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成都,記者 張海霞)訊,近年來,秉持著「外延式發展」的經營策略,茂業商業(600828.SH)靠著一路買買買,不斷擴大公司資產規模,但同時,也為公司帶來了諸如商譽減值、業績不及預期等潛在風險。
3月25日,茂業商業2019年年報出爐,與2018年一樣,公司再次在報告中提及了商譽減值風險,並披露了公司下屬子公司的業績完成情況,表示此前併購的人東百貨及光華百貨實現淨利潤均遠不及盈利預期。
百貨零售業務下滑
財務數據顯示,茂業商業2019年實現營收122.34億元,同比下滑6.65%,實現淨利潤12.59億元,同比增長4.56%,報告期內經營現金流淨額為14.16億元,同比下滑47.01%。同時,公司宣布擬向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3元,共計分配現金5.20億元。
記者注意到,公司2019年百貨零售營收呈下滑態勢,其營收為103.50億元,同比下滑8.62%;這是公司百貨零售營收連續第二年下滑。資料顯示,公司業務覆蓋百貨零售、物業租賃以及酒店業務,其中百貨零售是公司核心業務,該板塊2019年營收佔公司總營收的84.60%。
而公司百貨零售旗下業態包括百貨、購物中心、綜超以及奧特萊斯。據記者了解,為提升百貨零售板塊銷量,公司近年持續以「購物中心百貨化」「百貨中心購物化」戰略平衡門店提袋率和人流吸引力。
據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現在購物中心存在一個問題,大家在這裡吃飯多買東西少,品牌數量也減少,原來一個6萬方百貨公司有300個品牌,現在一個6萬方購物中心大概只有150個品牌,選擇性少了。」
上述行業人士繼續說道:「假如買套西裝在購物中心可能只有1個品牌選擇,但是在百貨公司有10個品牌選擇,這個成效轉化率就會高很多。」因此,據該位業內人士描述,「購物中心百貨化」也是未來實體零售的趨勢。
據年報,截止目前,茂業商業旗下實體零售門店數量為22家,門店面積達129.44萬平米,高於南寧百貨(600712.SH)等同行上市公司;其中奧特萊斯1家,百貨門店18家,購物中心3家;對比2018年門店來看,不難發現公司更聚焦於百貨門店。
外延式發展恐難持續
據上市公司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公司發展戰略一方面是內伸式增長,即對門店配套設施及品牌升級調整等;另一方面則是「外延式併購」發展戰略。記者注意到,公司近年來陸續將重慶茂業百貨、仁和春天、內蒙古實體零售龍頭維多利等多家大型實體零售納入麾下。
持續買買買策略,將上市公司的資產規模不斷擴大。截止2019年年末,公司總資產為191.56億元,淨資產為69.74億元,負債為113.39億元。但同時,也為公司帶來了諸多問題。紅岸系統顯示,公司貨幣資金/有息負債小於30%,存在貨幣資金不足現象。此前在茂業商業擬收購秦皇島茂業時,就有市場人士質疑上市公司或被掏空。
茂業商業目前財務狀況與近年來持續收購不無關係。記者注意到,2016年時,公司以高達172.29倍的增值率,斥巨資15.65億元收購內蒙古零售巨頭維多利70%股權;同年,公司以24.74億元收購人東百貨與光華百貨,增值率分別為510.87%、464.79%;2018年,公司再次以現金4.03億元收購關聯方重慶茂業百貨,增值率為330%。
而公司於2016年通過重組注入的華南區資產則持續未能達到業績承諾目標,人東百貨及光華百貨2019年實現淨利潤分別為2900.44萬元、9666.27萬元,相較於此前的盈利預測,僅分別完成預測金額的33.96%、51.43%。
公司方面坦言:「人東百貨可收回金額低於包含商譽資產組的帳面價值,本期計提商譽減值準備2921.46萬元。」記者注意到自2016年收購至今,人東百貨累計計提商譽減值1.19億元,光華百貨累計計提商譽商譽減值準備6103.78萬元。截止2019年年末,公司的商譽帳面原值為13.7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