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歷了上下五千年文明史,雖然清朝晚期不堪入目,但新中國成立以後,步入現代化的節奏越來越快。現代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計算機,在1956年制定的《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周總理就把計算機列為發展科學技術的重點之一,並在1957年籌建中國第一個計算技術研究所。
如今的辦公和學習都離不開計算機,而必不可少的東西有三樣,一個是搜尋引擎,一個是聊天軟體,還有一個是輸入法。而輸入法的誕生,對於計算機的普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筆輸入法發明者:王永民
要高效使用計算機,一款高效便捷的輸入法必不可少。隨著電腦在中國遍地開花,五筆輸入法也應運而生。而發明者則是一個出生於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的小夥,別看其貌不揚,在學習研發這條道路上,已經是非常成功的了。
1962年,王永民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當年的成績是南陽地區第一名,足見這個小夥的聰慧不一般。
畢業後,在1978年至1983年這段時間裡,王永民整整用了五年時間研究並發明出了「五筆字型」,也就是王碼。他創立了漢字鍵盤設計三原理及數學模型,「漢字字根周期表」,有效解決了進入資訊時代的漢字輸入難題。
1987年,王永民成立了北京王碼電腦有限公司,自己擔任董事長,經營自己開發的漢卡。為了把自己發明的五筆輸入法普及開來,王永民穿梭於北京100多個大大小小的部委,開始了早出晚歸的日子。沒有錢,就住地下室,一度落魄到連7元錢的房租都出不起。
據王永民回憶,當時的情況異常艱苦,「誰請我都去,有飯吃我去,沒飯吃我也去,三天五天都行,哪怕費用全部自理也行」。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辛辛苦苦下來,五筆字型被中央機關接受並普及開來,聯合國50個打字員,49個都是使用五筆字型。
五筆輸入法為何會敗給拼音打字?
五筆輸入法的發明,對於電腦的普及功不可沒,但那是一個特定時代的產物。也正因為如此,1992年時,王永民的公司淨利潤達到1000萬元。但時代一直在進步,80後與90後對五筆輸入法記憶猶新,但00後和10後的孩子們,可能都沒有聽說過這種風靡一時的輸入法了,因為他們接觸到的都是拼音打字。
那麼,五筆輸入法為何會敗給拼音打字呢?總結出來的原因有兩個:
一、五筆輸入法需要清清楚楚明白字怎麼寫。在七八十年代,大家都還在手寫辦公,對於漢字的書寫很熟悉,能極快反應出偏旁部首,所以用五筆輸入法打字很快。
因為五筆輸入法就是基於漢字的偏旁部首而設計的,首先要明白每一個漢字的具體書寫,才能快而準地打出字來。但如今的辦公節奏快到難以想像,手寫的方式已經遠去,很多年輕人能夠讀出漢字,但要寫出來已經不是一件易事。甚至有些時候,長時間看一個漢字,你會覺得越看越不像了。
現在基本上能夠讀出漢字來,所以用拼音也就更加直接。再加上拼音打字詞庫的擴充以及模糊識別系統的推出,打字的速度已經大大提升,更適合普通的計算機使用者。
二、人變懶了。如今風靡的是懶人經濟,因為懶,所以誕生了很多新興的行業,比如外賣。五筆輸入法要背字根,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拼音就完全不一樣了,只要能夠大概的拼讀出來,就能很快的把字打出來。
小結
五筆輸入法的風靡,推進了計算機的普及速度,王永民也被稱之為是「當代畢升」。為此,2003年國家郵政局還發行了專門的紀念郵票。改革先鋒獎評:王永民是「推動漢字信息化的『王碼五筆字型』發明者」,同時被譽為「把中國帶入資訊時代的人」。
五筆輸入法代表了一個時代,而拼音打字則代表了一種生活態度,現在的年輕人追求的是簡單便捷,顯然五筆已經滿足不了這一願望,被拋棄也在情理之中。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