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應用中的本徵光譜感知簡介

2021-01-07 我是天邊飄過一朵雲

高光譜遙感是一種光學成像手段,本質上是模擬人和動物的眼睛。人的眼睛能夠感知物體的顏色、紋理,從而辨識物體的材質;響尾蛇的熱眼能夠感知高溫物體向外釋放的紅外線,從而快速定位獵物。而高光譜成像則是一套光譜維度的電磁波顯微鏡,它用納米級的解析度覆蓋了從可見光到紅外光範圍內物體反射或者輻射的電磁波。遙感應用中的光譜感知,就像是給無人機、衛星等遙感平臺裝上了一雙具有光譜探測功能的眼睛。

高光譜遙感的核心思想是每種物質均有自己獨特的「光譜指紋」。早在19世紀初,人們在研究太陽光譜時,發現太陽內部發出的強光經過溫度比較低的太陽大氣層時,部分特定波長的電磁波會被大氣吸收。通過對太陽光的光譜進行分析,科研人員估算出太陽大氣層中含有氫、氦、氮等幾十種元素。近年來,隨著傳感器技術的發展,通過光譜分析與成像技術的結合,高光譜遙感已可實現地物光譜和空間信息的同時遠距離探測,被認為是遙感技術誕生以來最重要的技術突破之一。

高光譜遙感的發展得益於圖譜合一的光譜成像技術的發展與成熟。光譜成像技術不僅對目標的空間特徵成像,同時對每個空間像元經過色散形成的幾十個乃至數百個波段的光譜進行成像。高光譜圖像的每個像素均可表示為一條獨特的光譜曲線,能夠反映不同物質的光譜特徵。根據物質的光譜可以鑑別物質並確定它的化學組成和相對含量,因此,高光譜遙感在精準農業、資源調查、軍事偵察等領域均具有重大應用需求。

遙感應用中的光譜感知與實驗室裡的光譜分析存在很大差別。在實驗室環境下,研究人員可以構建固定的光源與探測傳感器,嚴格設計拍攝環境,使得測得的光譜純淨可靠。然而,在遙感應用環境下,光譜成像儀測得的地物光譜會受到大氣、光照氣候條件、拍攝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高光譜遙感圖像中的光譜反射值往往難以真實反映地物的光譜反射率,甚至可能包含嚴重的失真與畸變,獲取地物純淨的光譜特徵極其困難。如何準確感知地物的真實光譜是高光譜遙感技術發展的核心難題之一。

地物純淨光譜的精確提取是實現地物光譜準確感知的前提。儘管現有高光譜本徵分解方法能較好地抑制圖像噪聲、光照變化等因素對地物光譜的影響,但考慮到不同外界幹擾因素對高光譜圖像地物光譜的影響機理不同,現有的本徵光譜特徵提取方法無論是在模型還是在方法上仍存在諸多局限性。地物純淨光譜特徵的提取仍面臨如下挑戰性難題。

1. 在光照不均、雲霧遮擋、噪聲幹擾、解析度下降、圖像模糊等不同因素影響下,地物的光譜退化機理不清;現有高光譜圖像本徵分解方法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光照不均導致的光譜變化問題。針對其他不同類型的圖像退化因素,分析不同幹擾因素對地物純淨光譜的影響機理,是準確構建高光譜圖像光譜退化模型的前提。

2. 單一的本徵分解乘性模型無法對不同幹擾因素導致的地物光譜變化準確建模。不僅場景亮度、地物的紋理和三維結構會對地物光譜造成影響,圖像噪聲、雲霧等因素的幹擾同樣會導致獲取的地物光譜信息發生變化。傳統的本徵分解乘性模型無法對不同類型因素導致的光譜變化進行建模,導致在複雜成像環境與場景下,地物純淨光譜的提取仍存在諸多難題。構建更複雜的圖像光譜退化模型,是設計高光譜圖像光譜準確表徵方法的基礎。

3. 近年來,深度學習不僅在模式識別、人工智慧領域取得了廣泛應用,在圖像去霧、去噪等圖像處理任務中同樣獲得了很好的性能。但是傳統基於深度學習的圖像復原方法,在未結合高光譜圖像自身特性的情形下,難以直接應用於高光譜圖像本徵分解。高光譜圖像自身的空間與光譜結構先驗在本徵光譜特徵提取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構建知識引導與數據驅動相結合的高光譜圖像本徵特徵提取網絡,是高光譜圖像本徵分解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

高光譜圖像的光譜特徵提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傳統的光譜特徵提取方法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選取一些具有辨識度的譜段來描述典型地物的光譜特性,如植被覆蓋指數、水體指數等;另一種是通過主成分分析、獨立成分分析、流形學習等手段對光譜特徵進行變換,提升特徵的可分性。這些方法的問題是沒有考慮到地物的光譜在遙感成像的過程中會受到場景光照、地物形狀與紋理、圖像噪聲以及雲霧遮擋等因素的幹擾。因此,傳統的高光譜圖像特徵提取方法均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同物異譜」「同譜異物」的難題。

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通過高光譜圖像本徵分解,能夠將高光譜圖像分解為純淨的光譜反射率圖與亮度圖。亮度圖包含了場景的光照變化、地物的紋理結構等會對地物光譜產生影響的幹擾信息,將亮度圖從原始高光譜圖像中分離出來,得到的光譜反射率圖作為地物的純淨光譜特徵,能夠顯著提升遙感圖像地物分類的精度。本徵分解為遙感應用中地物光譜的準確感知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但仍存在諸多挑戰難題。

相關焦點

  • 圖像的本徵分解模型簡介
    換言之,早在公元10世紀或更早以前,人類已意識到光的強度(由成像場景的亮度變化決定)和顏色(由物質的光譜反射特性決定)是人眼所能感知到的物體的本徵屬性。1978年,基於阿爾哈曾的觀察,「本徵分解」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反射率圖反映了物體在無色均勻光照下的顏色和表面材質屬性,即物體的本徵反射屬性。而亮度圖則由場景中的各種光照和物體的幾何形狀構成,反映了場景中各個位置的光照信息。
  • 遙感光譜拍照識別大地物質成分
    原標題:遙感光譜拍照識別大地物質成分   提到地質勘探、環境調查,人們首先聯想到的往往是研究人員在現場取樣,在實驗室運用物理化學方法進行檢測的場景。如今只要拍張照,便能識別出大面積區域內待檢測物質的成分。
  • 【乾貨】定量/高光譜遙感之—光譜分析技術
    在定量遙感或者高光譜遙感中,信息提取主要用到光譜/波譜分析技術。
  • 科研成果快報:高光譜雷射雷達及其導出的光譜指數在葉片氮含量分析中的應用
    現有的利用遙感手段對LNC的分析主要依賴於高光譜數據,這些高光譜數據通常包含於幾千個探測波段,含有豐富的與植被生物物理特性相關的信息,但也就為遙感應用帶來信息冗餘的問題。一些高光譜光譜儀,比如MODIS,AVHRR可以通過減少有效地減輕這個問題。
  • 遙感圖像處理中的深度學習專題 《中國科學:信息科學》英文版
    深度學習是一種非常適用於大數據應用的新興技術.在對地觀測領域, 由大量在軌衛星獲取的海量遙感數據, 使其成為數據驅動應用的典範. 過去幾年來, 遙感圖像處理相關的深度學習研究快速增長, 包括高光譜遙感圖像、合成孔徑雷達(SAR)圖像等處理、分類、參數反演及目標檢測識別.
  • 高光譜遙感影像混合像元分解研究進展
    高光譜遙感的多學科應用. 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 18–22 Tong Q X, Zhang B and Zheng L F. 2006a.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and It’s Multi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 高光譜圖像的數據特性之探討
    在多樣化成像手段中,光譜成像技術是成像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藉助光這一能量手段探測物質特性的科學技術。地球上的不同物質,受物質組分以及光場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可具備不同的光譜特性,依據光譜特性捕獲的精細程度,可將成像結果劃分為多光譜及高光譜圖像。 其中,高光譜成像實現了目標光譜獲取及目標空間成像的有效集成,是最重要的遙感探測手段之一。
  • 遙感的基本原理及技術特點
    基本概念  遙感一詞來源於英語「Remote Sensing」,其直譯為「遙遠的感知」,時間長了人們將它簡譯為遙感。遙感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遙感技術的應用也日趨廣泛。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遙感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未來的遙感技術將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於遙感的科學含義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 廣義的解釋: 一切與目標物不接觸的遠距離探測。
  • 數據分享 | 高光譜遙感影像數據集匯總
    高光譜遙感是將成像技術和光譜技術相結合的多維信息獲取技術,可以同時獲取目標的二維空間信息與第三維的光譜信息,得到高光譜解析度的連續、窄波段圖像數據。高光譜圖像與高解析度圖像、多光譜圖像相比的優勢在於,它的光譜解析度高,波段眾多,能夠獲取地物幾乎連續的光譜特徵曲線,並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或提取特定波段來突出目標特徵;定量化的連續光譜曲線數據為地物光譜機理模型引入圖像分類提供了條件;它包含豐富的輻射、空間和光譜信息,是多種信息的綜合載體。高光譜圖像在地物製圖、資源勘探等領域得到了廣泛使用。接下來,我們總結了現有15個高光譜數據的基本情況。
  • JIA 資源環境欄目——遙感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
    遙感衛星能夠快速準確地獲取地面信息,結合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等其他現代高新技術,可以實現農情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定時、定量
  • 遙感技術介紹
    遙感一詞來源於英語「Remote Sensing」,其直譯為「遙遠的感知」,時間長了人們將它簡譯為「遙感」可以解釋為: 解釋: 運用現代光學、電子學探測儀器,不與目標物相接觸,從遠距離把目標物的電磁波特性記錄下來,通過分析、解譯揭示出目標物本身的特徵、性質及其變化規律。遙感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
  • 計算光譜成像的前沿進展簡介
    過去30年,掃描技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例如,謝克納(Schechner)和納亞爾(Nayar)將一個隨空間場景變化的濾波片固定到一臺可移動的照相機上,當相機移動時,它會多次感知場景中的每個像素,每次感知都在不同的光譜波段上。與之前掃描的方法不同,聲光可調濾光片(AOTF)和液晶可調濾光片(LCTF)基於偏振的原理,可以達到非常快的掃描速度。
  • 成像光譜偏振技術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科學家先後實現了成像與光譜的結合,以及成像與偏振的結合,分別提出了成像光譜儀和成像偏振儀。 成像光譜技術很好地把成像與光譜獲取功能合二為一 , 實現了相機和光譜儀功能的一體化,可獲得目標的成像和光譜信息,是目前國際上光學遙感的重要科學探測儀器,已成功進入了工程應用。但它缺少了光的另一種重要信息—— 偏振信息。
  • 磁介電La2CoMnO6的本徵介電性能
    在本文中,作者通過測試用改良的Pechini方法製備的LCMO陶瓷的紅外反射光譜,確定其聲子對系統固有介電響應的貢獻並研究了CDC的起源。作者分析得到的主要極性模和聲子參數表明LCMO的CDC行為完全起源於非本徵影響。另外,作者估計了LCMO在微波區域的介電常數和品質因子分別為和THz,這表明LCMO適用於微波器件和電路中。1.
  • 遙感圖像處理與分析系統
    GeoImager以先進的圖像處理技術,友好的用戶界面和靈活的操作方式服務於測繪、電力、林業、規劃、國土資源調查等遙感及相關應用領域。GeoImager3.0是國內唯一通過國家測繪局1:5萬DOM生產軟體工具測試的系統,GeoImager5.0全新穩健的底層平臺已用於多個遙感應用系統,同時作為一個完整的遙感圖像處理系統應用於教學。目前主要作為遙感工程應用的基礎軟體,開展遙感工程化應用。
  • 高分遙感在自然資源調查中的應用
    本文所指的高分數據包括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以及高輻射解析度遙感數據,但由於目前高輻射解析度數據在自然資源調查中應用的報導較少,大多數還停留在對數據的分析處理等研究層面。因此,本文重點綜述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和高光譜解析度遙感數據在自然資源調查中的應用。
  • ||高解析度遙感影像零星植被的自動提取
    隨著遙感影像解析度的提高,一些在中低解析度下不可見的零星植被在高解析度遙感影像上可能具有影像特徵,能夠被觀測到,因而零星植被的提取十分必要,且直接影響遙感監測結果的準確性。零星植被通常為單株、小簇或狹長植被,在影像上通常面積較小、分布零散、與其他地物交錯、像元混合嚴重、邊界模糊。
  • 基於深度學習的去噪方法簡介|貝葉斯|高斯|光譜|神經網絡_網易訂閱
    利用DNN對圖像去噪將多層感知機(Multi Layer Perceptron,MLP)應用到圖像塊中。有人發展了一種對稱式解碼-編碼(encoding-decoding)全卷積殘差神經網絡模型,可針對圖像去噪與壓縮偽痕去除等多種低層視覺任務進行信息復原。可以引入殘差學習與批量歸一化優化處理,發展前饋降噪卷積神經網絡模型(DnCNN)重建殘差噪聲,進而去除圖像噪聲,得到了良好的結果。
  • 遙感圖像處理中的深度學習專題 |《中國科學:信息科學》英文版
    在對地觀測領域, 由大量在軌衛星獲取的海量遙感數據, 使其成為數據驅動應用的典範. 過去幾年來, 遙感圖像處理相關的深度學習研究快速增長, 包括高光譜遙感圖像、合成孔徑雷達(SAR)圖像等處理、分類、參數反演及目標檢測識別.
  • 基於光照感知深度神經網絡的多光譜數據融合行人檢測
    在本文中,我們證明了編碼在多光譜圖像中的光照信息可以顯著提高行人檢測的性能。提出了一種新的光照感知加權機制來準確描述場景的光照條件。將這些光照信息整合到雙流深度卷積神經網絡中,學習不同光照條件下(白天和夜間)的多光譜人體相關特徵。此外,我們利用光照信息與多光譜數據結合來生成更準確的語義分割,從而提高行人檢測的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