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則一個「高考狀元被11所美國名校拒絕」的新聞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引發了人們對體制教育的熱議。
這個新聞的男主角就是李泰伯
李泰伯曾就讀於人大附中實驗班,曾主動放棄清華的提前錄取,主動參加高考並以703分的耀眼成績成為北京理科高考狀元,按理說這麼優秀的一個孩子,出國留學並不是什麼難事,而為何又會被國外11所大學拒收全軍覆沒呢?在西瓜視頻上的西瓜視頻創作人「暴走歷史短視頻」就給我們講述了事實的真相。
李泰伯的名字,來源於《論語·泰伯》,李泰伯的父親希望這個孩子將來做事謙虛、誠懇,生活得安然、踏實。
李泰伯從小就博覽群書,成績優異,並且在同學們的眼裡,他並不是一個只會讀書的「書呆子」,從小到大他就是班級裡的班幹部,並幫助老師一起策劃了很多活動,制定了很多規劃,對很多事情都非常的有自己的見地。此外他的愛好也十分廣泛,喜歡畫畫、會談鋼琴、還會自己寫曲子。人大附中老師曾評價李泰伯&34;獲得保送資格時,我對未來還沒有清醒的規劃,況且我覺得年輕人應該多經歷些挑戰,我也有信心接受挑戰。"
高考結束後,清華、北大紛紛向李泰伯拋出橄欖枝,但李泰伯在填報高考志願之前還申請了包括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11所美國名校。在遭受到拒絕後,巨大的輿論將這位18歲的少年推上了風口浪尖。
有媒體把他描述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說他「高分低能」,也有人認為這是中國「體制教育」的失敗,因為他而展開了一場巨大的關於中外教育的輿論探討,各種唱衰和嘲諷朝著這個」天之驕子「砸去。
人們在網上肆意宣洩自己情緒,媒體有意引導探討,做出各種各樣的分析,將李泰伯的「人生滑鐵盧」無限放大,一時間,李泰伯成為中美教育對比反思槍口上的眾矢之的。
後來李泰伯在博客中做出了回應,說明了自己申請的目的是為了突出自身的好奇心而非各種頭銜,用了大量的筆墨去刻畫自己的心路歷程,同時他也分析了自身的不足,如在準備時時間比較晚,社會活動太過分散丟失重點等等。確實也存在著很多的「硬傷」。面對諸多否定和質疑,他沒有一味的否定,也沒有一味接受,而是客觀的分析了自己成敗的緣由。
儘管外界對他議論紛紛,而他卻早已對自己的人生做好了人生規劃。他在清華代培一年後便去了香港大學,再從港大到MIT攻讀電子工程和計算機雙學位,17年秋季,李泰伯又在自己微博上宣布了自己即將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醫學與哲學雙博士學位的好消息。
後來李泰伯在談到2010年的輿論事件說到:「我要感謝所有對此事發表見解的人,因為畢竟你們對我的關注,見證了我的成長。」另外他也十分感謝那段被拒絕的經歷,成就了現在更優秀的他。
他的事跡說明了再優秀的人一生中都會遭遇很多挫折,人生道路並不永遠是一帆風順的,在面對質疑和嘲諷的時候,在所有人都不理解你的時候,請你堅持自己的初心,一直走下去,勝利終將與你在山頂相逢。
那麼,在多所外國名校留過學的李泰伯,如今現狀又是怎樣呢?他選擇多國留學的原因,又是否是受到當年那場關於「天之驕子高分低能」輿論的影響呢?想要了解更多,請上西瓜視頻搜索西瓜視頻創作人「暴走歷史短視頻」,了解李泰伯的最新動態,學習更多歷史人物知識,掌握更多歷史技能,更多精彩內容,盡在西瓜視頻!
文|史小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