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有黑也有白,有關心愛護孩子的家長,也有那種不負責任的家長存在。這類家長自私冷漠,毫無責任心,根本不值得孩子的尊敬。
小江是一個二胎媽媽,產檢時醫生明確地告訴她,肚子裡的胎兒是個男寶寶。小江第一胎是個女兒,現在已經6歲了,她一直希望能夠兒女雙全,聽到醫生的話十分歡喜,自己的心願馬上就要成真了。
一般來說產婦生產時丈夫都會在產房外等候,甚至有的是婆家娘家齊上陣。可是小江生產時,深夜的產房外只有一個6歲的小女孩守著,產婦的丈夫遲遲不見現身。
原來這個女孩是小江的大女兒。小江順利生下孩子後,護士出來要向丈夫報喜,結果卻只看到一個小女孩孤零零地坐在走廊。
她看見護士出來趕緊上前詢問媽媽的情況,得知母子平安後鬆了一口氣。護士非常疑惑地問孩子:你的家長去哪了?女孩的回答卻讓她淚崩。
小女孩告訴護士:爸爸覺得太累先回家休息了,讓我留下來在這裡照顧媽媽。護士聽完小女孩的話深深地為兩個孩子和媽媽感到悲哀:有這樣的丈夫和父親,跟單親家庭毫無區別。
現在重男輕女的家長還是存在的,光看爸爸將女孩獨自留在醫院照看媽媽就可以得知,做父親的根本不關心女兒和妻子,如今有了弟弟的存在,恐怕小女孩今後在家中更得不到重視了。
故事中丈夫的所作所為是非常不負責任的,父親和丈夫這兩個角色都被他搞砸了。可想而知,這樣的父親能給孩子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未來令人擔憂。這種有父親相當於沒父親的家庭,被稱為喪偶式家庭。
1影響孩子對婚姻的看法。
喪偶式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對婚姻經常抱著兩個極端看法。
有的會因為缺乏父愛或者母愛,因此十分渴望完整的家庭,特別希望儘快結婚擁有自己的小家;而有的孩子會因此而恐懼婚姻,討厭和異性的相處,寧願自己獨自生活,對婚姻持悲觀的態度。
2影響孩子性別意識的形成。
孩子缺乏父愛或母愛,少了父母其中一方的陪伴,很可能會對性別產生混亂。
男孩子缺少父親的陪伴會偏向女性化,而女孩子缺少母親的教導則很可能在性格上大大咧咧。不管是跟父母親哪一方生活,對孩子的性別意識的形成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3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少了父親或母親的參與,很容易就會產生自卑心理。孩子會羨慕同學或朋友放學或出門時都有父母在身邊,對比之下就產生了自卑感。
這種自卑心理很有可能會轉化成討好型人格,一味地滿足他人的要求,把自己放在很卑微的境地。
4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
喪偶式家庭裡的孩子,父愛或母愛在他們的成長中提前離席。
缺少父親的教育導致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懦弱、不夠勇敢,遇事不敢承擔責任,只是一味逃避;缺少母親的教育則可能造成孩子在性格上變得莽撞粗魯、不懂得變通,用拳頭講道理,有勇無謀。
喪偶式家庭不僅是夫妻婚姻的不幸,更是孩子的不幸。在這樣家庭中成長的孩子,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健康都會受到很大的傷害。家長既然選擇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就應該負起責任,平等地關心愛護自己的每個孩子,拒絕差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