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頗受爭議的文章中,作者質問南京:「南京的城建敗筆能否少些?」對此,規劃局綜合處王處長十分有信心地回答:「當然可以。」他說以前的城市建設和規劃僅僅是政府行為,而現在不同了,南京城市規劃正以一個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對市民,接受公眾意見。規劃公示工作制度化是南京的創舉。如今,哪怕是一幢建築單體,只要它位於城市重要地段,都必須向市民公示,接受大家的評判。在這樣的情況下,南京的城建敗筆當然會越來越少。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院院長、教授何鏡堂這樣評價:南京城市有山、有水、有歷史、有文化、又有經濟活力,世界上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城市不多。有些市民認為,不能因為城市建設有一些問題就把它說成是敗筆,但是,南京城建中的不足之處還是顯而易見的。 南京秦淮河應該叫「秦淮溝」
30億元還秦淮河「槳聲燈影」 原文摘錄:如今到南京旅遊的外地人都有些失望,總覺得現實中的南京與想像中的南京有著很大的距離。那條曾讓朱自清和俞平伯以《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為題比試文章的秦淮河,如今已成了一條漂浮著各種生活垃圾的河流。秦淮河的流速明顯變緩了,如果有一天秦淮河不流動了,它就該叫「秦淮溝」了。但秦淮河的政治已積重難返,成了政府最頭疼的問題,因為徹底治理外秦淮河就意味著市內所有的傳統工業都要全部遷到市外,這又是一項多麼艱巨的工程。
官員回應周曉平(江蘇省旅遊局綜合法規處處長):由於受歷史或環境汙染等客觀原因的影響,南京在對秦淮河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確實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如十年前旅遊主管部門就準備開通中華門城堡至夫子廟的水上遊覽線,可由於水臭、兩岸景觀遭破壞等原因,一直開不起來。欣喜的是,南京市政府已經開始重視該問題,並投入30個億還秦淮河「水清柳綠」、「槳聲燈影」。等2005年外秦淮河整治工程完成後,兩岸將增加近136萬平方米的綠地,形成一條總長15.6公裡的綠色步行長廊,南京市民可以從三汊河口一直沿岸線步行到運糧河口,南京於今年9月份出臺了《關於嚴格控制秦淮河兩岸工程建設項目相關事宜的通知》,提出嚴格控制秦淮河西岸工程建設項目。放眼秦淮河旅遊今後肯定是風光無限。
專家觀點 周武忠東南大學旅遊學系主任:秦淮河是南京的母親河,在城市化進程中不幸被汙染,這在中國其他城市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秦淮河的汙染對南京的旅遊的確是一大損失,慶幸的是政府已經將它作為一項民心工程,花大力氣整治。整治秦淮河政府不僅把它當作一項防汛工程、環保工程,也將它當作一項旅遊工程來治。整治規劃還將形成運糧河口生態區段、中華門旅遊商業區段、西水關公園廣場區段、石頭城人文自然區段、三汊河江河口區段中的5大風貌區。內、外秦淮一溝通,不僅改善了環境,打造了一條風光旅遊景觀,也將南京的秦淮文化之「魂」做了出來。
記者觀察:秦淮河正在變清。記者採訪中也發現,在政府的努力下秦淮河環境正在改善。在夫子廟經營遊船的一老闆告訴記者,兩年前臭哄哄的秦淮河水已使遊客對「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避而遠之,有些上了船的遊客因忍受不了臭味,不得不上岸退票。現在河水不臭了,再沒有退票現象出現。 絕大部分明城牆蕩然無存 三年後可走城牆繞行南京 原文摘錄:
城牆曾經是南京的歷史文化標誌,如今除了中華門等地的城牆還有遺蹟可尋,絕大多數城牆都已蕩然無存,南京從此變成了一個沒有「形狀」的城市。
官員回應楊主任(南京市文物局文物管理處):明城牆的確是南京城的標誌,是南京人的驕傲。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由於城市的發展與道路建設的需要,在原有城牆上陸續新開城門挖通道,一些地段的城牆被拆掉,至20世紀50年代,南京城牆約有1/3被拆除。上世紀80年代,南京明城牆的歷史文化價值受到關注。為保護好明城牆,南京出臺了相關法規。1982年,南京投入2300萬元,對中華門、清涼門東南、九華山東等23段城牆進行了搶險維修。但從總體上看,對明城牆保護力度不夠。南京當年首選申遺項目便是明城牆,由於損壞較厲害,加上明城牆周圍「屋滿為患」,違法搭建比比皆是,來考察的聯合國專家建議南京人先申報明孝陵。
為保護好這珍貴的瑰寶,南京市政府今年決定將投資16.6億元用3年時間,完成明城牆的修復與保護工作,具體安排為:2004年,基本完成明城牆在建段落的綜合整治工作,同時編制完成《南京明城牆風光帶總體景觀詳細規劃》。2005年,基本完成臺城—九華山景區、獅子山景區、中山門—月牙湖景區、繡球公園景區、漢西景區,總投資約5.8億元。2006年,基本完成中華門景區、神策門景區、東水關—白鷺洲公園景區、挹江門—小桃園景區,總投資8.3億元。2007年,基本完成前湖—半山園景區、琵琶湖—富貴山景區,總投資約2.5億元。屆時,全面修繕後的明城牆將會連成一片,人們就可在明城牆上繞南京城行走一周了。
專家觀點季士家(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南京明城牆距今已有600餘年,全長約33.676公裡,現存23.743公裡,根據目前保存情況分現存城牆、城牆遺蹟和城牆遺址3類。現存城牆是指牆體基本完好或部分完好的牆體段落,全長約23.7公裡,分為7段;城牆遺蹟是指城牆內外壁磚石破落而牆芯猶存的城牆段落,全長約1.8公裡,分為2段;城牆遺址是指城牆內外壁磚石與城芯均已不存,地面上已基本無痕跡的城牆段落,全長約10.876公裡。明城牆原有城門13座,水關2座。目前有聚寶門(中華門)、神策門(和平門)、清涼門、石城門(漢西門)4座城門及東水關保存較好。所以,該作者稱「除了中華門等地的城牆還有遺蹟可尋,絕大多數城牆都已蕩然無存」是站不住腳的。
記者調查:從中山門向前湖進發,城牆上到處是蝕洞和缺口,據了解,南京明城牆兩側15米範圍內共有3770多戶居民和佔地646萬平方米的工企單位。成堆的建築垃圾和工業廢物使明城牆不堪重負。明城牆要修復但更要保護,看來南京的明城牆修復工程還任重道遠。 城市的改造建設粗糙馬虎 觀景臺的拆除事出有因 原文摘錄:南京在城市改造和建設中是粗糙和馬虎的。受利益驅動,在著名的紫金山主峰上修建觀景臺,不僅影響了天文臺的正常工作,還破壞了自然環境,引來各大媒體罵聲一片。山西路那個金字塔形的「藝術作品」,充分暴露了當代城市建設者對現代藝術的無知。幾近完美的魁光閣原本只需修繕,卻被粗暴地拆除,後迫於輿論壓力,又照原樣恢復,留下來的問題一是這樣做又是何苦?二是拆掉的歷史如何復原?
官員回應:政府有關人士表示,實際在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紫金山主峰上就設計有觀景臺這麼一座建築,如果真正建成是一座很美很漂亮的建築,並不會破壞自然環境。它從沒影響過天文臺的正常工作,它的拆除其實另有原因,媒體只不過做了一件順水推舟的事情罷了。山西路那個金字塔形的「藝術作品」早已消失在南京人的視線中,幾近完美的魁光閣是毀於1937年日寇的炮火下,並非人為拆除,夫子廟原有的許多建築幾乎都毀於那次戰火,如大成殿、江南貢院等,現在夫子廟的古建築大多是20世紀80年代初建成的。
記者調查:記者在山西路看到,山西路大轉盤早就變成了十字路口,湖南路、山西路沿街也根本沒有什麼現代化雕塑,有的只是一排排整齊的行道樹和人性化的座椅。 希爾頓破壞歷史文化空間 高大建築從天而降有影響 原文摘錄:不僅如此,南京固有的歷史文化背景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請看中山門附近五十多層的希爾頓酒店,高大雄偉,鶴立雞群,然而在中山門一帶有著博物院、檔案館、明故宮的古典建築群中,它像一塊從天而降的巨石,顯得非常滑稽可笑,更要命的是它嚴重地破壞了這一特殊文化空間的觀賞性。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如果在羅馬鬥獸場邊上矗立一座現代化的摩天大廈將會是一種什麼效果。
官員回應李處長(南京市文化局文物處):高層建築是一個城市文明發展的結果和標誌,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必然要有幾棟希爾頓酒店這樣的標誌性建築。從南京空間的格局上講,這麼一個高大建築從天而降,的確對周圍低矮古典建築的觀賞性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換一個角度,博物院、檔案館、明故宮並非是同一個時代的建築,所以高大現代建築的出現並不存在破壞其連續性和完整性的說法,而南京濃厚的歷史文化並不因為幾棟高層建築的出現就被破壞了,這是不可能的。
專家觀點周武忠(東南大學旅遊學系主任):現代高層建築確實對周圍的古典建築群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不但是希爾頓酒店,如臺城旁的和平大廈、在太平門地基上建起的金陵御花園等,都存在著同樣的問題。政府規劃今後要特別注意,在古典建築群旁儘量不要出現高大現代建築。 玄武湖是張永不乾淨的臉 玄武湖正在申請4A級景區 原文摘錄:再去玄武湖旁邊看看吧,美麗的湖光山色已經不存在了,往日明鏡般的湖面早已成了一張永遠不乾淨的臉,臉上浮現的永遠是發黑的城市建築倒影。
官員回應賀處長(南京市園林局公園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玄武湖的定位一直是市民公園,基本上沒有自己的特色,與杭州西湖的差距越來越大。政府部門已經意識到了該問題,目前正在對玄武湖進行重新規劃,新添包括玄圃、李漁文化園、園中園和清音閣等歷史景點,突出六朝文化。而玄武湖也正在積極地申請4A級景區。
專家觀點周教授(東南大學旅遊學系):玄武湖公園一直沒能找準定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它的發展,但玄武湖也有其先天不足,如它的四周有城牆圍堵,這就註定它只能是圍城中的湖,不能像西湖那樣自由開闊,完全把美景呈現。玄武湖強調六朝文化的路子是對頭的,應該有大的發展。
記者觀察:玄武湖水並不太髒。一位來自杭州的遊客告訴記者,玄武湖雖然沒有西湖那樣有名氣但很有特點。據說玄武湖的水質目前是5類,雖不能直接飲用,但汙染尚不嚴重。 滬寧高速直通中山門不妥 修建當時就存在一定爭議 原文摘錄:南京在城市改造和建設中是粗糙和馬虎的,比如滬寧高速公路直通中山門,將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幹道相對接,這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
官員回應孫曉偉(南京市滬寧高速公路改擴建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滬寧高速1992年動工,1996年建成,當時的終點是馬群互通,要進城可以通過馬群互通到繞城公路、312國道進城。後來市建委修了從中山門到馬群互通的接線。當時存在一定的爭議,有人認為中山門直接到高速,城不像城,郊不像郊,缺少過渡。但是另外也有人認為,出了城直接上高速,方便快捷。最終通過專家論證修了接線。
從城市的風格來講,的確是破壞了整體性,尤其是破壞了中山陵、月牙湖與東郊的風景帶,界限要是從孝陵衛開始,可能能更好地保持這種整體性。但,由於接線的存在,東郊的城市交通快捷了很多,有利於東郊的發展,而且它的存在成了保護中山陵風景區的天然分割帶,有利於保護、恢復中山陵風景區。 南京多處挖山不止何時休 山川形勝列入了保護名錄 原文摘錄:城市建設的暴力是可怕的,其實這種視而不見的情況在今天的南京幾乎比比皆是。最典型的是南京城的五臺山,一處風景秀麗的旅遊景觀如今已墮落成健身中心和足球場。五臺山已沒有了山的感覺,連小山包也難逃被推土機推平的命運,山上光禿禿的,沒有樹林,沒有鳥鳴。
官員回應王宇新(規劃局綜合處):「五臺山墮落成健身中心和足球場」的事實並不像文章中描述的那樣,五臺山體育館和足球場是民國時期就在山頂建設的大型體育設施,當年還曾聞名於全國,這並不是影響五臺山景觀的敗筆,「一處風景秀麗的旅遊景觀如今已墮落成健身中心和足球場」也就無從談起。不可否認,在過去的城市建設中,五臺山北側與西北側的山體和樹林的確遭到較大破壞。2001年,南京城市總體規劃調整後提出了南京集山、水、城、林於一體的城市特色,接下來的2002年初,南京以「顯山、露水、見城、濱江」為總體目標,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老城環境整治,進一步彰顯了南京城的特色格局。在最新的老城保護規劃中,山川形勝也列入了保護名錄,這足以體現南京對城市山體的保護決心和改造力度。
專家觀點戴復東(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南京是我傾注感情的一座城市。南京這樣一座著名古都在經濟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方面充滿了挑戰。從總體看,南京的山川形勝、古都格局是在先進的規劃思想的指導下,得到了長期的保護,南京今天達到的效果很不錯,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