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發展中的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

2020-12-13 光明日報

【智庫風採·海外】

作者:溫珂(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郭雯(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研究員);何宏(亥姆霍茲聯合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德國亥姆霍茲國家研究中心聯合會(以下簡稱亥姆霍茲聯合會)是由18個國家實驗室聯合構成的德國最大、官方色彩最濃的科研機構,以籌劃、開發和運行大型科研裝備和開展前瞻性中長期前沿交叉學科研究為特色。其發展變革,對我國建設國家科學中心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鑑意義。

亥姆霍茲聯合會的概況

亥姆霍茲聯合會的國家實驗室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成立的數個核技術、核能研究為代表的大科學裝置和研究中心,1995年冠名為亥姆霍茲聯合會,2001年正式註冊登記成為擁有專職主席和自主項目管理職能的機構,逐步從自發的內部鬆散聯盟變成有自主決策權的法人實體。聯合會實施五年為期項目導向的經費模式,通過外部專家組評審項目戰略相關性和學術的卓越性,以論證和確立項目經費和實施跨科研中心的團隊管理,強調競爭與合作的並重以保障科研的水平和經費投入的績效。在2001年之前,亥姆霍茲聯合會的科研經費由政府科技主管官員直接劃撥至各科研中心;2001年重新註冊之後,轉為戰略項目任務導向的、分科研領域以及領域內的項目進行經費競爭和科研合作的新的項目導向經費分配模式。

聯合會主要圍繞能源、地球與環境、健康、關鍵技術、物質結構以及航空航天與交通等六大領域的重大社會與科學挑戰開展跨科研中心的、圍繞國家戰略科研目標的應用基礎研究。2017年,亥姆霍茲聯合會的18個研究中心擁有員工38733人,年度科研經費達43.8億歐元。

作為與官方關係最密切的德國科研機構,亥姆霍茲聯合會的經費有70%直接來自政府撥款,其中聯邦政府和科研中心所在州政府的投入比例為9:1,另有30%左右的經費來自第三方資助。

運行機制改革舉措

近年來,亥姆霍茲聯合會在實踐中成功建立起開放、系統、高效和多元的治理結構,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和口碑,成為德國科技創新體系中重要的成員夥伴和德國開展國際、國內與高校以及其他機構合作的重要平臺,引領了合作共享的協同創新網絡的發展。主要得益於:

倡導著眼於應用的基礎研究。亥姆霍茲聯合會在基礎研究領域享有世界聲譽,但近年來,其發展戰略逐步轉向探索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的特色道路,更加重視「應用激發的基礎研究」,強調知識和技術轉移。2015年專門制定綜合性技術轉移戰略「亥姆霍茲在創新路上」,旨在提高研究成果的經濟社會影響和顯示度。2016年採取了兩項新措施促進技術創新:在9個中心試點設立了「亥姆霍茲研究中心創新基金」用於資助內部創新項目;每年新增240萬歐元資助研究團隊與產業界合作成立「亥姆霍茲創新實驗室」。

建立戰略與績效相結合的評估機制。亥姆霍茲聯合會的經費管理體制從資助中心轉向資助領域後,一直在探索新的科研評估機制國,如將對各領域的科研活動按照戰略相關性和學術卓越性兩個方面進行評估,前者評價面向中長期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和科研規劃的戰略性和卓越性,後者則主要對研究中心完成科研專項的績效進行評估。評估強調從研究領域的戰略重要性出發規劃研究中心發展,把聯邦和州政府對亥姆霍茲聯合會發展戰略的設計引入管理過程。評估周期計劃為5年,整個評估過程分5步完成,主要由亥姆霍茲總部聘請的外部科學家承擔。

深化與高校的協同發展。近年來,亥姆霍茲聯合會通過與高校共建機構、聯聘人才等形式,更好發揮所擁有大科學裝置和跨學科解決複雜問題的優勢。2009年10月由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和卡爾斯魯厄大學合併成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成為亥姆霍茲聯合會18個科研中心之一。此外,還在高校園區內設立了7家聯合研究所,聯合建設旨在培養高素質博士生的亥姆霍茲博士學院和亥姆霍茲研究學院34所、圍繞特定研究方向成立橫向合作的虛擬研究所110家、資助亥姆霍茲聯盟15個、能源聯盟5個。

對我國建設國家科學中心的啟示

提供穩定支持,引導項目競爭。公共財政應為國家實驗室和科學中心提供充沛的運行經費保障。從亥姆霍茲聯合會的實踐來看,其年度經費的70%來源於德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提供的穩定增長的制度性資金,保障了大科學裝置的建設運行及其在六大領域的長期積累。同時建立有序的經費競爭機制,引導研究合作與競爭,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質量,促進機構間合作。

賦予自主決策權,完善治理結構。可參考亥姆霍茲聯合會的治理結構,完善理事會、諮詢委員會、理事會代表會議和管理辦公室等構成機構,保證匯集資助方、利益相關科學家以及利益無關科學家的意見,在領域和項目選擇上尊重科學家團體的自主決策。

重視科教融合,促進設施共享和交叉前沿研究。建議採取科教融合的發展策略,促使研究領域更加廣泛和交叉,依託國家科學中心建成開放的協同創新網絡。促進大科學裝置的開放共享,同時,通過高校教育為科研提供人才儲備,培養青年科學家。

重視技術轉移能力建設,堅持任務導向與自由探索相結合。繼續強化和重視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轉移能力的建設。堅持任務導向,營造鼓勵自由探索的氛圍。通過組織設計來協調任務導向和自由探索的關係。

《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07日 11版)

相關焦點

  • 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主席代表團訪問上海微系統所
    >【字體:大 中 小】   上海微系統所所長、中科院院士王曦介紹了上海微系統所的發展概況、重點研究領域以及與於利希研究中心的十年合作歷程和成果。Otmar Wiestler介紹了亥姆霍茲聯合會的概況、六大研究領域、未來發展方向和國際合作等。
  • 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慶祝北京設立代表處10周年
    原標題: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慶祝北京設立代表處10周年   光明網科技訊 10月11日,德國亥姆霍茲國家研究中心聯合會(Helmholtz Association)舉辦活動,慶祝在京設立代表處十周年,並且在多個領域全面促進和加大了對華合作力度。
  • 江綿恆會見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副主席Bachem一行
    10月12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江綿恆會見來京參加第一屆中科院—亥姆霍茲聯合會超級計算研討會的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副主席Bachem教授等一行。江綿恆向德國客人介紹了中科院在超級計算領域的布局、優先發展課題及與德方的合作潛力。Bachem副主席也介紹了德國特別是於利希研究中心在超算領域的研究情況。
  • 德國亥姆霍茲國家研究中心聯合會代表訪問微生物所
    9月6日上午,德國亥姆霍茲(Helmholtz)國家研究中心聯合會Stefan Joos教授和駐京首席代表何宏博士訪問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劉雙江副所長等參加了會談。劉雙江代表微生物歡迎亥姆霍茲研究中心聯合會的代表來訪,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心副主任徐嵐向來賓介紹了微生物所概況、主要研究領域,研究成果、國際合作進展,特別是微生物所在過去五年和德國著名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情況。
  • 中科院-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戰略合作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科院-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戰略合作研討會在京舉行 2016-10-21 國際合作局 【字體:——面向合作發展的未來」在北京舉行。
  • 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慶祝在華設立代表處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米勒克教授回顧了亥姆霍茲聯合會的科研合作情況以及未來合作空間與機會,德國大使柯慕賢代表德國政府、路甬祥院士代表中國科技界分別做了講話。 作為德國最大的科研團體,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以大科學研究為主,運行大型科研裝備,從事國家任務導向,有前瞻性,著眼於應用基礎研究,一直是中德科研合作的主力。
  • 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主席訪問中國海洋大學
    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主席訪問中國海洋大學  10月17日上午,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主席Otmar Wiestler教授率領亥姆霍茲基爾海洋研究所(Geomar)物理海洋研究團隊負責人Martin Visbeck教授、亥姆霍茲吉斯達赫特材料與海岸帶中心(
  • 德國亥姆霍茲國家研究中心聯合會主席訪問海洋所
    10月8日,德國亥姆霍茲(Helmholtz)國家研究中心聯合會主席Jurgen Mlynek教授、亥姆霍茲極地與海洋研究中心AWI所長Lochte Karin教授、亥姆霍茲HZG海岸帶生物地化所所長Emeis Kay教授等一行8人訪問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 張杰會見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副主席
    張杰會見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副主席 2017-05-08 國際合作局 【字體:大 中 小】   5月5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杰在院機關會見了來訪的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副主席
  • 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海岸帶研究所所長訪問煙臺海岸帶所
    4月11日,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海岸帶研究所(HZG)所長Hans von Storch教授訪問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訪問期間,Hans von Storch教授作了題為Scientific tools for coastal zone management的報告,首先介紹了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海岸帶研究所的基本情況,然後系統講解了海岸科學研究對於海岸帶管理的重要性及其重點研究方向,概述了海岸帶環境變化的具體成因,並針對科研工作者在海岸帶管理中應扮演的角色等主題與參會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 張亞平會見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副主席Wolfgang Marquardt
    8月4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在院機關會見了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副主席、於利希中心董事會主席Wolfgang Marquardt教授一行。  張亞平代表中科院歡迎Marquardt副主席一行到訪,並向客人簡要介紹了中科院的基本情況和最新進展。
  • 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流行病學研究所代表團訪問營養所
    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流行病學研究所代表團訪問營養所6月11日下午,德國慕尼黑亥姆霍茲聯合會流行病學研究所所長H.Wichmann主任介紹了亥姆霍茲流行病學研究所的主要研究領域和最新科研動態。陳雁所長介紹了營養所的總體情況。德中專家就共同感興趣的科學問題進行了深入溝通和探討,並在慢性代謝性疾病研究方面表達了合作意向。
  • 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代表團訪問微生物所
    6月14日下午,德國亥姆霍茲(Helmholtz)國家研究中心聯合會副主席、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主管科研的院長Georg Teutsch教授等一行10人首次訪問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心副主任徐嵐主持會議。
  • 張杰會見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副主席—新聞—科學網
    參加會見人員合影 5月5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杰在院機關會見了來訪的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副主席Helmut Dosch一行。他介紹了中科院的基本情況,回顧了中科院與德國多年來的合作情況。他表示,德國是最早與我國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的國家之一,三十多年來雙方利用各種創新合作形式開展了富有紮實成效的合作,包括他本人在內的許多中國科學家都是中德科技合作的受益者。 Dosch對中方的熱情接待表示感謝,他簡要介紹了參加上海「第一屆中-德自由電子雷射科學與技術研討會」的情況及會議研討成果。
  • 路甬祥訪問德國馬普學會和亥姆霍茲中心
    12月11日至15日,應德國馬普學會和亥姆霍茲國家研究中心聯合會的邀請,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一行赴德國進行了訪問。此次訪問主要圍繞德國相關機構的海洋以及海岸帶研究等問題展開。    12月11日,路甬祥訪問了位於德國Geesthacht亥姆霍茲聯合會下屬的GKSS研究中心。
  • 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海岸帶研究所學者訪問煙臺海岸帶所
    9月27日,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海岸帶研究所(HZG)Andreas Weigelt博士和Johannes Bieser博士訪問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訪問期間,Andreas Weigelt博士作了題為Long term speciated atmospheric mercury measurements at a Central European rural background site的報告,講解了大氣中汞的排放及全球循環,然後詳細介紹了GMOS(全球汞監測系統)項目,綜合運用陸地、船舶與航空觀測手段來監測大氣汞含量及其形態
  • 首屆中科院與德國亥姆霍茲聯合研究中心超級計算研討會
    10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CNIC)和德國亥姆霍茲聯合研究中心(HGF)共同主辦的「第一屆中國科學院與德國亥姆霍茲聯合研究中心超級計算研討會(1st CAS-HGF Workshop on Supercomputing」在北京開幕,會議為期兩天。
  • 他山之石:談談德國國立科研機構體系與國家實驗室
    亥姆霍茲聯合會,它的最大的特點是以項目為導向的撥款方式(POF)。改變了過去由政府對各個科研中心直接撥款的方式,改變為政府向亥姆霍茲聯合會一家機構撥款。現在是,各研究中心要提出來5年科研計劃的方式,由亥姆霍茲聯合會組織國內外專家進行評審。所以,亥姆霍茲聯合會相當於科技部原下屬的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機構,又相當於亥姆霍茲聯合會內部的科學基金委員會。
  • 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邀請上海昊滄進行學術交流
    繼16年末聚焦產業轉型的數位化、區域合作機遇以及城市化的創新驅動等專題的中德經濟論壇上簽約中德合作夥伴之後,上海昊滄多次與德國進行了技術上的交流。
  • 山東大學德國學院揭牌 藍谷第一個中德合作研究室!
    昨日下午,山東大學德國學院揭牌儀式在山東大學青島校區舉行。這標誌著青島藍谷第一個實質性運轉的中德合作研究室正式成立。據介紹,德國學院成立以後,將以國家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的重大需求為導向,藉助青島市對德合作優勢,採用與德國接軌的科研與辦學組織模式,改革和創新管理體制,引進德國優質資源,建設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並舉的創新性高端特色學院,搭建我國對德交流合作的高水平專業平臺。  據介紹,山大德國學院在位於青島藍谷核心區的山大青島校區揭牌,標誌著百年名校山東大學在走向國際化的進程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