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提琴表現中國音樂的內涵和意境,是大提琴演奏家董金池的藝術追求。最近,由董金池主編的《大提琴·低音提琴中國風曲集》(上中下三冊)正式出版,這本曲集不僅是他五十年藝術人生的結晶,同時也為世界大提琴藝術打開了一扇展現中國音樂和中國聲音的大門。
自成一路有絕活
退休前,董金池是天津交響樂團的獨奏家和大提琴首席。不過,最讓董金池聲名遠播的,是對那些風味獨具的中國樂曲的駕輕就熟。用他自己的比喻,就是讓大提琴這件典型的西方樂器,「說」出地道的「中國話」。
用西洋樂器演奏中國音樂早有嘗試,也不乏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弦樂合奏《二泉映月》那樣的傑作。但董金池有他自成一路的絕活,就是把中國傳統音樂、地方音樂,尤其是北方音樂的風格語彙和中國樂器獨特的演奏技巧,嫁接到大提琴之上。他的演奏不僅是讓大提琴會「說」中國話,還能活靈活現地說出河南話、東北話等許多方言,《東北情》《草原晨曲》《漁光曲》《江河水》等一首首帶有濃鬱地方特色的大提琴作品,讓中外聽眾通過大提琴的特色演繹,感受到中國音樂的豐富、獨特和生動。
多年夙願得實現
退休後,董金池一方面在全國各地舉辦講座和音樂會,一方面在苦苦尋找願意為他的大提琴作品出版一部完整的樂譜合作方。一個偶然的機會,天津音樂家協會秘書長許沙得知了這一情況,許沙和音協相關人員協商後,認為這套樂譜中有創作、有改編、有移植,對中國大提琴民族化有深遠意義,於是提供專項扶持資金,幫助董金池實現了這一多年的心願。
董金池說,出版這套曲譜,最大的工作就是對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小節的校正,比如連線的弧度高與低、下弓上弓記號位置、特別是民族音樂獨有的滑因記號等,都需要逐一校正。曲集共計54首樂曲,又加入了鋼琴伴奏譜,整整一年的時間,71歲的董金池將全部精力都投入了這項艱苦而有意義的工作。
「樂譜最終完成,我特別激動,因為這是中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中國的音樂符號,反映出中國人的情感和氣場,我為之自豪。真誠希望這套曲集能夠受到演奏者們的肯定和喜愛。」董金池激動地說。
大提琴知音更廣
天津音樂學院教授陳樂昌表示,董金池的許多樂曲成為藝術院校的教材,這次又得以結集中國風曲集出版,為中國大提琴藝術帶來了新的色彩。「董金池的創作打上了屬於他個人的獨特烙印,為西洋樂器創作中國作品的事業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成為中國大提琴界走民族化創新發展的第一人」。
天津音樂學院副院長靳學東表示,董金池這套曲譜的出版,是為大提琴拓展了表達領域,為這件西洋樂器注入了不同反響的中國元素、中國趣味和中國氣派,讓更多的觀眾見識了大提琴潛藏著的更多出人意料的可能性。「我覺得董老師的成果不僅是大提琴民族化、大眾化的結晶,也是中國音樂更加國際化的顯現,是中國音樂家的特殊奉獻,讓這件樂器有了更為寬廣的文化覆蓋和更加眾多的知音粉絲」。
本報記者 高麗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