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學校被認為是傳授和培養認知能力的地方,現在流行的對學校的評價體系也幾乎都依賴於認知能力。
學術界和社會越來越認識到學校必須教給學生課本以外的能力,而首要的是對工作和生活的態度、信念和價值觀。這要求我們的教育模式要作適當調整,學校要將培養學生的非認知能力與培養認知能力兩者並重,甚至要進一步加強非認知能力的培養。
眾所周知,學校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主要是通過顯性課程來進行的,包括上課、考試、科研等。而培養非認知能力就不同了,它主要是通過隱性課程來進行的。這些隱性課程各校不同,而且差別很大,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包括環境、校風、社團活動、教師和管理幹部的言傳身教。在錦城學院實行的「五個課堂」中,第二、三、四課堂(第二課堂指實驗室教學課堂,第三課堂指生產基地教學課堂,第四課堂指課外活動課堂)多是為培育非認知能力而設的。
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是我們在教育目標分類上的邏輯劃分,二者雖然是兩種不同類型的能力,但卻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既有差別性、又有統一性,是緊密聯繫、相輔相成的。
為了保證非認知能力培養,錦城學院要在原有「五個課堂」的基礎上,進一步在教育的「育」字上下功夫,強化「三大培育」,即養成(習慣)培育、薰陶培育、體悟(體驗)培育。
一、養成培育
就是讓學生通過養成良好習慣,以達到提高非認知能力之目的。
我們的學生不是初生的嬰兒,許多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就已經養成了很多習慣。這些習慣中有些是好的習慣,也有許多不好的習慣。例如:起居無常,生活散漫;不珍惜時間,沉迷網絡;學習不認真,思考不用腦,常人云亦云;做事無計劃,工作無目標,常有始無終,沒有堅持精神;不愛勞動,不喜節儉,常圖表面風光,等等。
我們會看到,養成一個習慣之後,就形成了一個迴路。這個迴路類似於條件反射,只要相關的提示(cue)存在,要改掉,幾乎不可能。可以說,習慣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換。
因此,我們要致力於養成良好習慣。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創建以來,非常重視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我們多次強調,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是學校教育的重點任務之一。我們提出了成功的教育從養成學生的良好習慣開始,學生學習生活十條誡訓、尊師重道十條規範、八要八不要、上課帶「三大件」(書、筆、筆記本)等,都是「習慣養成培養」的具體措施。
養成教育,首先要明確養成什麼習慣,其次是如何養成習慣。養成習慣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其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有三條: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其次是長期的潛移默化和反覆訓練。有人研究,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穩定一個習慣要85天。再次是採取必要的強化或負強化措施,例如對學生堅持良好習慣要予以表揚、甚至獎勵;對不好的習慣要批評甚至處分。恰當的正強化和負強化都有利於良好習慣的養成,學校的教育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習慣,從而克服不良的習慣。
二、薰陶培育
訓育就是要直接與間接地陶冶兒童的性格,在兒童身上培養一種有利於教學的心理狀態。訓育的措施可以是抑制、懲罰、讚許和獎勵。赫爾巴特所說的訓育,除了「訓」的成分以外,類似於我們所說的薰陶培育。
所謂薰陶,主要指風氣、環境和示範默化等幾個方面對學生成長的影響。
我們講的育人環境,不僅包括校園的物質環境(校園建築、文化設施、圖書資料等),也包括校園的人際環境(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等),還包括校園的文化環境(即精神層面各項活動,節日儀式、雕塑、文化標誌等),這些環境無疑對學生的成長都起著薰陶的作用。
再次是示範和默化。示範即教師(包括職員)的言傳身教。學校的站位、處事的態度,規章制度的公平正義,教職員工的一言一行,包括他們的學習精神、民主意識、服務態度、工作作風,都對學生發生影響,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是不上課的教科書。
因此,不但教師是教育工作者,學校的所有管理、服務部門都是教育部門,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教育工作者,都擔負育人之責。
大學生的成長進步不僅僅是教育出來的,也是環境氛圍薰陶出來的。在校園文化的薰陶下,錦城學院學生普遍養成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修養,展現出了具有鮮明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錦城」精神的良好風貌。未來,我們還要加強以校訓、「錦城」精神為核心的校風和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形成勤奮、向上、嚴格、刻苦的學風和校風,形成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和諧包容的人文環境。
三、體悟培育
所謂體悟——「體」,意為設身處地、親身經歷;「悟」,意為悟出道理,獲取心得。體悟具有過程性、親歷性和不可傳授性,是充滿個性和創造性的過程。從心理學角度講,體悟是「理智的直覺」,是建立在個體「內部知覺」基礎上的一種特殊活動,它總是與個體的自我意識緊緊相連的。所以,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有些素質需要親身經歷、親自驗證,才能獲得科學知識,養成道德品質,掌握技能。
教育者依據育人目標和人的心理、生理特徵以及個體經歷創設相關的情景,例如勞動、創業等實踐活動,讓被教育者在實際生活中體驗、感悟,通過反思體驗和體驗內化形成個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品質,在反覆的體驗中積澱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為,在各種體驗中主宰自我、修正自己,在與人交往中,在日常行為中去體驗、去感悟。
因此,體悟教育不僅要用自己的頭腦去想,還要用眼睛看,用手操作,更要用心靈去感悟。你要培育組織力,你就要當個學生幹部或組織一個社團試試;你要提高領導力,你就要領導一個項目或一個活動體會一下;你要提高思辨能力就多參加一些辯論會大賽;你要培養熱愛勞動的品質,就親身參加一些體力勞動。我們通常說「社會是個大課堂」「解放軍是所大學校」,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通過實踐和體悟,就會更好地培育一些非認知能力。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多參加生產基地教學、課外活動課堂,包括我們的勞動、三創特色教育,將專業實習實訓、職業技能訓練深入融合到各個環節,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去親自驗證、去用心體悟。(鄒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