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於西方的諾亞方舟的故事,記載了一場史前大洪水:「諾亞活到600歲那一年(公元前2370年)2月17日那一天,浩瀚深淵的泉源盡都裂開,天上的水閘都打開了。洪水淹沒大地150天……7月17日方舟停在阿勒山上……諾亞601歲那一年,見地面已經幹了……」
關於公元前2370年的這場大洪水,現代人更習慣稱其為「史前大洪水」。對於這場大洪水的傳說,在東西方很多國家裡,均有相關民間故事、史料典籍進行了記載。眾所周知的是,中國對於這場史前大洪水,則有大禹治水的記載。
巧合的是,西方所說的諾亞600歲的公元前2370年,大體正處於堯舜禹時期,也正是華夏大地濁浪滔天的時期。果真是一次時間的巧合嗎?其實問題並不這麼簡單。
1、《史記》如何記載大禹治水
《史記》中是這樣記載大禹治水的: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在堯帝時,滔滔的大洪水,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淹沒了丘陵,平民百姓生活在憂苦之中。堯帝尋找治水之人,群臣推薦了鯀。
但用時9年,鯀沒有平息水患,被放逐羽山而死。舜選用了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禹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最終大禹導九山、導九川、四海會同,定九州而安天下。
2、大禹治水是神話傳說嗎
現代人常說,西方人把神話當歷史,東方人把歷史當神話。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認為,大禹治水是一個神話傳說。但是,關於大禹治水的故事歷代史書都有記載,留存於世的禹王廟、禹王亭、禹王山等遺蹟更是不一而足。
大禹治水成功的關鍵是改「堵」為「疏」,鑿九山、通九江,從而治水成功,後世留下「大禹善治水,君子善導人」之說。根據記載,「大禹生於東夷」,夏啟承大禹之德建立了夏朝。
3、史前大洪水是怎麼發生的
關於史前大洪水的發生,西方的史籍將其歸結為,上天發現人世間充滿邪惡行為,想用大洪水消滅惡人……東方則講述了一個《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過去,共工與顓頊帝爭奪天帝的位子,共工慘敗,憤怒之下頭撞不周山,撐天柱折斷,系地繩也斷了。天空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向西北方向移動;大地的東南角崩塌,所以江水、泥沙向東南方奔流。
4、共工故事的真相是什麼
共工怒撞不周山的故事,被古人用來解釋日月星辰的移動、大河向東流的自然現象。那麼,這個故事的真相是什麼?對此,較有共識的解釋是:共工是上古時期臨水而居的氏族,因善於治水而得名。為了爭奪部落的話語權與顓頊開戰,結果戰敗了。
共工帶領族人導水入野,淹沒了顓頊族的居住地。本來想用「水戰」的方式打敗顓頊,但大洪水最終完全失控,使中原地區一片汪洋……很多人認為,共工故事的真相就來自遠古時期兩大氏族部落的戰爭。
5、與上古大洪水相關的記載
大禹治水、共工撞不周山的故事其實不能單一來看。翻看眾多古籍,上古時期的幾個人物、事件特別引人注目:
之一:女丑之屍,生而十日炙殺之。
之二: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堯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之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
上述所說的是上古時期,天空出現10個太陽,人間炙烤無雨,有女巫求雨失敗被活活烤死。於是堯命后羿射日,射落9個太陽,只留1個。而關於女禍補天的故事中,史籍說明原因是「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
這說明,史前地球發生過一次驚天動地變化,烈日當空,猶如有10個太陽同時出現,隨後大地又洪水滔天,人們流離失所。最終,以女禍為代表的英雄挺身而出,救人類於水火之中……
6、關於史前大洪水的解讀
是否真的有過史前大洪水?這個問題應該有明確答案了。對於這場大洪水的發生原因,目前有各種解讀:
解讀一:史前,地球板塊發生大漂移。原本一個整體的陸地,因地震、火山噴發、海嘯等原因分裂,形成了現在的大陸板塊格局。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史前大洪水。
解讀二:史前,因為一次地外行星的撞擊,導致地理大變化,引發大洪水並導致恐龍等生物大滅絕,甚至導致了史前文明的毀滅。
之三:史前,兩個地外文明,為爭奪地球統治權,在地球上空發生一場核戰。兩個地外文明兩敗俱傷,導致地球發生超自然的現象,比如大洪水,比如被誤認為是10個太陽的太空飛船等等。
總之,由史前大洪水引發的對史料、故事、傳說的各種解讀層出不窮。當然,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解讀方式,正如一千個人心目中,就有一千個諾亞方舟的樣子,就有一千個大禹治水的樣子……那麼,你是怎麼解讀這場史前大洪水的?
圖據網絡,文為指動濟南原創,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