放大人性,贏了還想贏,卻沒想過輸了怎麼辦?輸了,要麼滅亡,要麼變投資為賭博,背水一戰。
老太太的兒子不就是這樣的嗎?
用賭博的方式玩股票,卻以為自己在投資。
我見過對賭博沒有絲毫興趣的人,結果在股市裡越陷越深。
其實,大多人都不適合炒股,有股市發展的原因,也有股民自身的原因。
比如我自己,我的炒股技術一般,最大的問題是做不好防守,2015年坐了個過山車,最高500%的收益,結果膨脹了,在朋友裡落了個曾經富過的諧稱,曾有一段時間,我怎麼也想不通,我科班出身,機構工作,天天和股票打交道,這麼多年都研究到狗身上去了。
後來,接觸的股民更多了,認識比我強的人也多了,我突然發現,越感覺自己聰明的人,越不願意服輸;越想贏,輸了就越想翻身。
賭場裡輸紅了眼的賭徒就是這個樣子,反而是那些比較佛系的人成績更好。
所以我放慢了腳步,因為步子邁的太大,真的容易扯。
關於炒股這件事,的確有人通過它致富,但比例極低,要麼就是天賦異稟,任何行業都是講究天賦的,要麼就是多年掙扎,一朝悟道,前提是沒有槓桿。
更多人因為它,家庭資產蒸發,生活水平下降,甚至落得和老人兒子一樣的下場。
聽我的,拿幾萬塊錢炒股,如果輸光了當交個學費,然後好好工作,明白自己不適合炒股的道理。
幾萬塊錢如果真能買到這個道理,千值萬值。
(視頻素材取自《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