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土山灣,一個孩子如何在孤兒院開眼看世界走上藝術之路

2020-12-25 怡姐話人物

今天看新聞時,正好看到一段介紹徐家匯土山灣中國牌樓的文字,當中提到曾歷經三次世博會,又在外漂泊近百年的牌樓,其實是在一個精通雕刻技術的外國修士指導下,由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內的數十個孤兒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雕刻而成。

那些孤兒不會想到,自己辛苦雕刻出來的作品,會有這樣近百年跌宕起伏的經歷吧?

更不會有人會提起他們的名字,仿佛他們就是那段近代藝術史上模糊的臉龐。我卻好像認得其中一個人的面孔,這個人正是從土山灣孤兒院走向藝術殿堂的幼安,他其實並不是現實當中的人,他是一本小說中的主角,上海女作家殷健靈所作《野芒坡》。他又好像是一個現實中的人,他就是那近代文明史重要地標,土山灣孤兒院中數千孤兒中的一個。

這個叫幼安的孩子,從小沒有媽媽,被繼母虐待,當他迷路來到土山灣,就開始了另一段人生旅程,正是在這個近代文明的起源和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他受到思想啟蒙,收穫友誼和愛,更感受到藝術的召喚。

就讓我們一邊探尋土山灣,一邊了解幼安的精神成長故事吧。

1 一個怎樣的地方會被稱為中國近代文明的搖籃

土山灣曾經是上海的一個重要文化地標,它位於中國最具規模和影響的天主教文化重鎮徐家匯,旁邊有天主教堂,藏書樓還有博物院和很多學校。它因疏浚肇嘉浜、蒲匯塘和堆泥灣高地處而得了這個有點土的名字。

1864年開始,有教會背景的土山灣孤兒 院收養了數千孤兒,並設立工藝場,內有繪畫、雕塑、印刷、木刻、照相等工場。孤兒院工藝場,原本為接納孤兒工作習藝而設立的工場。誰也不會想到竟然打開了中國近代藝術的大門,仿佛讓封閉的中國有了通往世界的鑰匙。

美國波士頓學院的高級講師柯傑明說:「當時土山灣孤兒院的工作非常偉大,一方面救死扶傷,另一方面又傳播了文化知識。土山灣孤兒院有一個神父,自己本身就是孤兒,在土山灣長大,然後又回饋了社會,幫助土山灣的運行,撫養教育了很多的學生,其實這是一種回饋的精神。」

可憐的幼安迷路來到土山灣

2 「孤兒」幼安如何來到這裡

在野芒坡這本書裡,並沒有特別提到土山灣,因為它並不是紀實文學,而是一本小說。

但是,這裡的描述還有幼安的經歷,處處告訴我們,這裡就是土山灣孤兒院工藝場,幼安就是當年被孤兒院收留數千個孤兒中的一個。

幼安是一個瘦弱的孩子,從未見過母親,又受繼母的虐待,甚至還被火烤棍打。他記憶中最美好的,是外婆帶著她去南匯護城河,為他做了兔子燈,他只記得外婆的笑臉和亮閃閃的燈,就算再悲傷的經歷,他也嚮往美好。

「冰層悄然化了,他第一次在河面上看見影影綽綽映在上面的雲朵,一忽兒象鳥,一忽兒像是獅子,一忽兒像馬駒,幼安看著天空,又看看眼前會變魔術的河面,咧開嘴笑了」

幼安的內心是細膩溫柔充滿想像力的。

當給他帶來唯一溫暖的兔子燈被破壞了,他不敢回家,於是離家出走,因為迷路來到了教堂,被送往聖母院,這裡就是土山灣孤兒院的前身,後來又來到了野芒坡,也就是孤兒院工藝場。

從此他的人生發生了變化,沒有可怕的繼母,懦弱的父親和外婆,只有越來越清晰的成長之路。

3 幼安無意間撞開的大門,是讓一大批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地方

如果說徐光啟是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那麼土山灣就是讓一批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地方。

世界各地有各種技藝的神父、修士來到土山灣給小學畢業後的土山灣孤兒教授技藝。到了19世紀60年代,土山灣畫館已成為中國最早的西洋美術教育機構,讓歐洲油畫第一次以完整的技術體系出現在中國。

土山灣工藝院是中國最早的職業學校,中國近代有很多新工藝、新技術都發源於土山灣。

畫家徐悲鴻先生曾說過:

「土山灣亦有可畫之所,蓋中國西洋畫之搖籃也。」

除了徐悲鴻,還有劉德齋、周湘、徐詠清、張充仁等一批海內外中國藝術大師都深受土山灣繪畫的影響,這裡開啟了「東畫西漸」的歷程。這裡有從法國引進的彩色玻璃工藝,可以讓日常的光線變得美麗,聖潔寧靜。

和 《丁丁歷險記》作者合作藍蓮花篇章,並被特邀為法國前總統密特朗雕塑的著名藝術家張充仁就來自土山灣。

徐家匯土山灣,從1864年到1960近一百年,創造了中國近代工藝、美術、建築、出版等領域的多個第一。有一大批深得中西文化薰陶的人才從這裡走出,無數令人驚嘆的工藝美術作品從這裡走向世界。

如今,他們留下最令人震撼的作品,大概還是土山灣的鎮館之寶,中國牌樓,在外國修士的指導下,土山灣孤兒工藝院的數十位像幼安那樣的孤兒花了一年多的功夫雕刻而成。

這個金光閃閃的牌樓最獨特的地方是它的雕刻工藝,光部件就有數千件。四個柱子上有盤龍出海入雲間,吐火納龍,柱子的基礎又有42隻獅子,大小獅子打鬧嬉戲。而牌樓的前後還各有一塊牌匾,上書,功昭日月,背面是德並山河。細節豐富,有高浮雕還有透雕和圓雕手法,雕刻盤龍雲紋圖案。

不知幼安遇見這樣的雕塑製作是怎樣的心情,他最初對藝術的愛來自西方教堂雕塑,而這是融匯中西藝術的作品,他一定會被博大的藝術交融震撼,深深痴迷藝術的氛圍當中,辛苦地工作吧。

這座土山灣鎮館之作,後來曾出現在三屆世博會上,更在海外漂泊近百年。直到上海世博會之前才回歸它的誕生地,就像在外漂泊已久的遊子回家。

土山灣還有中國第一家印書館所在地,每年出版中西文書刊百餘種,包含70種重刊利瑪竇、南懷仁等人的著作。這裡有中國最早的氣象預測和預報,有中國最早的博物院。

就是這樣一個中國近代文明的殿堂,又有著中西文化藝術的碰撞和交融,怎能不讓幼安這樣自幼艱難,卻又敏感充滿想像力的孩子珍惜和痴迷呢,他仿佛從此打開了自己的精神之門。

他依賴神父的精神指引

4 幼安在土山灣有怎樣的內心衝突和精神探索

幼安生活的時代,是1898年的戊戌變法時期,那正是西方人進入上海傳教的時間。

這是一個充滿衝突的時代。有中西文化的衝突,有新時代和舊時代的衝突,還有他自己內心和過去的衝突,嚮往美好和殘酷現實的衝突。

看似是一個小孩子的成長故事,卻充滿著內心的掙扎碰撞和對精神的探索。

原本,幼安來到孤兒院是一個無奈的選擇,他害怕自己再次被拋棄。就像是一個脆弱的小動物,他希望被關心,又想自己能有個安穩的居所平靜度過一生。這時的他還談不上精神探索。

他一邊和夥伴相處,努力在工藝場工作,一邊應對著內心的焦灼。

因沒有被善待過,在孤兒院裡面對惡孩子的欺負,還有應該承擔的責任,他選擇逃避。慶幸的是,他遇見善良的神父指引還有友善的朋友,開始有轉變。

後來當他迷茫時,他發現僅僅是世俗的善良還不夠,他感謝朋友,也嚮往神父無私奉獻的善意,但他還需要另一種追尋,那就是精神家園的探尋。

他好像找到了那道指引他的光。他看見了教堂的雕塑

「不知哪位偉大的雕刻家,用鑿子和刻刀將這硬邦邦的石頭雕出細微的絲綢一般的衣服和頭巾皺褶,它是堅硬的,又是柔軟的,讓人忍不住去觸摸它,幼安小心翼翼伸出手去,摸到了那些細膩的紋理,它是那麼光滑溫潤的划過幼安的指尖。幼安甚至看到了年輕母親的笑容,他的心瞬間安靜下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安詳。」

他喜悅,從教堂的雕塑,他找到了藝術之美和善,這讓他真正安靜下來,無所顧忌地走進去。是的,他對宗教和世俗的善有自己的思考和疑問,唯獨對藝術無比嚮往,他終於獲得心靈的安寧。

5 成就幼安的土山灣, 如今在鬧市小巷深藏功與名

今天,當我們來到土山灣博物館,就像去徐光啟紀念館一樣,一邊走進城市變遷,一邊看見那背後幼安們的故事。

輝煌的過去,近代文明的搖籃,土山灣就像一個低調的人,並沒有大肆宣揚,僅僅是在自己原來的地方展示給大家。

在土山灣博物館,我們看到徐家匯歷史,土山灣的西方繪畫藝術展,那漂泊百年經過專家重新修復的中國牌樓,靜靜佇立在那裡。

我分明又看見,那些雕刻背後,有像幼安這樣充滿期待和嚮往藝術的眼睛,正仰望著自己的作品,好像看向更高更遠的地方。

殷健靈的《野芒坡》講述一個孩子的成長

6 我們也會像幼安一樣,在城市和時代變遷中找到自己的那道光

幼安也曾彷徨過,在仿佛與世隔絕的暗室裡。像小時候他被關在小黑屋一樣。他有比身體疼痛更難熬的心靈痛苦。他想要獲得神父精神上的鼓勵,卻不被認可。神父希望他以宗教的姿態投身其中。他彷徨於安神父的精神依賴。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屬於自己的藝術之路,走出國門去學習雕塑。

大時代依然動蕩,但他似乎不太會改變了,他不再是那個生怕被拋棄的小孩子,他有了一個自己的精神港灣。

幼安精神成長故事發生在一個有光的地方,這是讓中國整整一大批人開眼看中國,近代中國藝術的搖籃,土山灣!土山灣最了不起的,就像幼安,並未因自己在這裡看世界照搬西方文化,而是充滿著人文探索精神,走自己的中西交融藝術之路。

我們不也是如此麼,也曾羸弱,在城市變遷中,嚮往更大的空間獲得更多的知識機遇,總有一些惶恐想要吸收更新更快的東西,跟上城市和時代變遷的步伐。但一旦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精神之路,就有一種前所未有的踏實感。仿佛和幼安一起從迷霧中走出來,走在人間正道上。

一個人和他生活的城市的命運,就這樣緊緊聯繫在一起。

本文王小馬兒原創供稿,圖片為網絡精選

我是@怡話人物,專注創作視角分享文化娛樂人物故事,期待你的共鳴和留言。

相關焦點

  • 各國世博紀念章亮相土山灣,世博「申」情追尋上海記憶
    2010年上海世博會紀念章2020年適逢土山灣博物館開館十周年、上海世博會成功舉辦十周年,藉此契機,土山灣博物館特舉辦《世博「申」情——追尋上海記憶》展,向市民遊客展現上海、徐匯、土山灣與世博會的百年情緣。
  • 「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
    世人對他的功績了解不多,只知道他主持銷毀鴉片行動,被譽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卻不知道為什麼他是「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更不知道他的為官之路。林則徐像  林則徐從小家境貧寒,雖然父親是私塾教師,但家裡人口眾多,生活很艱難。父親林賓日很重視對林則徐的教育,4歲就抱膝教讀。林則徐聰明好學,河南省永城縣知縣鄭大謨遇到林則徐後,認為此子文思敏捷、必成大器。
  • 來土山灣博物館感受「以夢為馬」
    > 緣起世博行,匯歸中國夢十年前的上海世博會,不僅讓世界更多地認識了中國,更讓人們看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在照進現實
  • 「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父母打開了孩子的世界
    林則徐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和傑出的民族英雄,他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帶了頭,組織編譯《四洲志》,成為中國近代傳播西方文化、促進西學東漸的帶頭人,也是中國引進國際法的第一人、中國近代國際法學的開山者。
  • 240年前的今天,把5個孩子送進孤兒院,卻討論如何教育的盧梭逝世
    (萬象特約作者:一一)【1778年7月2日】240年前的今天,把5個孩子送進孤兒院,卻討論如何教育的盧梭逝世【四處流浪的少年】1712年6月28日,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鐘錶匠家庭(在日內瓦的盧梭雕像)【把5個孩子送進孤兒院】1742年(30歲),盧梭搬到巴黎。1745年(33歲),盧梭與酒店的洗衣女工、女服務員泰蕾茲(24歲)相識,成為他的女傭兼情人。
  • 品讀張洪亮,看繪畫大師是如何走上藝術文化之路的?
    品讀張洪亮,看繪畫大師是如何走上藝術文化之路的?經過小編自己的研究,我發現張洪亮從小就鍾愛繪畫,他惜時如金一直勤於繪事、筆耕不綴。在小學,先生喜歡用連環畫的形式來記錄自己觀看過的電影故事,深受同窗與師長的喜愛。
  • 土山灣博物館美國兒童音樂人
    最近在上海大世界,有一位收藏家把自己的70多把歷史悠久的京胡珍品在這裡進行展出。快跟隨小記者了解一下吧。 在本月舉行的「斑馬營」親子森林嘉年華上,有一位在美國頗受歡迎的兒童音樂人 Brady Rymer作為嘉賓進行了表演,我們的專訪小記者與他聊一聊是如何做到這樣極富感染力的表演吧。
  • 上海這些免費室內場館有點酷 夏天適合去
    上海土山灣博物館亮點:中國的「霍格沃茨魔法學院」地址:徐匯區蒲匯塘路55號土山灣就好像《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學院」一樣,是中國西洋畫的搖籃,造就了一代代藝術名家;土山灣是近代上海工藝和海派文化的淵源,創造了中國工藝史上的諸多第一
  • 上海這些酷酷的免費室內場館 才是夏天的好去處-上海博物館 溫度計...
    據樂遊上海,天氣陰晴不定,但悶熱繼續。在這樣的上海,這些酷酷的室內場館,才是夏日避暑的好去處,關鍵都免費哦!  中華藝術宮 亮點:曾經的「中國館」,如今的藝術殿堂  地址:浦東新區上南路205號
  • 如果你有一個俠客夢,一定要來土山灣,飽覽「天下龍泉」瓷與劍~
    《龍淵劍》作者:鄭愛新(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如果你偏愛禪意,如果你有一個俠客夢,那就來土山灣,看天下龍泉瓷與劍~徐家匯源景區預約指南● 徐光啟紀念館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場)預約方式:通過微信小程序搜索「遊上海」即可預約參觀● 土山灣博物館開放時間:9:00-16:30(16:
  • 【親子】與看看一起「開眼看世界」
    自從陳看看出生後,越來越覺得以前很看重的很多東西,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一直想為她寫點什麼,情長紙短,言不盡意,極少真正動筆。這篇文章算是例外。本文原系應《新京報 ∙ 書評周刊》之約,在2016年兒童節當天完成。本來想作為送給孩子的兒童節禮物,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文字最終未見報。茲在本廣播站首發,供親朋好友們指正。
  • 20兩銀子一套的《康熙字典》,因為土山灣石印技師變成了1兩銀子?
    >>《土山灣與海派文化》主講人:馮志浩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館員。編輯出版了《歷史上的徐家匯》《影像土山灣》《土山灣記憶》等書籍。說到海派文化,「海」和水是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我們看到上海的水系縱橫交錯,特別是徐家匯這一帶。
  • 土山灣教育揭秘
    因為孩子小,字筆畫多,就會認不清楚。當時繁體字10筆以內編課文還是很難的,很多字就不能編進去,所以就比較難。高小(等於現在五年級和六年級)的課文比較長,生字也較多,課文整個句式比較複雜。當時編課文的要求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循循善誘。課文從文言文進化到白話文之間的一個狀態,它呈現的文化程度、基本禮儀教育等,都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 『SAFARI春節行』上海新生命之家孤兒院
    當天邊最後一絲晚霞隱沒,萬家燈火照亮不眠之夜,電臺裡在辭舊迎新,熙來攘往的人群滿帶笑意,這是一個團圓的夜晚,這是上海的大年夜。經常出差去上海,朋友圈的朋友們都對這座城市無比熱愛,有一個朋友所有的信息裡都附帶一句:你厭倦了上海也就厭倦了人生。出發前特意百度了上海的一些資料,包括為什麼叫「魔都」。這次,也算是鄉下人進城過年。
  • 【聖堂探址45】天主教上海教區 蔡家灣玫瑰聖母堂
    提起教會在上海所辦的慈善事業,就一定繞不開一個地方——土山灣。土山灣以有培養精湛技藝手工藝匠人的孤兒院稱著,在中國教會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土山灣孤兒院並不是一開始就在土山灣這裡辦起來的,她的前身是設在青浦縣(今青浦區)境內的蔡家灣孤兒院。天主教在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時傳入青浦徐涇地區,當時在今蔡家灣一帶已建造有小堂,名「慈母堂」。
  • 有空就去尋蹤上海那些有故事的彩繪玻璃窗
    很久以前,中國是沒有彩繪玻璃的,直到擅長製作彩繪玻璃的法國傳教士,把法國工藝美術學校的技術帶到了土山灣孤兒院(今位於徐匯區),教授給孤兒們生存的手藝,其中就包括彩繪玻璃製作工藝。在這些彩繪玻璃畫下方刻有「上海徐家匯土山灣孤兒院出品」字樣,貨真價實。  地址:餘慶路190號  土山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