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中原共尋文化根脈

2020-12-27 臺灣頻道

  圖為兩岸青年在團服上互相籤名留念。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當100名兩岸青年在中原大地唱起這首關於友誼的老歌時,為期一周的「情系青春——兩岸青年中原行」活動緩緩落幕,學生們依依話別,在團服上留下彼此的籤名,爭相合影相約再會,不少人溼了眼眶。

  作為二度參與情系青春活動的團員,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系學生吳易庭告訴記者,自己是在臺灣生活的河南三代,外公隨國民黨渡海來臺,父親的祖籍也在江西,從小受家庭影響,對中華文化很感興趣。此行除了領略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對長輩渴望歸鄉的心境加深了理解。

  培養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使者

  臺灣「中國青年大陸文教基金會」秘書長薛全麟介紹道,自2014年起,「情系青春——兩岸青年中華行」活動已成功舉辦了「嶺南行」「吳越行」「八閩行」。這些活動推動了臺灣青年更加深入地了解大陸各地豐富的文化歷史、兩岸之間血脈相連的淵源,同時為兩岸青年的交流搭建平臺,助其成為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本次「情系青春——兩岸青年中原行」活動中,兩岸青年首先共同前往黃帝故裡新鄭市舉行祭祖大典,之後分為武術體育組、美術創作組、文藝表演組,分別沿嵩山少林寺、信陽雞公山、三門峽等線路開展活動。臺灣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國貿系學生林資佑對記者說,去年參加「兩岸青年八閩行」的活動,曾隨團到福建泉州、漳州等地參觀。今年分專業地進行交流,感覺更加深入,「大家術業有專攻,都很厲害。」

  林資佑所在的文藝表演組中,歌仔戲、豫劇、舞蹈等專業的學生各展所長,既在三門峽市文化惠民演出中冒著酷暑賣力演出,更在一周的相處中互相學習切磋。「臺灣同學教大陸同學歌仔戲,大陸同學教臺灣同學豫劇。還有一支舞蹈,是臺灣同學教大陸同學的,大家一起跳,氣氛很棒。」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音樂劇、歌劇專業學生潘漢秋與記者分享教戲體會。「我們選了具有河南特色的豫劇戲歌《聽著豫劇吃燴麵》教臺灣同學,因為豫劇是河南第一大劇種,燴麵是河南傳統美食,結合起來就特別有意思,可以代表一部分中原文化。學唱過程中,臺灣學生都聽得非常認真,一遍遍地模仿我的口型和發音練習,有同學為了學戲嗓子都啞了,還是一直堅持。」

  讓臺灣青年感受到根在大陸

  「唯我始祖,子孫共仰。五洲四海,彰顯華邦。」在新鄭黃帝故裡祭祖儀式中代表臺生恭讀拜祖文的林姿佑說,祭拜軒轅黃帝,讓她感受到自己的根在大陸。「類似的活動在臺灣不多見,到對岸才有機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拜祖文中描述兩岸祖先同宗同源的詞句讓她印象深刻,也讓她們這輩人感受到自己是從何處而來。

  林姿佑說,從黃帝故裡拜祖、參觀河南博物院等活動中學到的知識,都是臺灣課本裡接觸不到的內容,「感覺回去可以給朋友上一節歷史課了」。而參觀三門峽水利樞紐、擁抱母親河等活動,讓她在震撼之餘,深感兩岸同根同源。「來大陸這邊會發覺我們的文化這麼深遠,可以親眼看到。」

  「雙手託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清晨5時半,武術體育組的團員們便在少林寺山門前集合操練,直至晚間8時半坐禪功課結束,一天的苦修才告一段落。「曾經在戲校聽來自少林的老師說,千佛殿地面有僧人練功留下的腳坑,我們第一天就親眼看到了。」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系學生夏臨威說。

  「我接觸過很多的學生,這些孩子很不一樣,是我帶過裡最好的一批。」少林寺延亞師父第一次帶臺灣學生,對他們評價卻相當高。原因在於,首先,這群學員有些來自體校、戲校,具備一定基本功、接受能力強;其次,他們積極性高、時間觀念強。「說最好,並不是功夫水平多高,而是他們的態度最端正。」

  以水墨畫為媒介增進兩岸情感

  臺灣藝術文創中心會長、書畫專長組領隊劉蓉鶯近年來多次往來兩岸,單是鄭州便已來了5次,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辦過個展。身為臺灣水墨花鳥畫家,劉蓉鶯以「回家」為主題的60幅作品曾在青島美術館展出。題為「回家」,是因為青島是劉蓉鶯已故父親的家鄉,老人家自1949年到臺灣,便再沒能回過老家,劉蓉鶯是在幫父親圓一個多年的夢。

  劉蓉鶯對記者說,大陸是水墨畫的誕生地,到這邊可以利用開畫展做兩岸交流,同時讓大陸人了解,臺灣也有人傳承水墨畫的精神。通過這種交流,可以促進兩岸和平。「尤其現在兩岸的局勢變成這種狀況,我們從事藝術工作的人也有一種使命。我現在是代表臺灣的畫家來大陸開畫展,希望有朝一日跟大陸的畫家一起,共同努力到海外去宣揚中華文化。」

  「臺灣的年輕人對大陸並不是非常了解。我自己是因為來了這麼多趟,對大陸看得比較清楚。創造機會讓兩岸年輕人互相接觸,至少可以讓兩邊的觀念做很好的溝通。」劉蓉鶯說,臺灣年輕人可以由此看到大陸的人文、景觀、建設,乃至於跟當地人接觸,讓年輕人收穫更深一層的了解。「我覺得兩岸現在缺乏的就是了解,如果能夠有更多這樣的機會,讓年輕人互動、互相了解,會是很好的方式」。

  「通過這幾天跟大陸的學生交流,發現他們會主動來問我一些問題,包括到畫廊看畫時來問我關於色彩、構圖、畫面效果等方面問題的都是大陸學生,他們很主動、很肯學。我的臺灣學生就不大會這樣。大陸學生的熱忱和學習欲,真的讓我覺得大不一樣。」劉蓉鶯說。

(責編:劉潔妍、楊牧)

相關焦點

  • 兩岸青年大學生相聚福建泉州分享「海絲」文化創意
    中新社泉州5月28日電 (記者 孫虹)以「尋海上絲路,探文化古城」為主題的第七屆海峽兩岸高校文化與創意論壇,28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華僑大學開幕,兩岸100多名高校學子共聚一堂,碰撞思維、分享創意。「論壇自2011年首辦至今,吸引了越來越多兩岸高校大學生參與其中,並由此建立了情感和友誼。」
  • 廈門衛視、臺灣東森攜手製作系列報導《根脈》共尋兩岸文化紐帶獲...
    從9月23日起,由廈門衛視和臺灣東森電視臺合作拍攝的20集系列報導《根脈》在海峽兩岸先後播出,記者走訪了北京、廣東、廣西、江蘇、山東、福建、臺灣等地,一同尋覓深植兩岸、凝聚認同的中華文化根脈。(廈門市臺商協會觀看《根脈》系列報導)廈門市臺商協會組織部分成員共同觀看了昨天播出的系列報導《根脈》最後一集,文學大師林語堂的家國情懷深深地打動了他們,在廈臺商們說,在臺灣,很少年輕人能夠有機會了解這些歷史文化淵源,尤其是在臺當局大力推行「去中國化」的背景下,追本溯源顯得尤為重要。
  • 組圖:從汨羅江到屈子祠 兩岸文化人共尋屈子魂
    組圖:從汨羅江到屈子祠 兩岸文化人共尋屈子魂 2007年07月12日 08:46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留住農耕文化的根脈
    當今時代正處在農耕嬗變的歷史節點上,我們該如何傳承農耕記憶、弘揚傳統文化?  我們的民族從農耕原點走來,我們的祖輩從農村原野走來,我們的文化從庶民百姓走來。親身經歷了這個時代轉換和文明嬗變的一代人,有責任為留住根脈、記住鄉愁、傳承文化做些有益的事情。  中華農耕文化是指在中華民族所經歷的漫長農耕時代,農民、農村、農業創造、形成和傳承下來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財富。
  • 廣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揭牌儀式暨2020兩岸青年繪畫展開幕式在大新...
    陳昇東在致辭中表示,大新文創園和石頭記礦物園正式掛牌「廣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提升廣州歷史文化品質,增強兩岸民族文化認同,密切兩岸藝術家和青年藝術工作者的交流,為臺灣藝術家進駐創作創造便利條件,將進一步推動對臺文化交流和融合發展。  曾衛東表示,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
  •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閩南童謠也叫"讀冊歌",發源於福建南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明末清初,隨著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閩南童謠也隨之流傳到臺灣地區和東南亞一帶,成為閩南文化傳承的生動見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童謠至今代代傳唱。兩岸閩南童謠更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 中華設計獎寧波頒獎 兩岸青年共話傳統文化與生活美學
    中華設計獎寧波頒獎 兩岸青年共話傳統文化與生活美學 2020-09-27 00:42:26   新華社杭州9月26日電(記者屈凌燕 朱涵)傳承書法之美的「小墨器」書法用具、提煉了廬山與西海造型元素的峰嶺現代家具、簡約風的新中式收納鎮尺……第三屆中華設計獎「生活美學」設計大賽頒獎儀式日前在浙江寧波舉行,來自海峽兩岸青年的設計作品詮釋了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生活美學中的應用
  • 民進黨自斷中華文化根脈
    民進黨自斷中華文化根脈 2020年12月07日 14:5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兩岸快評第1080期】  據臺媒報導,在民進黨當局推動「行政組織改造」的過程中,臺北故宮博物院將不但會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而且還將會遭到降級處理,從原先直屬臺灣行政主管部門,降格改為隸屬文化主管部門,由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此舉被視為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又一重大部署。  消息傳出,輿論譁然,臺當局文化主管部門和臺北故宮博物院連忙出來「滅火」,表示沒有定案。
  • 兩岸青年共研閩南文化:「真正有兩岸一家親的感覺」
    中新網漳州7月7日電(龔雯)「這邊很貼近臺灣文化,精神文化、民俗信仰的一些風格都和臺灣相近。」來自臺灣師範大學的研究生王阿勉經過此次閩南文化研習營活動,感受頗深。  7日,由閩南師範大學主辦的海峽兩岸青年閩南文化研習營在福建廈門落幕,活動為期7天,兩岸青年共同研習閩南文化,尋找到文化的認同感。臺灣青年實地參觀閩南師範大學福建僑鄉文化館。
  • 兩岸青年共舞青春曲 共唱媽祖緣
    新華社福州6月8日電(記者喬本孝 尚昊)2016海峽兩岸青年歌會7日晚在福建莆田湄洲島舉行。作為第八屆海峽論壇·媽祖文化活動周的重要活動,本屆青歌會以「海峽情、媽祖緣、青春曲」為主題,邀請兩岸青年歌手同臺獻藝,吸引兩岸上千觀眾前來觀賞。臺灣海峽兩岸音樂交流協會理事長郭孟雍表示,天下媽祖,祖在湄洲。兩岸青年共沐媽祖大愛,一同推動兩岸民間文化交流,手牽手,永不分開。
  • 杭臺青年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開幕 以藝術之名彰合作願景
    杭臺青年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開幕。 蘇禮昊 攝中新網杭州10月16日電(郭其鈺 蘇禮昊)以「情牽兩岸·攜手圓夢」為主題的杭臺青年文化藝術交流活動16日在杭州開幕。此次交流活動包括杭臺青年藝術家書畫展、花藝展和《臺灣通史》出版物展及專題講座,兩岸百餘名青年現場創作書畫作品、了解兩岸歷史淵源,以藝術交流的形式攜手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脈,需要一代代人不斷努力傳承。」
  • 兩岸青少年福州尋年味品民俗
    王錕 攝中新網福州1月29日電 (吳晟煒 葉秋雲)拓年畫、剪窗花、畫糖人、捏麵人……5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青年學生在福建傳統手工藝人現場指導下,完成一個個手工作品。參加活動的青少年可體驗拓年畫、剪窗花、畫糖人、捏麵人、中國結編織等多個項目,提前感受濃濃年味兒。
  • 兩岸青年齊聚高雄「情人碼頭」共譜鵲橋戀曲
    兩岸青年齊聚高雄「情人碼頭」共譜鵲橋戀曲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18 06:54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臺北8月17日電(記者 杜斌、陳鍵興)50名大陸單身青年和50名臺灣單身青年16日齊聚高雄興達港「情人碼頭」,上演高雄版「非誠勿擾」,共譜一段令人難忘的兩岸鵲橋戀曲。
  • 媽祖信仰:延續文化血脈 聯結兩岸情感
    作者: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 李朝霞  編者按:  媽祖信仰不僅是臺灣人的精神撫慰,更是他們內心深處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根脈的堅守。即使當前,媽祖信仰仍可跨越歷史的鴻溝與政治的疆界,延續中華文化的血脈,聯結兩岸人民的情感。
  • 海峽兩岸音樂文化藝術節與海峽兩岸青年影視文化周正式啟動
    活動現場, 「海峽兩岸音樂文化藝術節」與「海峽兩岸青年影視文化周」 作為兩岸交流的重要專項活動正式啟動。中國青年網記者 宋莉 攝  談及此次海峽兩岸青年文化交流,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派第三代男旦傳承人胡文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從09年開始,連續6年去臺灣演出,並將京劇帶進臺灣大學校園。「當地很多年輕人對京劇非常感興趣,希望像今天這樣的海峽兩岸青年文化交流活動繼續辦下去,辦得更好。
  • 【泰國《星暹日報》】刊兩岸青年共研閩南文化:"真正有兩岸一家親...
    2019年07月12日 09:10:17 來源:中新網福建   「這邊很貼近臺灣文化,精神文化、民俗信仰的一些風格都和臺灣相近。」來自臺灣師範大學的研究生王阿勉經過此次閩南文化研習營活動,感受頗深。
  •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暨兩岸藝術家論壇成功舉辦
    鑑於目前新冠疫情防控形勢,本屆論壇採取「雲會議」形式,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北京設主會場,臺北學者進行視頻致辭與演講,在高雄設分會場,海內外暨兩岸專家學者和文化界人士在為期兩天的議程中將以參加主會場和分會場研討、視頻連接、提交論文等多種方式共襄盛舉。應邀出席北京主會場的學者100人,臺北、高雄多形式與會者共50人。
  • 兩岸暨港澳青年共續百年五四精神
    用設計溝通兩岸暨港澳,臺灣商人莊政儒這樣做已有六年多了。  「就像同文同種的兩兄弟。」36歲的莊政儒說,兩岸文化共通,但在設計領域有些不同的邏輯。他的團隊現有臺灣和大陸設計師各3名,「同」與「不同」的融合讓他們的作品常有耳目一新之感:幾年前,在參與北京青龍胡同的改造時,他們的設計將臺灣的小清新融入了大陸的厚重歷史中。
  • 兩岸青年影視發展論壇:共建兩岸青年影視傳媒基地
    兩岸青年影視發展論壇:共建兩岸青年影視傳媒基地2018年09月13日 16:44:28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9月12日下午,我區首屆兩岸青年影視發展論壇舉行,共商兩岸青年影視傳媒事業發展。  洞頭網訊(記者 餘佩遙 王叢文)9月12日下午,我區首屆兩岸青年影視發展論壇舉行,共商兩岸青年影視傳媒事業發展。  大陸橋文化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竺敏主持論壇。
  • 祖地尋源:兩岸客家青年學生黃帝陵祭始祖
    你好臺灣網龍巖8月7日消息(記者 陳少偉)8月6日,由福建省新聞出版廣電局主辦,龍巖市臺灣事務辦公室、龍巖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龍巖人民廣播電臺承辦的《「祖地尋源」海峽兩岸客家青年學生重走客家遷徙路廣播夏令營》活動在陝西省延安市黃帝陵舉行啟動儀式。