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招聘網站的擴大與發展,很多人找工作都是通過此類招聘網站向企業發送電子簡歷。簡歷上有詳細的個人信息,關乎個人人身、財產安全。但卻有不法分子藉此營利,販賣簡歷上的個人信息,那麼我們應當如何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呢?
近日,有媒體曝光,不少大學應屆生或求職者在各招聘平臺上投遞簡歷後,頻繁收到騷擾電話,電話內容均以「你最近是在找工作嗎」為內容開頭。不少求職者懷疑自己的簡歷信息已經被倒賣。
通過調查發現,在某些網絡社交平臺上,有人公開售賣求職簡歷。有賣家表示,其所售簡歷都是從知名求職網站的企業帳號直接下載而來,真實可靠。另有賣家聲稱,他們通過「提取器」和「採集系統」而非人工手段,可以24小時不間斷批量下載實時更新上傳的簡歷。
網上簡歷售賣市場十分活躍,已形成「一條龍」產業。不法分子通過各種形式以正規企業身份入駐網絡求職平臺獲得求職者簡歷,賣家出售的商品從簡歷獲取的軟體與帳號、再到簡歷,一應俱全。
從簡歷收集到簡歷買賣,簡歷倒賣現象已成為一條黑色產業鏈,簡歷也因時效性分為一手和二手簡歷,實時一手簡歷最高能賣到一條5元,一天就能收集到2000份。
有賣家稱,不同平臺的簡歷價格有所不同,總體來說,一手實時簡歷每份3.5元左右,二手簡歷每份1元左右。「遇上收的比較多的單子,一天能掙幾千塊。」
那麼這些簡歷從何而來?誰又該為求職者的個人信息洩露買單?
調查發現,從售賣企業招聘帳戶到批量下載應聘者個人信息,再通過貼吧或QQ群銷售簡歷,其中存在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多年來雖曝光不斷,卻屢禁不止。
還有人在這條產業鏈上做起「學問」,研究平臺監管機制確保帳號不被封禁,擁有高曝光量。
求職簡歷往往包含比較詳細的個人信息,如真實姓名、身份證號碼、聯繫方式、學習與就業軌跡等。這些私密信息遭到洩露,侵害求職者的利益,危及求職網站的信譽。
個人簡歷洩露事件頻繁發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求職網站沒有扮演好「信息守門員」的角色,給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無論是「內鬼」倒賣,還是不法分子通過虛假招聘批量採集信息,求職平臺都難辭其咎。
12月3日,記者分别致電BOSS直聘、智聯招聘等4家招聘平臺客服熱線進行舉報,工作人員均表示,他們對上述情況並不了解,會將這些舉報信息進行記錄。
4家平臺客服人員均建議,應聘者可將倒賣簡歷信息的QQ群及倒賣者信息等,通過郵箱提交給平臺,他們會把這一情況反饋給法務、技術等部門處理,處理時間為1至3個工作日。
據悉,百度帖吧的「boss直聘吧」、「智聯招聘吧」中,有發帖人收購簡歷,也有人售賣簡歷,並表示「可下載全國簡歷」。
在QQ找群的搜索欄中輸入「簡歷」「招聘簡歷」等關鍵詞,也能發現眾多售賣招聘簡歷的群聊信息,且群名或者群簡介包括「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名詞。這些群大部分未設置進群門檻,點擊加入即可進群。
記者隨機進入一名為「智聯簡歷智聯招聘簡歷」的QQ群,群成員共493人。群內不斷有成員發布「出售BOSS直聘帳號」、某招聘網站「全國本地簡歷點有貨」等信息。
記者以買家身份聯繫到該群一位賣家,這位賣家稱,售賣的簡歷分為一手和二手的簡歷,一手的簡歷是沒有賣出過的簡歷,二手簡歷則是之前賣出過並再次售賣的簡歷。
這位賣家表示,不同招聘平臺的簡歷價格不同,有的平臺一手簡歷一張2元,二手簡歷一張0.5元;有些平臺的簡歷稍微貴些,比如智聯招聘一手的簡歷2.5元一張,二手0.7元一張。
群裡另一位賣家售賣的簡歷則相對便宜一些。「一手實時簡歷1元一張,多買還能有優惠,你要是買2500張,我算給你2000元。」
至於簡歷從何而來,上述兩位賣家均表示,自家簡歷都是從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平臺的企業帳號直接下載的。另有賣家提到,自己出售的簡歷是通過「發帖」獲得的,能夠保證簡歷是「實時的而且是一手的」。
「發帖」是賣家們的暗語,即在招聘平臺上自行發布招聘信息。至於簡歷的買方來源,這位賣家稱,目前主要提供給專門倒賣簡歷的「工作室」,用於招聘刷單、博彩遊戲宣傳等兼職人員。
在智聯招聘平臺上若要發布招聘信息,需要下載相關App進行實名認證,在綁定個人手機號並填寫完身份證號後,將進入身份驗證界面,在人臉識別認定成功後即可完成認證。
獵聘的招聘者需要下載APP,綁定手機註冊,並完成人臉身份驗證。最終需要按照所屬公司營業執照上的全程填寫就職的公司,否則無法完成驗證。
記者調查發現,QQ群裡同樣有人在出售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招聘平臺的企業帳號。且群內的信息活躍,10分鐘便已經更新了99條信息。
記者隨機加入名為「智聯招聘簡歷」的QQ群中,有人發布消息稱「智聯白銀號有現貨」,能夠接受預訂智聯招聘平臺黃金,鑽石的現號,這些企業號可指定登錄的地區和行業。
暱稱為「BOSS直聘」的賣家表示,目前他售賣的企業帳號分為兩種,對公帳號和普通帳號,對公帳號330元,普通帳號120元。這兩種帳號都可以在BOSS直聘上發布招聘信息來獲取簡歷。
如果購買企業帳號,購買者只需要準備手機號進行綁定即可,「我們這裡都是全套的,不需要你準備什麼。」這位賣家稱,買完企業帳號可以選擇代發招聘信息,「需要自己手動編輯招聘信息,一天最多發10條即可」。
知名IT與智慧財產權律師趙佔領表示,此類簡歷買賣現象有兩種情況,一是不法分子利用招聘平臺管理漏洞註冊帳號,通過審核發布虛假招聘信息以收集簡歷後進行倒賣;二是他利用招聘平臺技術漏洞,直接盜取用戶簡歷信息後倒賣。這兩種情況都涉嫌非法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趙佔領說:「這兩種情況下,首先這個行為人他的行為都是涉嫌犯罪的,都涉嫌非法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這樣一個刑事罪名。它都屬於通過非法途徑獲得公民個人信息,再加上這些信息非法提供或者是出售給他人,所以這種行為應該涉嫌刑事犯罪。」
針對用戶信息的洩露,招聘平臺是否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趙佔領表示,如果證據充分,平臺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以及行政處罰。趙佔領介紹:「第一要承擔行政責任,有監管部門對它進行處罰,一般包括責令改正罰款等等。另外一方面,他也應當向信息被洩露的用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如果說用戶能夠證明它因此造成的損失,這個平臺就應當因為沒有盡到信息安全保障義務,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但如果單一用戶無法收集到足夠證據,但又確實發生了大量用戶信息的洩露,趙佔領表示,此類情況可以由檢察院依法提起公益訴訟。趙佔領說:「因為用戶自己的話,可能很多人他沒有遭到直接經濟損失,或者即使遭受了,但是他可能很難去舉證證明他的信息是哪個渠道洩露的,所以由檢察院來代表廣大權益受到侵害的用戶提起公益訴訟,其實也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和途徑。」
亟待加強求職平臺監管。網絡簡歷販賣是竊取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民商法學教研室張鵬教授指出,簡歷買賣涉及到多方面侵權問題。而求職簡歷軟體開發和簡歷購買者的行為,已構成共同侵權。他們將竊取的個人簡歷信息進行交易,這本身是違法的,屬於無效民事行為,交易過程中的錢款應當由執法機關收繳。
「平臺應當承擔一定的數據安全保障和嚴格審查的義務。」張鵬說,在網站設計、網站建設維護過程中,平臺有義務保障用戶信息安全。如果用戶信息洩露,但平臺無所作為,則要承擔間接責任。同時,對入駐企業的資格審查是當下網絡平臺面臨的較大問題。正規註冊的企業帳號,如果被內部人員拿來做非法用途,那麼企業則涉及管理不嚴。
張鵬說,不法分子非法竊取個人簡歷信息,就侵犯了求職者的隱私權。如果求職者因此接到騷擾簡訊或電話,個人生活安寧被侵擾,則構成隱私權的二次侵犯。
不法分子非法竊取個人簡歷信息,販賣給他人,導致求職者頻繁接到騷擾信息和電話,已經侵犯了求職者的隱私權。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中規定,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同時情節嚴重的,可能會被追究刑事責任。根據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師立康告訴新京報記者,在售賣簡歷的產業鏈中,無論是售賣簡歷者、售賣企業帳號者、提供簡歷提取技術者還是購買簡歷者,均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
師立康稱,公民個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件號碼、通信通訊聯繫方式、行蹤軌跡等。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都直接或間接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 刑法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師立康認為,目前想要遏制售賣簡歷的現象,需要出臺保護個人信息的相關的細則和具體的措施,並繼續加大刑法的打擊力度。同時各平臺也應加大監管力度,及時查清哪些企業帳號存在疑點,分辨出哪些帳號是在惡意收集信息,並及時查封;遇到非法招聘售賣個人信息的企業帳號,應加大處罰力度,從源頭上遏制此類現象的發生。
根據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個人信息洩露後要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
1、收集證據線索。在信息洩露之後,可能會受到各種信息和電話,這時候要留心,記下對方的電話或者是郵箱地址等有用的信息。
2、向相關部門報案。個人信息一旦洩露,可向公安部門、網際網路管理部門、工商部門、消協、行業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進行投訴舉報。
3、委託律師維權。如果個人重要的信息丟失,而且知道怎麼丟失的或者是有很多線索,那麼就可以向專業的律師諮詢相關的法律法規,利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信息被洩露的危害不止騷擾電話和信息,經常會出現冒名辦卡透支欠款、冒充他人進行詐騙等情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具有強烈的自我防範意識,幾個小提醒:簡歷中不要過於詳細填寫本人具體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等;網絡購物要謹防釣魚網站;不在微博、群聊中透露個人信息;慎重參加網上調查活動。
杜絕求職簡歷被倒賣亂象,必須嚴守信息保護的「第一道關口」,壓實求職平臺的責任。監管部門要進一步督促平臺採取切實有效的防範措施,有針對性地提升技術手段,從源頭上保護好個人信息安全。同時,還要加大對整個黑色產業鏈的打擊力度,並及時下架「提取器」和「採集系統」等信息收集工具,為求職者和企業搭建一個安全便捷的交流互動渠道。
綜合來源:新華網央廣網新京報中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