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對聯和書法,皆中華文化瑰寶。
中華民族乃極擅用詩詞表達感情之民族。自上古《擊壤歌》始,各個時期均留下大量詩篇。這些詩篇,既為先民感情之真實流露與表達,也曾陶冶千百代炎黃子孫。數千年來,詩歌發展出諸多類別,賦詞曲以及對聯等皆由其衍生。每個類別各具特點,藝術水平很高之作品比比皆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本人從小即愛讀書與背書。由於幾歲便背過《聲律啟蒙》,私塾一年又背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與一些朗朗上口的日用雜字之類,並記過一些民間花燈唱詞,於押韻、對仗已有感知。一九五四年考入初中。初二開始體悟敘永話之五聲並歸納出判別規律,加之課本有舊體詩,漸知平仄分辨,聽講王之渙《登鸛雀樓》與杜甫《客至》等詩,又知五言與七言律句之平仄格式,於是萌發寫舊體詩的念頭。初中階段寫過幾首。高中正逢大躍進,政治運動不斷,生活極苦,沒心思寫。一九六〇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專業後,恩師王力先生主編之《古代漢語》,舊體詩系必修課程,詩賦詞曲等均要系統學習。結合「通論」之規則介紹,讀了許多相關作品,感覺特好者便背下來。學《音韻學》與《方言學》又得以從縱橫兩個方向全面深入了解漢語聲韻調系統古今之區別與聯繫。加上自身愛好,每種詩體,無論講過與否,都先弄清規則,分析範例,再仿作兩三首,久而久之諸多詩體之寫作漸次熟悉。即以辭賦而言,由於騷賦、漢賦與駢賦等皆下過工夫,如今著筆仍得心應手。然一入大學便逢批「人性論」,隨後又不斷強調階級鬥爭,老師因所謂政治問題而抬不起頭,同學也有因說錯話或者不聽話而挨批判者,創作情緒也提不起來,仿寫的東西亦寫過即毀。本書所收最早一首舊體詩為一九七二年所寫七律《秋登嶽麓山》,反映「文化大革命」時期之鬱悶,如何保存下來,已記不清楚。改革開放,政治環境相對寬鬆,文壇日趨活躍,本人創作亦漸少顧慮。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起,由於研究對聯,一段時間,創作主要以對聯為主。二〇〇三年出版第一部個人作品專輯《得月齋聯稿》,收入對聯五百七十副,詩詞曲僅七十五首,可見其時狀況。同年秋,二十一世紀高等院校基礎性核心課教材《古代漢語》主編湯可敬先生約本人撰寫「詩律」「詞律」「曲律」和「聯律」四章,於本人詩詞之創作不僅基礎夯得更實,而且激發出更多的熱情。後來本人能走一路寫一路,詩詞越寫越多,與參與撰寫此教材之推動不無關係。二〇〇九年又印出第二部個人專輯《餘德泉詩聯新稿》,收入對聯三百二十四副,詩詞二百六十六首。對聯作品雖仍佔多數,但詩詞數量已明顯上升。《餘德泉詩聯三稿》尚未付梓,迄今已存對聯三百六十八副,詩詞三百五十一首。儘管對聯仍佔多數,詩詞數量已接近持平。
本人寫新詩亦始於初中階段。進校不久,偶然讀到郭沫若之《女神》,大開眼界。高中校圖書館雖然不大,也有新詩著作可借。大學期間《中國文學史》當代部分有新詩內容,介紹若干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又讀了不少作品。後來又受到外國詩的影響。到「文化大革命」為止,或長或短先後寫過約二百首新詩。「文化大革命」中因忍無可忍寫過一篇小說對當時所在學校一位總務主任不擇手段殘酷迫害老師進行揭露,在其掌權之後竟因此將本人關入「牛棚」勞動改造達八個月之久。此前見有的老師因日記被斷章取義而受批判,怕被無端曲解引來災禍,已將詩本連同若干書籍寄放於一農民家,抄家雖躲過,卻被這位農民一張張扯去裹煙抽掉。當聽其稱讚紙張「裹煙很好」時,不免啼笑皆非。「文化大革命」後期被派到水利工地參加宣傳工作也寫過幾首,刊在油印報上,但底稿和油印報均未留下。本書刊出之一首即《請到敘永作客吧》,寫於一九六三年,還是夾在放有小孩照片之鏡框內才保存下來。
書中所收之「序」與「記」本在散文而非韻文之列,但因「序」一般都在詩前,且為詩而作,如《滕王閣序》然,而「記」的數量不多且較常用,也就沒有完全刪去。
兒時背過的《聲律啟蒙》乃本人最早之啟蒙讀物。大學期間讀《楹聯叢話》等書,又得再度啟蒙。由於上文所述原因,仍然未寫對聯作品。一九七九年年底,本人開始將對聯作為一個學科進行研究。次年春即在《長沙晚報》連載第一篇文章。作品此前亦有一些,但因沒想過將來會出什麼作品集,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僅存一副婚聯。三十年來,本人對對聯之方方面面作了系統探索,先後出版過《對聯縱橫談》《中國長聯三百三》《對聯通》《對聯格律對聯譜》《古今絕妙對聯匯賞》《餘教授教對聯》《餘德泉對聯文論》等著作。在研究過程中,本人找到了先賢們使用概率最高亦最具科學性之馬蹄韻法則並整理發表。二十年來,儘管有過一些不同意見,然自本人總結倡導馬蹄韻以來,連同被本人相繼命名之朱氏規則與李氏規則等,均在討論中逐漸得到推廣。不僅聯友創作自覺遵守者日益增多,諸多徵聯評審以其指導進行,作品批評亦被引為重要依據。二〇一〇年冬自覺應對三十年之對聯研究作一總結,對對聯學科之經緯作一梳理,始撰《中華對聯通論》。時過五載,八易其稿乃告完成。《通論》包含十六個大方面十九章七十餘節,約一百萬字,已得到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出版基金資助,即將在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〇〇〇年以前主要寫對聯,其後則詩聯並重。時至今日,除散失者外,已創作對聯近一千三百副,本書選入五百六十三副;詩詞六百八十餘首,本書選入四百五十四首。能涵蓋之類別基本涵蓋。
無論詩與對聯創作,本人都嚴格要求自己:第一,必須有感而發,絕不無病呻吟。因得生活、史跡與「江山之助」,本人詩詞大都寫在日常生活與參觀遊覽途中,對聯亦多有針對性。第二,必須符合規矩,唯遇到不可更改之專名之類才有例外,而這也僅屬個別情形。因自己未放心者絕不拿出,為一件作品改上十次八次乃常有之事。因深知創作天外有天。本人雖對詩聯規則與創作技巧很了解,但情感、靈性與思路時有不同,自然不會每件作品均達上乘。原發表過的有些又作修改,就因現在又有新的認識。
本人幼時也喜歡寫字,不到十歲就用毛筆給父親抄錄醫書。私塾與小學都碰到書法很好的老師,受其影響,興趣大增。初中高中參與學校辦刊,從粉筆到鋼筆字均得到磨練。「大躍進」中又經常寫標語,鬥大之字亦能駕馭,不過亦只是比一般稍好而已,談不上書法水平。大學開《文字學》課,從甲骨文、金文、小篆一直學下,不僅各種書體得以見識,且文字之發展脈絡與六書原理等均有清楚把握,這為後來能迅速掌握諸多書體之寫法打下良好的基礎。畢業前夕,為寫論文,本人從掌握五百四十個部首開始,將許慎《說文解字》近萬個篆字全部默寫下來,並從差異分類中找到題目。寫出之論文還作為中文系兩篇論文之一被選送參加「全校優秀論文展」。九十年代初,為教學需要,本人翻閱上百種碑帖,進一步考察中國書法源流、字體演變、結構原理、書寫要求與章法特點等並寫成《簡明書法教程》一書,這是本人研究書法之第一部著作。由於本人隸書基礎較好,既文且雅之章草乃隸書之草寫,較易上手,加之章草所寫之人甚少,於是又將章草列為書法主攻對象。在老伴幫助下,經過十年努力,編出厚達一千六百九十四頁之《章草大典》。又三年,編出近一千頁的《章草傳帖》。在編纂兩書特別在編列《章草大典》之《同形字一覽》《近形字一覽》《相同偏旁不同的寫法》《不同偏旁相同的寫法》諸表過程中,因不斷分析比較,潛移默化,章草之書寫也逐漸成熟。十餘年間,本人抽空研究帛書、楚簡與汗簡等書體之藝術特徵與書寫技巧,亦頗有收穫。本書所作上百幅書法插圖,可見基本面貌。為作好這些插圖作品,每幅字從書體選擇到章法安排都費了思考。有些作品一寫再寫,即使小的問題亦不放過。對聯書寫方面,本人在拙著《中華對聯通論》中指出,常式、龍門對與琴對為對聯三種基本書寫方式,但上下聯寫在一張紙上或者碰上特長款時安排又有新的發展。在書寫本書對聯時,除三種基本格式外,亦採用新的變式以儘量避免面目雷同。這一部分可以視為對聯書寫新老章法之集中展示。
此次選入之作品,無論詩詞、對聯還是書法,由於水平有限,存在不足在所難免,歡迎方家賜教。
本書之印行得到江西鄒農耕先生和楊群華先生鼎力相助,南唐設計之總持唐巍君對本書之設計編排亦盡心盡力,在此均表誠摯的謝意。
餘德泉
七絕 登黃鶴樓(一九八八年六月)
欣遊陟步解塵勞,騁目臨軒意氣豪。不到雲樓歸鶴處,焉知江漢楚天高。
【說明】
因事到武昌,首登黃鶴樓。至最高處,真有盡收天下之感,遂作此詩。
七絕 觀蟻(一九九三年八月)
負載超身不計程,齒戈禦侮死忘生。一蟲縱少千鈞力,百萬前行孰可爭。
【說明】
月初某日將雨,見學校池邊萬千螞蟻遷家,甚是壯觀,作此詩。
西江月 賀香港回歸(一九九七年七月)
枉自緣槐誇大,①盾矛未敵洋槍。城盟一訂失吾疆,②國恥何年敢忘。幾代犧牲奮鬥,終於氣吐眉揚。鬼旗降落錯壺觴,焰火星辰競亮。
【說明】
本月香港回歸,舉國歡騰,是有此詞。
【注釋】
①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所講之大槐安國,實為一大螞蟻窩。②城盟,城下之盟,指一八四二年清朝政府被迫籤定割讓香港的《南京條約》。
五律 題常德鼎城花巖溪(二〇〇〇年六月)
花域陳清景,雲林暖復寒,巖衝棲萬鷺,舟嶺小千山。①溪壑開天地,樓臺馥芷蘭,好風知我意,吹夢到其間。
【說明】
花巖溪,國家級森林公園,在常德鼎城區。七十年代以來,每年均有七八萬隻白鷺來此棲息,自然天趣,極為壯觀。三日,應省書法家協會之請,前往該區為省書協主辦之省書法篆刻研修班講課。次日,又應鼎城區委書記文承保先生之約參加六日在花巖溪舉辦之第二屆白鷺節。遊覽後作此詩。藏頭隔句嵌「花巖溪好」四字。
【注釋】
①舟嶺,指花巖溪內之觀舟峰。
題廬山會議舊址聯(一九八八年九月)
萬字諍言留史鑑,
千秋直譽共匡廬。
【說明】
一九五九年彭德懷元帥在廬山會議上萬言書為民請命被打成「反黨集團」之首,直至打倒「四人幫」後始得昭雪。九月帶學生上廬山實習,參觀會議舊址,作此聯。
題眉山三蘇祠來鳳軒聯(一九九〇年五月)
萬斛湧泉何擇地,
平生快意獨為文。
【說明】
五月接南京金實秋先生函,約為三蘇遺蹟題聯,遂撰來鳳軒、黃州赤壁二賦堂、德陽龐靖侯祠和敘永臥龍閣四副。來鳳軒,乃三蘇祠蘇軾早年讀書處。蘇軾《文說》言:「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春渚紀聞》中又說:「某平生快意,唯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此聯立意出此。
賀湖南省高等院校楹聯研究會成立聯(一九九一年五月)
研究宜開新世界,
對聯要作大文章。
【說明】
五月三十一日,湖南省高等院校楹聯研究會在省文化廳禮堂成立,此聯用作會場聯。後因人事不順,該研究會未繼續登記。
題汨羅屈子祠聯(一九九一年十月)
高陽苗裔,①羋氏孤臣,②以靈修未識邪奸,③棘野生民傷楚些;④哀郢情沉,⑤離騷志遠,雖曠代猶懷芷杜,⑥龍舟端午喚詩魂。
【說明】
屈子祠,在湖南汨羅玉笥山上。
【注釋】
①《離騷》為屈原代表作,其首句「帝高陽之苗裔兮」言屈原是高陽帝的後代。 ②羋氏,楚開國之君羋熊之姓。 ③靈修,《離騷》指楚懷王。 ④些,讀所,楚辭用語,表語氣,無義。 ⑤《哀郢》為屈原在楚國郢都被秦兵攻破後所作詩篇。 ⑥芷杜,白芷與杜若,屈原詩中香草名,亦屈原自喻。
責任編輯:熊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