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論述以2003年國際大專辯論賽制修改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希賢杯賽制為重心討論,才疏學淺,請大家輕噴。
初入辯論場時,我一打開各種平臺搜索:「怎樣做好一個四辯?」「如何結辯?」等問題,馬上跳出來一堆極其fancy的答案:
四辯是定勝負的,要力挽狂瀾,反敗為勝!說話要抑揚頓挫,文字要深切感人,價值要高於對方,闡述要鞭辟入裡。。。。。
結果,就像讀了一遍降龍十八掌的秘籍,正所謂是氣沉丹田,反掌運力,勁力忽強忽弱,忽吞忽吐,從至剛之中生出至柔,最後亢龍有悔,一擊致命
!??一臉懵逼摸摸後腦勺?可是我連丹田在哪都找不到,談什麼戰龍在野?
回到結辯的話題,幾乎所有會一點辯論的人都會告訴你,所謂結辯不就是駁立揚,不就是梳理總結全場、指出對方的錯誤、發揮我方的優勢,再上一層樓,宣揚我方的價值?
聽起來很簡單,而且事實也是如此,完全沒錯。但是到了實戰場上的情形可能往往就會變成這樣:
(場上低級錯誤如吐字不清,支支吾吾,說錯話,讀錯字等等就不提了。)
• 在駁對方的時候,抓住對方的小毛病不放,浪費大把時間;抓不住整場辯論討論的重點,與自由辯的交鋒點、質詢的攻擊點、我方理論的薄弱點完美錯開。
跟著稿子念或者背書;根據場下準備時對對手的攻擊預設來反擊,與場上實際完全脫節,全程跑偏。
• 在立我方的時候,兩種情況:第一,和隊友基本一致,但是一致過了頭,結辯稿成了立論稿的翻新版,頂多加上些二三辯的有機重複,沒有深化闡述,沒有做到順理成章
(抖個機靈,字面翻譯就是,順著一二三辯的道理,寫成文章。)
第二,整場結辯下來,大概就是幾個字概括:我隊友都是傻逼,聽我的才對。這樣結辯完全和隊友背道而馳,成了豬隊友,專門進烏龍球。
• 在揚價值的時候,就只剩下一個字了:尬!
簡直就是先來一遍中小學生行為守則規範,再念一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然後無限洗腦循環。
(評委遮住嘴悄悄打了個哈欠。)
作為小白四辯,基本上面的問我都犯過,由目前的經驗總結,為儘量規避這些錯誤,我提出以下建議。
(儘量不寫成降龍十八掌)
所謂場上三分鐘,場下十年功,這是實話,要做到奇葩說一流辯手們的水平,確實需要十年功。
要到那個高度需要厚積薄發,廣博的知識面、世事人情的洞察力、豐富的經驗甚至表達天賦都缺一不可,暫且不論。
我們目前只討論以一周為期限的辯論賽期間的功夫。場下和場上同樣重要,接下來分場上和場下來討論。
• 找最多的資料,提出最多的質疑,預想最多的可能性。
一個好的四辯,是對整個辯題既要有宏觀全面的認識,又要有微觀細緻的見解。
微觀細緻是是為了讓你能夠在場上找到突破口,發揮好就能一擊破敵,逆轉局勢
而宏觀全面則是讓你能夠站到對方四個人和我方三個人更高的層面,跳出辯論賽來打辯論,你的價值才會真正深入人心,聽眾才會點頭稱道。
綜上就是要做到對整個辯題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即知己知彼,雙方的優劣勢,辯論的交鋒點甚至整場辯論的價值意義所在才能瞭然於胸。
那麼,如何做到全面而深入?
第一,需要你在辯題拿到之後,用盡你的一切搜尋信息的方式,圖書館、搜尋引擎、專欄文章、資料庫論文等
(論據來源要可靠,不要跟著微信朋友圈的小軟文走)。尋找,篩選,甄別,歸類,總結,然後循環。
第二,經過上一環節的積累,對整個辯論有個大框架以後,不斷,不斷地反駁,質疑,推翻,重建有問題的部分,反覆問自己關於辯題的問題。
什麼是什麼?什麼推出了什麼?為什麼?怎麼做?做得怎麼樣?結果會怎樣?然後不斷思考,不急於得出論斷,但是要不停追求最完美的答案。
第三,一方面,從對方的論點角度出發,從評委角度出發,從觀眾角度出發,重新審視整個辯題,得出一個基本的各個角度出發的預想。
另一方面,鑽我方基本論點的每一個牛角尖,搞清楚哪些地方是我方弱點,哪些地方可以借題好好發揮,不斷不斷地鑽牛角尖
(如此這般會導致什麼,這樣下去會引發什麼,繼續第二環節的工作。)
預想出足夠多的方案,把該防守的防好,該進攻的攻好。然後組織好語言,將它寫成稿子,邊寫邊改,只要還沒到場上要開口念稿的時候,這篇稿子都值得打磨精進。
• 帶好節奏,當好小組長。四辯不管在場上還是場下,都是最後交出作品的人。四辯的這個最終作品,既是前面三人作品的延伸和總結,又是決定整個隊伍最終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這就需要四辯深入了解每一個隊員腦子裡的想法、寫到稿子上的文字、場上的每一個細節表現,一句話來說,從辯題下來到評委問答完畢,都需要四辯全程在線。
通常情況下,四辯往往是擔當起小組長的角色,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合理安排好辯論賽的計劃進程,什麼時候討論、什麼時候應當做好哪個部分、任務怎麼劃分、要達到什麼樣的理想目標等等。
第二,關於討論,討論前每個人要做的準備(看資料,寫提綱,心裡要有料,討論才高效)討論時有效率、不偏題;討論後能有結果,能深入,可以推進計劃進程。
討論時注意要求同存異,尤其注意避免四辯強行主導全部環節,但是大方向,宏觀上仍需要四辯(也可根據具體情況再決定哪個辯位主導)來掌好舵。
第三,四辯對每個人的稿子都要瞭然於胸,這不僅僅只是讀過一遍其他人的稿子那個簡單的事情,而是你要和他們逐一討論交流,每個細節都爭取顧及到,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
要做到整個攻與防駁與立都需要合理分配,助攻和主攻分明,尤其是在自由辯的戰場上更需要有大局視角才能合理地安排調配。
第四,不斷地駁問隊友。一方面是為了讓他們發現自己的漏洞,對場上狀況有所預備,做出更周嚴更完美的內容。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你對他們的內容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就是對整個辯題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從這兩方面出發,對於四辯個人而言,既利於應對對方的盤問,又利於在結辯中的「立」和「揚」。
賽場上,從入座的那一刻開始,場上的每一個人都應當進入狀態,在希賢賽制裡面,四辯需要起身發言的環節有三次:回應質詢、自由辯論、結辯。
這三個環節中最理想化的結果是:
回應質詢時守住我方觀點,進一步反推對方漏洞、自由辯論中能帶好好攻防節奏,可以的話做好轉、結工作。結辯能夠做到根據場上情況進行總結、反擊、升華。
(轉即轉戰場,結即為當前話題蓋棺定論。詳解請見各類辯論著作、公開課等)
整場辯論需要四辯站在全局高度,保持沉著冷靜:其他辯位已經開始撕得不可開交面紅耳赤的時候,四辯要做的是跳出當前的局勢,冷靜分析雙方的優勢劣勢。
對場上的真實情況有清醒的認識,並通過和隊友的合作,在最短的時間內挽回頹勢或者發揮優勢。
結辯前
第一,聆聽
周玄毅先生曾提出過,質詢的訣竅在於聽懂。這句話不僅僅只適用於前三個辯位,更不僅僅局限於質詢環節。
要想在結辯中梳理出對方的錯誤,順著賽點進一步推出我方觀點,就需要全程仔細聽,著重幾個地方:
1.對方一辯陳詞時,除了聽懂最重要的幾個論點是什麼之外,應當帶著幾個問號去聽:
這些論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來的?對方的論據支撐是否可靠、邏輯推演是否合理、得出的結論是否成立等等。
2. 我方質詢與被質詢時,要知道質詢的交鋒點是在哪、質詢目的是否達到、這個點應該追還是應該放。
3. 自由辯結束後,基本要明了,我方戰場推出了多少、效果怎樣、結辯時應該順著一鼓作氣還是另起爐灶。
第二,記錄
結辯基本上一半靠場上記錄,一半靠場下準備。場上應該記錄的,就是根據聽的結果,結合自己的所思所想,記錄下至關重要的東西即你一定要在結辯時要說的:
對方的重大錯誤、我方的巨大優勢、我方的可挽回失誤、整場辯論的討論重心、觀眾和評委期待聽到的「爽點」等等。
記錄時要做到條理清晰,以關鍵詞關鍵句為主,輕重緩急要分明,如果時間來不及一定要在腦子裡多過幾遍要說的話。
如果有機會,多看看評委老師們的記錄稿,基本是一張A4紙分兩欄,分別是雙方的表述,每個環節又橫向劃分,進行橫向分析,雙方高下立現。
一般自由辯完畢,老師們的稿子就基本寫滿了,就等著對照結辯分析,衡定結果了。這也是四辯應該做的事,但是不一定要做到評委那樣的精細客觀,但是對全局的掌控能力,最後結辯的水平,就基本仰仗你的記錄。
第三,控場
所謂控場,以四辯為核心的隊伍裡面,一般情況下,就是由四辯來控制場上的情況,儘量使我方利益最大化,主要體現在可變因素最多的自由辯環節。
這是一個很考驗全隊默契度、辯位責任劃分、臨場反應能力以及冷靜分析能力的環節。分為兩部分:
1. 決策。
一般情況下,結合自身經驗,根據場上局勢變化(隊友表述是否到位、時間安排是否超限、雙方攻守損益比等)
來決定什麼時候應該懸崖勒馬,什麼時候應當窮追猛打,什麼時候又應該及時轉移戰場。
這一點對決策的那個人要求極高,既要有豐富經驗,又要沉著冷靜,同時也要和隊友有默契的合作。(主要是拼經驗啦)
2. 信息傳遞
場上如何傳遞你的決策信息呢?一般場下時就應當和隊友提前商量好,通過眼神、小紙條、手勢甚至悄悄話等來迅速傳達。
但是要注意的是,在隊友發言時一般不要過多幹擾(除非他開始瞎說胡話,已經口齒不清,直接示意他坐下。),在隊友起身發言前,你的信息就應該清晰、簡明、正確地傳達過去了。
如果等到他站起來時才開始扯衣服、打手勢,往往只會讓本來清醒的人開始混亂,已經亂了陣腳的人開始說胡話。如果非要轉達,那就只剩下一個信息——閉嘴坐下。
結辯時
經過場上場下的充分準備,就到了一個四辯最重要的環節,短短四分鐘之後,整場比賽的勝負就差不多敲定了。怎麼來分配這四分鐘呢?
首先是時間劃分上:一般情況下是駁、立、揚之比為1:2:1,到了一定水平時又可根據具體情況改變時間比例劃分,再上一層樓之後就完全可以放開時間分配順著思路洋洋灑灑講開去(具體請參照黃執中等大牛)
其次是策略劃分上:
1. 梳理全場,擊劍式攻擊,點到為止。把對方的明顯且不重要的錯誤指出來,但是又不長篇大論,提到,著重,讓評委記住就足夠。
2. 切中要點,修羅場式攻擊,打個你死我活。這就很關鍵了,從前期的資料收集、討論到場上的聆聽、記錄、總結,找出整場比賽的關鍵交鋒點,然後抓住這個點,不斷延伸拓展,拔高升華。
所謂駁立揚,直接講起來挺枯燥,既說不清道不明,也讓人聽不太懂。下面給個視頻連結,和視頻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就不直接給專業的辯手總結視頻了,給個娛樂性質強一點的,經過剪輯和配樂,直觀感受會更強烈一些。)
https://m.bilibili.com/video/av16700423
辯題:美國是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
是非型辯題
0到40秒:對方發言完畢,提出觀點:美國是偉大的國家,論點有二:自由、多元化和機遇。41到1分24秒:梳理全場信息,引出下文。
1分37秒到2分23秒:抓住對方謬誤,開始擊劍式攻擊,打點得分。用自由派總是不得民心反駁「多元化和機遇」這個點;用自由不是美國專屬打「自由」這個點。
2分24秒到3分10秒:開始重點打對方的根屬性和定義(美國是greatest),順勢開始深化我方觀點(美國不是greatest),修羅場式攻擊,一擊致命。列數據(適用於任何一個辯位)、作比較、深化到重點上(年輕人們對美國的所謂最強的概念是錯誤的)。
3分24秒到結束:開始揚價值。指出美國曾經偉大過,因為追求正義、真理、創新、無畏等等優良品質而強大,而如今美國已不如從前。原話「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承認問題的存在。」抓住了整場辯論的核心--對方在自!欺!欺!人!美國不再是greatest了。
是非型辯論最主要的是要找到判斷標準,要講清楚幾個東西:
通過什麼標準來判定是非、
為什麼要用這個標準、
在這個標準下如何判定是非、
判斷是非以後會引出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在視頻中,主人公觀點判定美國是否偉大的標準是真善美與否,而對方的判定標準是基於富強與否之上的,這樣一來雙方在定標準的水平上就高下立現。
然後主人公通過一系列的事實論據闡述,這個標準之下導致了我方的判斷結果。最精妙的是主人公的價值宣揚,立足點之高,角度之巧,表現力之強,都是一等一的水平。
當然,無可否認的是整個視頻戲劇性過強,它截取於美劇《新聞剪輯室》第一季的開頭,整部劇在表達的其實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選擇這個標準」的問題——一個國家因何而強大。
而主人公是縱橫新聞行業幾十年主播,人設無論是專業知識、經驗還是現場表現力都是鬥戰勝佛級別的。
從視頻延伸開去,我們歸納四辯需要在場上結辯時注意幾點:
1. 對我方觀點有無敵的自信。又回到辯論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上,當你準備不足、表達不清甚至你的價值選擇和辯題抽中的觀點相悖,但是已經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時。
你必須,必須要對自己將要說的東西有十足的自信,你要相信聽者有足夠的能力去辨別你有幾分底氣,
很多時候,你底氣越足,就越容易彌補其他不足,越容易讓人信服。反推回去,正常情況下要自信就要先說服自己,說服自己就要先對這個事有十足的了解,要有十足的了解就需要準備充分,就又回到了上面的環節。
2. 張弛有度,有理有節,不偏不倚。該言辭激烈的時候就絕不含糊
(視頻裡面爆粗口學不得,場上爆粗口會被老師打死的),該收回話題的時候就立馬收住(比如視頻中3分16秒的觀眾噓聲就是該收的信號,主人公馬上停頓)。
整個結辯過程中要注意講道理擺事實,絕不可胡攪蠻纏、偏頗失理,觀眾評委眼睛可雪亮雪亮了,即使,我說即使,你要講歪理(不要講歪理講成習慣),也要一本正經,循循善誘,不要讓人一聽就是瞎扯。
3. 回歸演講者本位。演講和辯論的區別之一,就是何者「演」得更多。辯論主要依靠邏輯推理,「演」的成分比較少。
而演講不一樣,它用到希特勒手裡,那就是法西斯的煽動核武器,都不用講太多道理,抓住聽眾心理,摸到全場爽點,直接帶你到高潮。
四辯做得好的,演講一般不差。所謂揚價值,就是說往往經過前面各個辯位、各個環節的說理轟炸(有時甚至沒有說理,只有轟炸)
觀眾和評委需要一個人來從理順整場比賽,跳出家長裡短和雞毛蒜皮,來談談「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的兒女情長、「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個人抱負甚至「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家國情懷。
想要把價值宣揚好,就得回歸到演講者的本位上來,不僅是乾巴巴的說事實講道理,而是進一步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視頻中揚價值這一段有了背景配樂,為的就是這個目的。)
要感染觀眾就需要足夠的場上經驗和人生歷練,更需要場下充分再充分的準備和深入再深入的思索。
限於篇幅和個人能力,某些部分過於簡略以至於未表述清楚請和我多多交流;本文總結於各方資料、前輩指導以及個人感悟,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如有偏頗之處,懇請諸位多多指正。
素材|王希婷
排版|晁雨晨
審核|李玥 黃慧琛 曾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